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

于连法庭自我陈述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

死亡的考验,是对人的价值、尊严还有意义的终极考验。

明明有希望活下来,甚至还可以通过特赦依然得到财富和美人,可他还是拒绝向法庭求饶并坚持不上诉,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死亡,这就是司汤达笔下的于连。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于连一生有抗争,有妥协。总体上,反抗性是于连基本的主导的色彩。

他认为生当有价值,死亦为尊严。

在我看来:于连坚持不上诉,就像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是一个值得敬仰的悲情英雄。

司汤达称于连为“下层平民的英雄”,是有道理的。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2)

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是19世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长篇代表作,讲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于连·索雷尔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虽不懈奋斗、勇于反抗,但还是于事无补的悲剧命运。

于连凭借自己非凡的记忆力和聪明才智被选到玻璃市市长德·雷纳家里当家庭教师,期间与德·雷纳夫人产生了感情。

迫于环境和舆论压力,他来到贝藏松神学院,经院长举荐,后来到巴黎成为了德· 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他凭借出色的能力得到了侯爵重用并获得了其女儿玛蒂德的芳心,侯爵对此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在贵族阶级和黑暗教会的策划下,善良的市长夫人被利用被逼写了一封告发信,使于连的大好前程毁于一旦。于连感到自己备受侮辱,气愤至极之下,开枪射伤了德·雷纳夫人,本有机会再活下去,可最终他还是主动选择了死亡,英雄主义的悲情达到了高潮。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3)

于连主动选择死亡

在故事的结尾,于连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内心深处的信仰,维护了自身不可侵犯的尊严,也算救赎了过去一度妥协的过错。

综合评价,于连身上的正面意义大于负面意义,可以看作是拿破仑式英雄主义的化身,是一名英雄。

法国的文艺批评家安利·马尔蒂努则认为,“于连不是投机分子,也不是答尔丢夫”,“他是一个有反抗性的平民,推动着他的思想感情的,多数是对于高傲的自尊感的关怀,而较少是对于目前利益的计较。”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便有一千个于连。

于连作为欧洲文学史上塑造的极为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对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还有人说于连是一个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野心家;有人说他算不上完全的革命家,但算是革命的后备军;有人说他是玩弄权术的伪君子和两面派。

我认为,仅仅通过局部信息,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无异于盲人摸象。

只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全面分析于连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在整个西方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才有可能对于连这个人物形象做出相对公允的评价。

01 时代背景: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红”与“黑”激烈斗争,风雨飘摇的年代。

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需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红与黑》发表于1830年,当时的法国,在经历了1789年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不够稳固,封建贵族政权卷土重来,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摇晃动荡的年代。

复辟后的波旁王朝以保守保皇派为主力,反对革命,极力维护封建贵族地主和僧侣教会的利益,剥夺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中获得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力图彻底恢复大革命前的君主制。

据考证,小说中德· 拉莫尔侯爵带领于连参加的秘密会议是以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就属于复辟势力活动的典型事件。

1829年,查理十世让保皇派波利涅克组阁,阴谋废除1814年的宪法,恢复君主制。

相比较,新兴的大资产阶级虽有经济实力,但却没有社会地位。

小说中,资产阶级暴发户瓦尔诺一直在想办法和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玻璃市市长德·雷纳斗争。同样的,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写的也是法国这个时代的故事,高老头大女儿嫁给了传统封建贵族,二女儿嫁给了银行家,代表资产阶级暴发户。二女儿一直极度渴望迈进像姐姐那样的传统贵族的府邸门槛,揭示的就是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从不同的视角客观地反映了法国当时的历史大趋势。

整个法国就是在普通民众和小资产阶级反复辟制度的“红”(红色革命)和包括贵族、黑暗教会、大资产阶级在内的“黑”(黑暗统治)之间来回摇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

02 写作意图:司汤达崇拜拿破仑,他的作品歌颂为自由和尊严而战的英雄主义,反对黑暗复辟,这正是《红与黑》的核心思想。

要想理解作者,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需要梳理司汤达的生平故事,明晰其主要的人生价值取向等内容。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法国老雅各宾党人,一生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1783年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童年在法国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深受雅各宾党人数学老师格罗的影响,非常崇拜拿破仑,并在军队担任了相应的职务,多次随大军征战欧洲,“拿破仑式的英雄主义”对他的一生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作为反对者,他侨居米兰。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资料来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学大辞典 》

1821年回到巴黎,着手写作,在1830年以后发表了大部分作品,1842年逝世于巴黎。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4)

司汤达与《红与黑》

司汤达一生崇拜拿破仑:

他曾在给拜伦的信中写道:“拿破仑是我崇拜的英雄。”

逝世前五年立的遗嘱中也说:“我只崇敬一个人,就是拿破仑。”

作者的这种写作思想和意图在《红与黑》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体现,作者的这种写作思想和意图在《红与黑》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体现,小说中,只要有于连心理活动描写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提到了“拿破仑”: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5)

《红与黑》中于连的心理活动描写多次提到拿破仑

我国已故的翻译家李健吾曾说过:

“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

可以说,歌颂拿破仑式的英雄主义,反对落后黑暗势力的复辟和统治,鼓励青年人为自由和尊严而战,正是《红与黑》的思想核心。

那么,主人公于连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否完整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呢?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03 于连形象:整部小说围绕“红”与“黑”斗争的这条主线,纵横交错、点线面结合,成功刻画了时代的产物——有血有肉又合情合理的悲情英雄。

于连因为长得文弱清秀,干不了重活,经常被锯木匠爸爸打,被哥哥欺负。小时候受老军医的影响,最爱听拿破仑的英雄事迹,最爱读拿破仑的《出征公报》、《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和卢梭的《忏悔录》,一直渴望着能像拿破仑那样靠战功出人头地,自尊高傲、坚毅向上、不肯屈服等级压制,这是于连最初也是他最本质的色彩。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6)

于连保存的拿破仑画像

在那个时代,他要想实现个人奋斗目标,除了违心的靠近教会外,没有其余的办法,他只能把拿破仑这个名字,藏在心里,作为个人奋斗向上的精神支柱。

对于于连的发展,横向空间上,司汤达由外省写到了京城巴黎;纵向时间上,从下而上的描写了于连成长的三级阶梯。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7)

于连职业的“三个阶段”

在于连发展的“三份”职业和“两份”感情里,他对待复辟势力,经历了从刚开始的强烈反抗到后来的妥协再到后来以死亡作为代价的彻底反抗。这其中,无论于连在何地表面在做什么,一直没有变的是:他对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向往和热爱。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8)

于连内心的拿破仑英雄主义

司汤达站在下层平民的立场上,称于连为“我们的英雄”,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如果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为于连这样的青年提供了很多机会。

可不巧的是,波旁王朝复辟了,整个社会处于“红”与“黑”的较量中。

于连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个人奋斗目标被时代所裹挟,他整个人也被撕成了“红”与“黑”两部分。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9)

于连在神学院

整部小说从头至尾,从书名到内容,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相互对立。

贫穷与富有、自卑与自尊、对抗与妥协、真诚与虚伪、低贱与高贵都得到了体现。

于连勇敢反抗封建等级制度,可一旦发现“红”的道路行不通,他就转向“黑”。

为了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他心里藏着拿破仑,嘴上有时候却攻击着拿破仑;不认同教会,却将《圣经》和《论教皇》背的滚瓜烂熟;一旦自己的野心达成,他的反抗性就削弱了很多,他为了攀上贵族门第,甚至会承认自己是西班牙公爵的私生子。正如他自己招认的:

“我为了外在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而平凡的真理。”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0)

于连陶醉于自己的野心

这是他自身作为小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局限性的体现,他的妥协并不是对黑暗势力和反动统治的妥协,而是一种为实现个人野心的利己主义。

看似妥协,其实也是一种对复辟王朝的反抗和动摇,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是一致的。

所以,总体来讲,反抗性是于连基本的主导的色彩。

于连,我们钦佩其出众的才能,叹息其莽撞虚荣有野心,为他宁死不屈的豪情壮举既深感钦佩,又扼腕叹息,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悲情英雄于连。

司汤达围绕“红”与“黑”斗争的这条主线,通过于连这个点,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是对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

正如巴尔扎克在同一时代背景的小说《幻灭》中所说的那样:

“是复辟政权把青年人逼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

作者以于连的悲剧,批判复辟王朝毁灭青年才俊的黑暗现实,缅怀英雄主义,歌颂充溢着进取与热情精神的拿破仑英雄主义。

那么,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既然与时代相连,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04 形象地位:于连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欧洲文学史系列中“ 英雄” 们的始祖!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理想得到了发展,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个人奋斗的经典人物,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歌德笔下的维特等,但这些人物形象都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缺少反映形象的生活真实和真情实感。

高尔基曾高度赞赏司汤达在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方面的巨大成就,他指出:

“司汤达作品里真正的和唯一的主人公正是生活的意志,他第一个写出了感觉不到作者对他主人公、对现实生活施以有倾向性的压力的长篇小说。他凭着自己的才能,把极为平常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及哲学研究的程度。他第一个在资产阶级环境里看出并出色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的形象。”

正如司汤达所说: “ 当时法国有二十万个于连· 索黑尔。”

司汤达在刻画于连形象时, 重视探索人物性格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直接取材于当时勃朗格发生的安东·贝尔特的刑事案件,并将自己的激情和社会感受熔铸进了于连这个角色。

作者现身说法,描写了于连复杂的内心世界及深层次心理活动,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于连内心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般的思想感情,如实地刻画了于连独特的行为,展现出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社会地位的人物性格特征,因而使于连形象神形毕肖,符合逻辑,真实可信。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1)

于连的心理活动

于连形象既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成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奠定了司汤达的文学地位。

英国的文艺批评家马丁·脱涅尔认为:

于连形象“从实质上说是和社会相冲突的个人,但必须注意,他是欧洲小说中的一种全新的类型。他和浪漫蒂克的流浪者或福楼拜的`落选者’和纪德的`衷神者’或卡缪的`外来人’都毫无共同之处,他们都较明显地显示出一种个人倾向。司达汤的人物是时代的直接产物,只有和时代联系起来看才能理解。”

司汤达在揭示人物与时代环境、社会关系方面, 为后人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而有一益的艺术经验。于连形象成了一种艺术标本,属于司汤达,属于法国,也属于全人类。

巴尔扎克在小说《纽沁根银行》中,还借用人物之口,赞扬“司汤达是这个时代最聪明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

在其之后,欧洲文学史上的于连式典型不断出现, 使于连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种形象系列中“ 英雄” 们的始祖!

这样的人物形象,又能带给当下的我们什么价值启示?

05 价值启示:抛开时代背景和道德价值观等问题,于连凭借其出色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完全可以称为“职场英雄”。

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抛开《红与黑》里涉及的时代和道德问题,就仅仅从于连在自身的职业能力来讲,他积极进取,有勇有谋,也可以算得上是职场的英雄。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2)

于连的职业能力很强

当家教时,他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的滚瓜烂熟,任意翻到任何一页任何位置,他都能背诵如流,用自己杰出的记忆力征服了所有人,并频频加薪。放在今天,于连就是“最强大脑”的获奖者。

当修道士时,把《圣经》和《论教皇》背的滚瓜烂熟,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私人秘书时,他既胆识过人又谨慎小心,能够顺利完成领导布置的高难度任务。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3)

于连和侯爵在一起

于连能够顺利升职加薪或者跳槽,得益于他能够根据自己新任职务的不同,随时调整状态。

同时,他具有较强的目标感、自控力和沟通力,能够始终做到出类拔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大部分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几次重要角色的转换。例如,从学生转为员工,从下属转为领导等。全球著名职业转型指导专家迈克尔•沃特金斯在《创始人》一书中就如何顺利度过职业转变期,顺利成长为职场精英,给出了几点建议,我将其总结为“4A”准备模型

于连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教会在复辟王朝才会有前途,因此,转而当了修道士。

对我们来说,了解和自己相关的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整体情况,而不仅仅是自己所参与的具体业务。

于连的三次职业变迁都和神父有关,神父作为教会的象征,是于连往上提升的利益相关者。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4)

谢朗神父和于连

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职业角色时,要确定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并主动建设工作关系。就像千万不要等到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第一次去跟自己的邻居打招呼。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确定了别人的期望后,就能够拿出成绩。

红与黑于连死的细节(是无耻之徒还是英雄豪杰)(15)

于连很清楚自身的优劣势

比如,在神学院,于连发现学习成绩没用而以特殊方式引人注目有用后,他就疯狂的背诵经文,一鸣惊人。

于连为了融合进相应的贵族圈子,虽然自己内心很崇拜拿破仑,但也会主动适应保皇派的沙龙文化,能不谈拿破仑尽量不谈。对于我们来说,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整体理解公司企业文化,做到“入乡随俗”。

06 总结:

无论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还是从于连人物形象及其文学价值来看,于连都有理由可以称为英雄。


部分图片取材于来源于电影《红与黑》,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笔下花文案,专注分享名著心得,在文字的路上,与您同行,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