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大的恶是随意消耗善良(人性最大的恶毒)(1)

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世界上一种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以善良为伴,得到的是真诚正义的教诲,即使步履平凡,也不失初衷的境界。以善良为友,得到的是慷慨无悔的帮助,即使交往淡如水,也不失君子风范。

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规矩,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做人有规矩,才不乱了秩序,做事有原则,才能成方圆。人这一辈子,只有守得住规矩的人,才值得你深交。

人性之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时候善恶就在一念间,没有把控好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把自己推向毁灭的深渊。生活有苦有甜,如何看待它,如何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出口,关键在于自己。

愚昧无知的善良里,往往藏着毒药;愚昧无知的行善,只是残忍的教养,往往只能以悲剧收场。

看过一句话:“世界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

愚昧无知的善良,是没有认清自己能力,就英勇下水施救,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愚昧无知的善良,是没有独立思考,就口诛笔伐,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

愚昧无知的善良,是你以为对别人好,实际上在别人的伤口撒了一把盐。所以,没有会办事的金刚钻,莫施菩萨心肠。

真正的善,是心怀仁慈手握金刚。王阳明的心学里面重要的处世哲学,就是做人要用善心去思考问题,但是不可低估人性的复杂。所以真正的行善,是要用智慧和手段,让自己不会受伤,让正义得以伸张!

和珅是我们熟悉的大贪官,可谓坏到骨子里,但坏人也有行好事的时候。乾隆年间,华北地区闹饥荒。地方朝廷奉命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很多人冒充灾民领粮,反而真正的灾民,还没赶到就被一抢而空。群臣商议应对之策,却都束手无策。和珅镇定的说:在施舍的粥里面掺入沙子即可。大家都不解。

原来真正的灾民,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是不会在乎粥里是否有沙子,毕竟保命最重要。而滥竽充数之人,自然会选择离开。如此一来,这场施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挽救了大批灾民的生命。

真正的善良,不仅是能够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更是能够洞察人性之恶,惩恶扬善。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过:“你的善良,应该略带一点锋芒。”

真正的善良,也要有獠牙和锋芒。从前,有一条毒蛇,总喜欢伤害小孩子,大家都很怕它。

有一天,蛇受到点拨,就皈依了佛陀,从此不再欺负小孩儿。可是小孩见蛇改变,不再怕它,反而无情的鞭打它。在它奄奄一息的时候,佛陀出现,并嘱咐说:你不咬人,但也别忘了你还有毒牙。

蛇顿悟,以后再受小孩子欺负,它就露出尖尖的牙齿、长长的信子,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它了。善良不是软弱,不是隐忍,而是要懂得想保护自己,再不伤害他人。

菩萨心肠是信念,金刚手段是方法。做人不能只怀信念,更不能只用方法。真正的善,是心怀仁慈,手握金刚!

行走在世间,人心复杂最难测,因而善良更为可贵。所谓善良,是心怀善良,不结恶缘,弘扬善良;但当恶缘来袭,我们也能用有效自保,伸张正义。

所谓善良,不是愚善无知的善,而是有智谋和手段,带着锋芒对付不怀好意的人。所谓善良,不是毫无尺度的善,而是有底线和尺度,带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恶人自有天收,做人还是要多安好心,多做善事,多为自己积累福报,老天爷才会保佑自己,晚年生活才会过得如意,才会笑颜逐开。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如果常怀恶心,行恶事。到头来会损耗自己身上的福报,加深自己的罪孽,最终惶惶不可终日,无法安度晚年。"人心越恶,报应越多":内心险恶的人,晚年往往难逃恶报。

一个常怀仁慈之心的人,知道要对身边的人好,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在与人为善的过程中,自己的人缘会变得越来越好,心态会越来越健康。

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心就如太阳一般,会带给周围的人温暖和力量。善良的人,很容易把身边的人吸引过来,众人捧之。

而一个心怀恶心,不希望别人过好的人,这种人会得罪很多人,会让自己的人缘越来越差,最终身边的人都讨厌自己,远离自己,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使得老年生活孤苦无依。

司汤达说过: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随着年纪的增长,一个人身上应该更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以让周围的人想要跟自己取经,向自己学习。

而不是招来鄙视的目光,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会让人主动想要接近,而一个浑身都是刺的人,最终不仅会刺伤了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无法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子女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一个品行不端,对世界总是恶意满满的人,很难教育出善良的下一代。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正常孩子也会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变成什么样子的人。所以如果自己的思想中恶的一面太过严重,就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也跟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恶人。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间都跟一张白纸一样,这张纸最后会变成什么颜色,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父母,应该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不是当孩子的坏榜样,影响孩子的成长。

人到晚年,拼的就是孩子是否可以成材。如果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人生一大遗憾。自己种的恶果,到最后可能要自己吃。如果孩子从小没有一颗善心,长大后就容易误入歧途,做错事情,影响一辈子,成为父母一辈子的痛。

毕淑敏说: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稳定。做人,有时候但求心安,追求太多东西反而让自己负累。一个总是对世界怀有恶意的人,是一个看不开放不下的人。

这种人没有真正清楚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才是值得关心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至善。越懂得善的人,越能发现生活的美好,越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若可以在人生的后半段有一个豁达的心境,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才可以活得舒心惬意。假如自己总是见不得别人好,总是看什么都不爽,内心恶念太重。最终只会把自己困住,让自己无法安心修养身心。

总是为一些放不下内心的执念,无法让自己体验真正的快乐,其危害无异于引火自焚,自我毁灭。

生命就是一场自我的修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好自己的心。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上,内心都是纯洁无瑕的,而后却染上了尘埃,多了些污垢,掩盖住善良,遮挡住美好,让人越来越往恶的方向发展。假使不注意修心,适时擦去那些污染自己的尘埃,只会让自己迷失了。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早来与来迟。切不可恶念太重,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初心,让自己像来时一样善良,才会福报多多。

这世上有两种人最努力,一种是事业家,另一种就是网络暴民。易中天说过;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一要先学会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可惜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反着的。事情还没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

人性里有很多恶,最致命的是:见不得身边人好。他们宁愿看到外人好,宁可看到离得远的人好,就是容不得身边人比自己好。离自己远的人,或者远远胜过自己的人,他们就羡慕崇拜;离自己近的人,或者稍微胜过自己的人,他们就嫉妒仇视。

绝大多数人痛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平庸而痛苦,而是看到身边人比自己成功而痛苦,或者身边有人忽然超过了自己,而感到无比痛苦。

这其实是人性里阴暗、且愚蠢的一面。生活在一个远不如你的人群里,和生活在一个都比你优秀的人群里,显然后者才对你更有利,因为你永远都能借势,甚至被捎带着进步。

而很多人却宁可生活在一个都不如自己的人群里,宁可被连累,宁可被扯后腿,宁可互相踩挤,也不愿意看到身边人飞黄腾达。

他们忘了,你身边人如果都能发达了,你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你身边人如果都先后落魄,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人性有时真的很荒唐,很多人宁可看到身边人不幸,也不肯面对自己的不幸;他们宁可证明身边人的平凡,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

他们总喜欢看到身边人失败了,并能因此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及情绪上的宽慰,这种感觉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就还快活。这就是很多小人物的格局。

如若我们的心常存善念,当他人飞黄腾达时,我们随喜他人所修善业、所得善果;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由衷为其祈愿祝福;这个世界将会多一些美好。喜欢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偷偷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

善待身边人,其实是在给自己铺大道。嫉妒身边人,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见不得身边人好,其实就是在断自己的后路,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双赢才是最高境界的赢。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能成就别人,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好办法。

对于一个人来说,面子非常重要,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的也是一个人在别人心中的地位,而且人都有虚荣心,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逐渐的会因为注重面子而丢了本份,过度注重外在的形象,而放弃了自己内心的修养。

孔子曾经说这样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什么原因呢?“心愿”就是我们通俗所理解的伪君子,伪君子之可恶的地方,就是因为他虚伪的好东西表现在外,把坏的东西深藏于内心,在伪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可恨吗?

对于伪善的人来说,他的善比恶还要可怕。就好像某一个导演,他能够说出“生人为人,请务必善良”这样的话,但是私下里却在慈善捐款中只捐了一分钱,又比如说某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被称为国民好老公,但是却在自己老婆身怀六甲时出轨。

当别人相信了他的善良时,他却用善良当做自己的面具,去做着十恶不赦的事情。在《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九三:奔跑向前,汗流浃背,永远守着正道就吉利。

九三属于阳刚,在两个阴爻中间,被装饰的光泽柔润,然而六二六四都不是与九三相应的正当匹配,虽然令人陶醉,却不能被诱惑,以致沉溺而不能自拔。

所以永远坚守着正道才能吉祥,这也说明一个道理:适当修饰自己是必要的,但不要因为过分修饰而迷失自我,内在修养更为关键。

面子很重要,但不要为了面子而忽略自己本分,最后变成一个虚伪造作的人,否则自己的人生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虚伪而大打折扣。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那只是表面看上去忠厚廉洁,但内心并不是如此,可见这种人心里并不如此,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为什么要厌恶鄙夫呢?因为鄙夫凡事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得失心切,是一种没有精神内涵的俗人。

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打假能去除某一些假的行为,但是除不去虚伪的劣根,这也是假善横行的原因。

有一个网友跟我分享了这样一段话,也是她的真实经历。她有一段时间刚离婚,婚姻中的委屈和伤心,都会习惯性的和一个闺蜜去倾诉。

这个闺蜜也为她出谋划策给予安慰,宽解她的心结,虽然说那段日子很难过,但是她觉得有这个闺蜜陪在自己身边挺好的,后来才知道这个闺蜜竟然将她说的心里话,当成八卦一样和别人到处说,并且还添油加醋说她没有能力,被男人抛弃了。

她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自然是万分痛苦,因为她对闺蜜坦诚相待,没想到闺蜜却对她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不真诚,表面上看似善良的安慰,但实际上却拿她开涮。

泰戈尔曾经说过:“虚伪的真诚,比魔鬼还可怕。这个世上让人最累的并不是工作和生活,而是那些并不真诚的人,他们表面上慈眉善目,温柔善良,但是背后却有着丑陋的嘴脸,唯利是图。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但要提防这样虚伪之人,也更要管好自己,不要让自己做一个虚伪的人。

一切的真,总有一个虚伪,一切的假,总有一个失败,人生无常,给你的,未必你珍惜,失去的,未必你读懂,这个社会,你真的很失败,也十分的无奈,多少懂,失去了自己的心,多少情,温柔了别人的全世界。

真的,假的,一切都会过去,好的,坏的,总有一天你也看不见,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放弃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就不要流泪,失去是认真的,得到只是一瞬。

生命,是一种斑斓的阅读,也是一种爱情的温柔,仔细去看,你会看到自己的心,无心去懂,你会认识曾经的自己。

若有心,请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若无心,请不要相信别人的嘴巴,若等待,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世界是变动的,自己也要学会长大,每一份读懂,未必不是生命的伤害,每一份诚恳,未必不是全世界的流浪。

一个人的离去,总有自己的理由,一个人的无奈,也有自己的理由,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不是别人,别人不是你,你无法思考,别人必须认识自己的命运,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相遇。

人,可以输,但是不能输一辈子,人,可以无奈,但是不能让自己太颓废,活着是理由,但是要想创造奇迹,必须建造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耗尽一生的等待,等一个不确定,无奈一世的年少,没有读书,没有锻炼,后来的思维连贯,人生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充话费送的,感恩的心,还是一贫如洗,无奈的懂,依然是遍地鳞伤,是真假,也许虚度光阴。

想要什么,就准备什么,是有规律的,想等什么,要追什么,是有潜规则的,这就是人情世故和自然法则。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去向,努力,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付出,决定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和待人处物,世界就是这样,要么走对路,要么跟对人,别无常了自己,别亏待了别人。

人之所以成为人,往往就是人披着一件由尊严,公平,公正等一系列规则交织成的文明外衣还在身上,但如果这一切行不通的时候,内心又为了追求平衡,恢复人自认为本来的样子,那邪恶和罪恶就慢慢滋生出来。

人就自然的恢复了野蛮的本性,成为野兽或禽兽,在动物的世界里暴力成了最有效的直接解决问题的通用法则,虽然更高级规则智力还有效。而这正是横冲直撞藐视一切的降维打击。

一个人,承受委屈,是本能,担当失败,是责任,总有自己的失去,总有自己的得到,何必因为别人,丧失自己的理智,何必因为世态炎凉,耽误自己的前程,孤独的心,可以承受更多的故事,无奈的幸运,可以坚强的扛起最大的未来。

你选择了我,我却要选择让你放弃,是命运的斑斓,也是时间的奇迹,给自己一份美好,给别人一份善良,奇迹是唯一的,读懂是伤害的,真诚总是那么善良,无奈总是痛苦,唯一的微笑,是内心的苦衷,不曾勇敢的说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读懂就是一份受伤。

每一个注定,都是缘,每一个失去,都是缘尽,人生便是如此,何必想得多,何必问得多,知识来源于时间,生命来源于付出,对自己真诚,对全世界感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善良,不虚伪,不诋毁别人的人。

这个世界真的很真,真的让你输得体无完肤,这个世界真的好假,假的让你怀疑人生,关注别人,不如欣赏自己,欣赏别人,不如温暖自己,送人温暖,心获善良。

聆听全世界的阅读,看尽花开的年代,如风,谁也不等,如月,谁都是不完美的人,别想多了,别问多了,余生不长,善待遇见。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生来就是孤独的。的确,如今孤独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真实写照,那孤独究竟可不可怕呢?

可能有些人会以孤独为享受,比起繁华万千的表象世界,在孤独中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讨厌孤独感,孤独得让人觉得这个世间空落落的,好像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没有归属感的日子,才是真正的难熬。

曾经,我也是一个有过一段孤独时期的人,我这个人时而热热闹闹,时而闷闷不乐。高兴的时候,仿佛整片蓝天都是我的,而不高兴的时候,仿佛自己与世隔绝。

为此,我与一位老人聊到过关于孤独的话题。老人说:其实一个真正孤独的人,往往有一双看破“红尘”的天眼。谈到深处,我不禁感慨,觉得甚是有理!如果你也孤独,就认真往下看吧。

孤独的人,能洞察世间百态,老人大胆的说了一句:真正孤独的人,能洞察世间百态。我觉得有些夸张,反问道:这怎么可能呢?难道他们的孤独,正是因为洞察了世间百态,才选择的孤独吗?

老人眼角微微泛着泪光,我知道,孤独的话题牵起了他内心的某些回忆。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保持沉默,等待老人自我修复。

隔了一会儿,老人还是张口说道:多年前,他曾是一个心地善良、性格活泼的年轻人,未经世事,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情绪,对周围的朋友,都投以真诚的目光。

只要是身边的亲友,不管谁落难了,他都会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哪怕做得不那么完美,但是他也尽力了。老人原以为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可以换来同样的对待,但是结果却令他感到失望。

世间尔虞我诈,这次老人算是体会到了。原来所谓的关系,只不过是利益不冲突时,才能和谐下去,一旦出现利益争执,身旁最亲的人,也可能背地里整你。

平时,亲戚朋友聚餐有说有笑,你捧我一句,我捧你一句。但到了落魄的关键时刻,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你挡在身前,至少也得一起面对吧。

老人在那一刻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有说有笑又有何用?掏心窝子的话说得再多又有何用?没有人会真正愿意走进你的生活,替你分担,替你解忧。

这些经历也让我想起了王宝强饰演的“树先生”,卑微处世,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尊重,哪怕他用心的在为别人考虑,像一个傻子一样去帮助别人,最后也得不到别人的感激,反而被当成了二愣子。

正是因为如此,老人看淡了一切。可能也因为年纪渐长的缘故,经历的冷暖多了,眼睛所看过的“人性”多了,也就慢慢看破红尘了,人也就变得孤独起来了。

所以啊,孤独的人,往往也是因为看过的“红尘”太多,大抵才会变得如此的孤独。你看吧,现在屏幕前的你,不也比较孤独吗?

孤独的人,懂得养尊处优。前面已经说到,一个人之所以孤独,往往是因为拥有一双能看破“红尘”的天眼。但还有一种,孤独的人,是因为懂得养尊处优,以孤独为享乐,优雅自在。

当我们经历得多了,心也就淡了。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任由情绪失控,伤的只能是自己,何不如看淡一些,那样,心也就没那么寒了!

我们开始懂得养尊处优,懂得为自己寻觅一方安静的土地,这里没有斗争、没有喧嚣,我们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繁杂的事物所打扰。

也许,我们会选择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坐在院坝前喝茶,一个人种点花花草草,一个人坐在门槛儿边,静静地望着远方,有时候也不知道在看什么,但心里明白,那样可以让我们安静下来,眼到之处,皆是回忆吧!

是啊,可能我们都渐渐地老去了吧!我们不再追寻热闹的生活,而更喜欢一个人独享安静;也不再追求山珍海味,而更喜欢家里的粗茶淡饭。

最后送一句“马背酒”的关于孤独的语句给大家:寻不到了,就此停景吧。风还温着,夜色还醒着,不如停歇吧。管它明日碎成粉末,还是不明下落,今夜这里就是我的居处了,无人扰,无人惊,只有我与我百无一用的真心。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往往伤我们最深的,会是那个曾经我们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其实这世界太过复杂,人心太难预测,我们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坎坷和受到的伤害也不少了,甚至现在对一般的欺骗和背叛都已经无动于衷了,但面对至亲至爱的人的欺骗和伤害的时候,还是会像被刀子刺伤了一样,伤心伤肺。

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把真心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在他们面前毫不设防,却从来没有想过,信任也是一把刺人的刀,刀能护人,也能伤人,而这把刀要是对着我们刺过来的时候,就会被伤的体无完肤,信任,其实也是最伤人的利器。

有的时候,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一开始会相处融洽,可是走着走着,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出现隔阂,直到感情消散不见,彼此之间互相伤害,最后形同陌路。其实,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真正消耗感情的,不是距离的遥远,也不是联系的多少,而是在日常相处的一点一滴之中的隐瞒和欺骗。

真心总是被辜负,也就慢慢的看清了对方的嘴脸,原本的信任被瓦解,最终不欢而散。信任,其实就是拿自己的真心去冒险,一旦所信非人,就是拔刀出鞘,刺伤了自己,也毁了一段感情,原本以为的掏心掏肺,都成了伤害自己最深的工具。

感情,最怕的就是掏出一份真心,换来的却是毫不在意;朋友,最怕的就是交出一份坦诚,得到的却是无情的背叛;爱人,最怕的就是送上全身心的信任,受到的却是最深的背叛和欺骗。有一位作家说过:“在人生中,最不能打破的是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因为当它们破裂了,是不会发出任何声响,但却会异常痛苦。”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靠的是缘分,那么长久的相处靠的就是相互的信任,彼此的真诚。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把手里有的别人的信任,当成肆意挥霍的资本,给你信任的人,交给你的不只是一份坦诚的情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真心,什么时候,能被人信任,都是一种最难得的幸福。在这薄情的世界里,愿你也能拥有一份坦诚的信任,沉甸甸的真心,永远别把这份信任变成刺人的刀,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人与人,一旦失去信任,再多的弥补也找不回原来的感觉;心与心,一旦没有默契,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感动最初的心;别把虚情假意错信,用尽真,换来的是敷衍;別把感情错托,用尽爱,拥有是背弃;纵容留不住心,卑微留不住爱。

对一个人心寒,永远不是一下子的,而是一点一点的。想要离开一个人,也不是瞬间的,而是日日积累的。所以许多事情,并非一日之寒。所以,当有人可以在一瞬间和你分手,或许不是不爱,而是从来就没爱过。因为相爱,是不舍得。 好的爱情,都不止是温暖和浪漫,也会有纠结和痛苦。

往往是一个人让步,才能让感情继续下去。谁让步多一点,谁就爱的多一点。所以,被爱就是可以得逞,想要什么都可以。但请牢牢记住,一个让你付出许多的人,是不爱你的。一个让你获得许多的人,才是真爱!

上天有知,大地有灵,举头三尺有神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人虽不知己晓之。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君子之行,心性诚笃,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至德之极。君子者,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不卑不亢,不骄不淫。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不自得焉。正己而不求于人,心地无怨,遁世而志道坚定,德行无私,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之道,广大深微,上下昭著,察乎天地。光明磊落不暇点滴阴暗,恪守正道毫无逆德之行。安然守正,安分守己,言顾行,行顾言,知行合一。

凡君子者,尊道弘德,依乎中庸。至诚明德,知行合道。幽隐之处恒常戒惧,细微之事谨慎守道。故君子慎独,循道而行,不可须臾离也。

有位哲人说:活得糊涂的人,才是最清醒的。想得太透,便对人生少了渴望,多了厌倦;看得太清,便对世俗多了厌恶,少了憧憬。

有时候装聋作哑,才能保全自己,不惹灾祸;有时候少些清醒,才能守护内心的纯粹。

懂得糊涂的人,才能在现实社会里更好地生存。适时糊涂,也是一种为人处世最高级的修养。

看透不说透,看穿别揭穿,人无完人,适时装装糊涂,多给别人留一点体面,也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

不该说的绝不多说,不该管的绝不过问,不要把所有的好奇心都无顾忌地释放,不是所有事都必须一清二楚。其实,一个人变得聪明,很难,但一个人懂得糊涂,也很难,一个人由聪明变得糊涂,更加难。

糊涂不是蠢笨,不是眼不明,心不清,而是明白世事,理清思路之后,对人对己最高级的温柔。做人不需要太聪明,有七分清醒,留三分糊涂,刚刚好。

有七分知足,易幸福。俗话说,知足常乐。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人的欲望总是很难满足,得到的越多,渴求的就越多,贪欲就像内心的野兽,时而让你奋进,时而让你迷茫,时而让你羞怒,时而让你难过。

其实人这一辈子,总有些得不到的钱、情、人,我们无法一一拥有,毕竟,残缺才是人生的常态。欲望太满,失望就越多。人生没有完美的答案,最高分也从来不是100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节奏,有时高分,有时低分,有时快,有时慢,皆是常态。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种种如意和不满,适当知足,适当不知足。

如此,才能察觉生活里的每一个小欢喜,能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也能坦然面对每天清晨最新的开始。

做人无需有多大成就,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就是福,懂得拼命,也要懂得享福,有三分野心,也要有七分知足。

有人说,三七开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七分清醒,明了是是非非,坚定做好自己;三分糊涂,于人留些体面,于己学会豁达。

七分知足,安安稳稳过生活,不过分攀比,不过分苛求自己;三分野心,抓住该抓住的机遇,让所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都如愿以偿。

共勉!

作者;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