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艺术魅力(谈散文的创新)(1)

谈散文的创新

作者 | 冯恩昌

我写散文已有60多年历史,不说是天天练笔,可也不间断地写。有一些生活散文、写作体会、随便一写的散文,实际上都不是文学散文。从我的写作实践来看,纯文学散文最难写,采用报刊要求质量高,读者读后受启发深刻,能够得到真正的教益。这种好的效果,怎么来?要下功夫研究纯文学散文的写作,需要突出的是对它的创新,创新的特点是读后新鲜有味,不能阅读中看到别人散文的影子,自己写时远离仿照,做到从主题到语言全是独创,所溢发出的气息,读起来的情调,都是来自作者本人的生活源泉,散文群里是少有的宝藏。

现在人们把散文的范围扩得很宽,几乎把所有文章都归于散文,把文学散文和其他混淆不清。我的看法,要真正写点文学散文,就得突出这种体裁,要以创新提高写作水平。文学散文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要把文学散文写出特色来,达到较高的水平,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获取创新的新鲜素材。这样的散文,不能随便一写,在深入生活中必须到时代的新生活中去,获得新的发现,寻觅新的意境,诞生新的灵感。我曾说过,写文学散文要开生荒,意思是别人未写过的,一切都是新的生动的素材。如果写别人写过的事物,千万不能仿照和有别人散文的影子。我写过山里养虹鳟鱼,把山乡变成了渔乡,这是一件新鲜事,我写了一篇《山乡新渔歌》,《文汇报》副刊采用了,《散文选刊》选载了,原因就是稿子新鲜,有典型意义和时代感。我写时进行了深入采访,之前没人写过这种内容的散文,所以素材都是新的。这件事不光在本地新鲜,在全国好像也没人写过。故而,读者读了这篇散文,感到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创新散文。写好散文的第一要素,是时代的新鲜生活,要获得这样的素材,必须亲身感受,不宜借鉴资料,要下功夫采访,尽量少用间接的材料。

散文的艺术魅力(谈散文的创新)(2)

二是,要确立新颖的典型性的主题思想。散文的事件叙述,要简洁感人,情节要生动有启发性,少一些平铺直叙,话虽多不感人。好的文学散文,主体思想很明确,反映的事情有典型意义和影响力。读后受鼓舞,如果写的是典型人物,读完要产生自觉学习的精神,把事迹化为力量。例如我80年代初,发表在《散文》和《人民日报》(有人抄载)的散文《蚕姑》,主题思想定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蚕姑洗蚕匾、采桑叶、熬夜伴红灯喂蚕等情节,阐明蚕姑吃苦耐劳的风格,像蚕一样的奉献精神。再是,我们临朐是有名的蚕乡,具有一定典型性,散文通过给人美的感觉,也就具有了好散文的特点。

三是,要有精美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文字。文学散文的语言,需要非常精炼。多一句少一句都不行,在行文中不能有松松垮垮的感觉,要有自然流露的情景,在叙事中,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得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趣悦人,写得不能太死板。我认为文学散文,要尽量写短,这就要靠主题集中和语言精炼的功夫。需要写长的散文,语言也不能拖泥带水。很多读者喜欢读短小的美文,这就需要作者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真正好的文学散文语言,都是创新的语言,也就是在深入生活中,自己提炼的语言。要想语言美,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磨练。不但做到行文无废话,还要做到写出警句和美言。

现在我们写散文,在网络上发表容易,但在正规报刊上发表很难。问题出在哪里?说到底是个质量问题,实际上是创新不够,我们需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散文的艺术魅力(谈散文的创新)(3)

冯恩昌,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糖葫芦》《故乡蝉歌》,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