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有一句俗话叫“cats hate water”,意思是“猫类讨厌水”。的确,在数十种猫科动物之中,不太喜欢水的猫科动物不在少数,比如猎豹、狮子,以及我们比较熟悉的家猫等。然而,自然界中也有不少喜欢水的猫科动物,比如老虎、美洲虎、渔猫。这三种猫科动物选择栖息地的时候对水源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老虎喜欢泡在水中降温,美洲虎和渔猫更是经常会下水捕捉猎物。不过,若论起捉鱼的本领和对鱼类的喜爱程度,渔猫要遥遥领先其他猫科动物。因此,人们还给了渔猫“钓鱼猫”、“湿地钓鱼翁”等称号。
对渔猫而言,“湿地钓鱼翁”这个称号十分形象:既指出了渔猫的捕食习性——喜欢捕食鱼类,又指出了渔猫对栖息地的选择——偏好湿地。渔猫大多栖息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河流、芦苇湿地、红树林湿地等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这里它们有着独特的生存本领,比如:它们有着高超的捕鱼技巧,可以快速从水中“捞鱼”,可以“浑水摸鱼”,甚至可以潜入水中捕鱼;成年的渔猫还会带着小渔猫一起下水练习捕鱼技巧……
然而,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曾经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渔猫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在一些亚洲国家,渔猫已经区域性灭绝;我国虽然把渔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以往的资料中也有渔猫在我国有分部的记载,但是已经很久没有渔猫在中国出现的可信报道。因此,保护渔猫,提高其野外种群数量,是人们的一项紧急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但是,当提起保护渔猫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保护红树林(由各种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等组成、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等湿地生态系统。
沿海地区的红树林是渔猫的主要栖息地。红树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渔猫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的同时,也可削弱海啸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更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比如大量开发农业和养殖业,导致亚洲地区沿海50%以上的红树林已经消失了。在红树林消失的同时,很多渔猫也跟着消失了。
渔猫对湿地尤其是红树林依赖性很强,不像短尾猫、豹猫这类猫科动物对各种环境都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再加上渔猫野性十足,在圈养环境下不易存活和繁殖,因此,“圈养环境下增加其种群数量再对其进行野化放归”这个适用于增加西班牙猞猁等猫科动物野外数量的路子是不太能行得通的。要想使渔猫脱离濒危状态,首先要保护和恢复红树林。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一些动物保护工作者已经行动起来,比如说给渔民讲解渔猫及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保护它们的必要性;号召渔民在红树林中养殖泥蟹,而不是对红树林进行破坏,这样既可以增加渔民收入也可以保护好红树林及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当然,对于保护渔猫及红树林而言,这些似乎还不够——人类需要更多的付出。(文/大猫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