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包包

原标题:《随便聊聊:大家上学时除了街机厅,有没有去过租书店?》

备注:包包,街机吧资深吧主,多年来为情怀玩家做出不少风险,如今暂时处于封笔状态。本篇文章是他封笔很长一段时间后有感而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集体回忆。

正文开始:

最近睡不着,陪大家唠唠嗑。

没事儿在家里翻出不少过去上学时候看过的小说、漫画还有旧杂志,感觉有种回到了过去的感觉。

话说在你们上学的时光里,除了街机厅里玩游戏以外,有没有去过一个叫“租书店“的地方?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

租书店的话不是图书馆,基本上进去不是做学问,完全都是为了娱乐而已。

小说漫画什么的都是按天收费,五毛一块不等,而且要交押金(十块十五不等,不过当年包包都是十块左右)。

小学时租书店兴起,开始都是租漫画——《机器猫》、《老夫子》什么的,高年级以后就觉得”幼稚“,开始接触KOF港漫,情节都记不清了,但这些书当时都特流行,某个同学(关系不错)曾信誓旦旦地跟我们说八神庵的女友是个戴帽子的美女什么的。

不过那时候有些漫画看完却让人感觉浑身不舒服。

有次从某个亲戚家(其实压根不认识)小孩手里看过一个KOF港漫,还是彩色的,可能是盗版问题,印刷质量很差,人物身上的眼色特不自然,怎么形容呢?就是脸上还有两抹小红斑,简直和白事用的纸人一样!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2)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3)

高三下学期时,包包从邻居家老太太手里收来过几本旧书——卢梭大爷的《忏悔录》、苏联人写的《神话辞典》(希腊神话),外加一本古代小说《拍案惊奇》和影响深远的《毛选》。

从此包包开始了收集各种旧书的路程。在收集过程中,除了亲朋,网络(然而很多老书、冷门只有影印本)外,还有公园马路边的旧书摊。

比方说我们这边小公园以前有个老头就卖旧书,关键这些书很多还都是他从学校、机关单位以及租书店等收来的二手书,有次特想收一本八十年代的小人书《恶魔导演的战争》,以为这种冷门货他会不知道,哪里晓得一说书名老人家回答我说他知道!说的是以色列前领导人沙龙的故事!老头说回头帮我找找看,结果现在公园都没了,老头也没能找到。

喜欢旧书的一个原因是能从旧书里看到书曾经的主人的生活小角落。

有些书里会夹着过去书店的发票、学校阅览室的租书证,甚至是租书店里租借笔记等等。有些读者还会在书上留下解读、评语等等,也算是一种互动。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4)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5)

翻箱倒柜找来的一些租书店文学,当然不是说包包借书不还,而是这些二手书有些就来源于租书店,可能店铺关门等一些原因,所以就流落到书贩子手里。

还是上学时候的事儿,可能混迹过租书店的多少都被学校、家长等两面进攻,被批是看闲书,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特别是武侠和言情(金庸和琼瑶)更是被当成是带坏学生的负面典型来批判。

像高一时候,老师上课跟我们谈到看闲书,就说有某个学长一天一本砖头厚的小说,荒废学业,最后出来当了厨师(反正没有高考上大学的,在高中那里都是”大逆不道“)。

没法子呀,有的租书店按天收费,你不看快点就要加钱,像包包上学时候,借来几本漫画一天就能看完(关键书的内容也很短),可砖头厚的小说能一天看完那也绝对是人才!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6)

回想起来,为了看书也曾同学校斗智斗勇过老长时间。别的不说,哪怕后来我们去了技校(大专),因为管的比较严吧,老师还是教育我们少看点闲书啥子的,哪怕看点科幻文学也好呀。

高中时候宿舍熄灯早,握着手电筒来一个挑灯夜读动漫杂志,或者蹲楼道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看盗墓小说,可能爱书的人以前也都干过。不过包包口味比较独特,武侠玄幻、言情爱情都不看,包包就爱恐怖小说,《鬼吹灯》打小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周德东、艾宝良、青雪的广播剧都听了不知道多少遍。

另外像周德东充满东北味道的悬疑小说一样是我的最爱,高中时候成绩不咋地,结果因为手头搞来一本《第四道门》,也把班上成绩还算可以的女同学带进沟里,午休时间跑班上讲鬼故事。

不过人家成绩一样还能说过去,我的话则一直是门门不及格。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7)

当初成绩不好就怪武侠小说,后来是港台电影,现在则到了电子游戏头上。可惜的是前两位如今都已经成了过去式,进行时的呢,要是这么折腾估计也要变“过去式”。

男生对于武侠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来者不拒,这也导致一时间租书店里什么古尤、全庸、金康、占龙等伪作家和他们的伪书横行霸道。

包包也曾收过本所谓曾炜和郭敬明的杰作——《校园花季闯江湖》(感觉像是伪书,一来看封面就知道不是正版货,而且书中几篇内容也没写明作者,像是一堆故事胡乱拼凑而成的),不晓得有没有人过去在租书店里看过,其实我对这类东西不感兴趣,只是在旧书摊上瞧见了,纯属收藏。

另外伪书伪作者一类的事情,上学时候还看过一些《鬼故事》杂志上连载过几篇署名”倪匡“的短篇(然而写的也并不怎么样),真假不知。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8)

租书店里另一个热门就是所谓”黑皮书“。

当时很多小说都是黑色封面,里面的字都特小,而且书还特别厚,跟砖头一样。黑皮书往往会在封面写有修仙、网游、仙侠等字样,配上统一黑色封皮,一进租书店真感觉是两眼一黑。

特别是这玩意儿还有后遗症,比方说我后来入手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同样是黑色封皮,到手上还以为买错了,给买成租书店网络小说了。

其实什么武侠呀、神功的也就看个乐,真要讲究个实用的,还要看《实用养犬手册》,可能跟《母猪的产后护理》是一个水平的的吧?

像租书店这种地方,你也可以光看不借,反正老板也不管。

像我们这里过去有一家叫”唐人书屋“的租书店,在一间小平房里,书随便看,老板是个胖子,天天蹲桌子后面看小说,生意咋样也不管,大概2010年前后关门大吉。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9)

再说几个租书店里常见的书籍。大家还记得曾经躲被子里,又害怕又着迷的看鬼故事杂志吗?

包包最爱的《鬼吹灯》曾经也是租书店里的王牌,上面说过的唐人书屋就在门口挂过招牌有新鬼吹灯小说上市。

其实《鬼吹灯》只有八本,后面的都是挂名的“伪书”,有些干脆就是山寨版。上面这本黑皮书《鬼吹灯》可能你也在租书店里看过,其实这版书字小不说,内容有头无尾,砍掉后续情节,要不然也能把八本原著、四本挂名外加一本牧野诡事装进砖头厚的黑皮书里。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0)

2008年以前常见的猛鬼故事系列杂志,故事很多都是从莲蓬鬼话论坛上摘过来的,封面大多盗用电影或游戏,说起来游戏,某本杂志里有一篇讲述主角变成丧尸历程的故事,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生化危机》!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1)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2)

说个对包包影响较深的书——周德东的《第四道门》,主要是高三下学期不怎么爱学习,就好看闲书,正好有个学长在校门口倒腾旧书旧报。那个学长比我们毕业早也更早步入社会,基本上各种大学生毕业后一定会处理没人要的书本和教材。

学长的书多而且杂,有不少可能是二手转二手,原来的主人可能是学生、租书店或学校阅览室。除了买书外,学长还跟我聊天聊了很久,主要是作为过来人对我们这些快毕业的一点忠告:选错专业等于慢性自杀。

学长说他当年学的是机械制图一类的内容,后来特后悔,因为自己学不进去。

再来说几本早年间的旧书。租书店里的一个大头就是漫画书,当然漫画也不一定都是搞笑或热血,也有一些偏冷门的作品。比方说小林源文的二战军事题材漫画,基本上都是以德军作主角的,而且小林源文本身就是个老德棍,自称10岁那年开始对武装SS感兴趣,90年代后开始关注日自情况。

小林源文的作品内地几乎无人问津,曾有人评价其作品内容:英雄无畏的德军将士,在面对只会靠堆砌资源的英美盟军、没有政委逼着就不上阵的苏军时英勇作战,最后光荣地开展柏林防卫战……

硬说是抛开立场,其实小林源文作品里对各色武器装备的描写还是相当出色,还有各种坦克“解剖图”,确实让人联想到过去痴迷天宫模型的时光。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3)

去年偶然间在路边旧书摊上淘换来一本《战吻》,作者是美国知名小说家欧文·肖,其实名字是当年国内出版社胡乱起的,其真名叫“幼狮”,马龙·白兰度参演的电影《百战雄狮》就改编自此小说。

那次旧书摊上还有些出路不明的小说,可惜手里票子不够,只能随便翻翻了。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4)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5)

不知道是否冷门的漫画——《黑猫》,也是跟《战吻》(幼狮)一起入手的。其实回想起来的话,当初租书店里确实错过了很多,可能大家都光顾着看《龙珠》了。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6)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7)

再说个可能你们混租书店时候也会遇到的情况。上面那本《凶冥十杀阵》的租书标签是后来加上的,纯粹是为了看起来更像过去的租书店书籍,小说是后来网上淘换来的(然而是影印本)。

为了这本《凶冥十杀阵》着实折腾了很久。曾经有本《惊魂六计之太平间的磨牙声》,最后一个故事就是没头没尾的《凶冥十杀阵》。可惜因为盗版,所以没了下文,也是找了老久才找到原版小说。

最早租书店里可能也是盗版原因,像最早看的《哆啦A梦七小子》,包包记着也是看着看着就没了结局,而且这类书籍漫画封面都没写是第几集、第几套,光一个名字和封面在上面,不看完你永远不会知道手里的是不是那种没头没尾的书。不知道你们当初有没有遇到过这类情况。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8)

说个当初特恼火的事情。像这本《盗墓天书》,纯粹是借不到《鬼吹灯》时的替代品,曾在家长阅览室里看过,后来没怎么再碰过。

租书店的话想看书也要花钱,后来有了手机后,兴起来手机小说,过去按键手机可以靠扣话费来下载小说、铃声甚至是游戏,小说先给你看几章,后面就要扣话费,第一次有手机冲了五十,结果没多久就花光了,全都看小说没了。

而且游戏小说质量真不行,免费的几章还能让人想看下去,结果花钱后的章节全都在水。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19)

90年代学校阅览室里的《霹雳贝贝》原著小说,另外作者张之路还是《疯狂的兔子》、《魔表》等的编剧,也就是大家的童年阴影都是一个人写的。

《霹雳贝贝》封面还有原学校的印章,当初收来的二手书有些上面还能看到过去学校、租书店或阅览室的印章或租书证明。

为什么会把地摊文学当成真实历史(那些年我们租过的书刊)(20)

最早入手的二手书《忏悔录》,看到一半就不看了。

PS:

其实那本第四道门曾经也是高三高压统治下包包唯一的娱乐。

高中时候真没看过什么书,反正学校态度就是看租书店小说,还有漫画和杂志都是大逆不道,而且学习压力大,也没时间看书,哪怕是指定读物阅读时间也没有,天天接触到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的下水道和夏令营鸡汤文章,要不然就是动不动悲天悯人的高考满分作文。

当年学生时代比较叛逆,直言说过老师口里的民国大师啥的还没鬼故事杂志里投稿的匿名作者伟大,高考满分作文一个比一个漂亮,但没有一篇有人情味,十七八的年龄写的东西跟一百多岁似的,动不动感慨中华文化没了,动不动就感叹城市文明不行,要重回小农经济。

相反周德东的第四道门里一些故事人情味很浓,老周笔下的东北乡村很容易让人回忆到过去的农村老家,一些描写也很接地气,像是给老百姓看的。

(包包全文完)

当然了,每个玩家去租书店拿到的书都是不同的,有的朋友喜欢猎奇、有的喜欢小说、有的喜欢漫画。

当年我看得最多的是小说,除了金庸和古龙,还有梁羽生、卧龙生、李凉、黄易、甚至还有保剑锋的,后期很多书都是通过TXT文档保存在手机上面看的。

说实话,很多小说都是惯用套路,前面和后面的情节都比较正常,但偏偏在中间插入了大量观众们喜闻乐见的情节,这种操作黄易就算不是鼻祖,也是领路人。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寻秦记》是不是已经很精彩了?当然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电视剧的原创剧情,删除了大量原著中的关键人物。在小说中更加精彩,只要出现过的女性就没有一个逃脱了项少龙的“魔掌”

那些年真心看了不少的小说,但多年后再次回忆时却发现很多章节都想不起来了。

这辈子无法忘记的几本小说《金鳞岂是池中物》《无限恐怖》和《兽血沸腾》,至今仍然保留在自己的网盘中,但却没有时间拿出来再次重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