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英雄所见略同”,这可以讲是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难得的;也可以讲是极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有相似的生物遗传性和社会继承性。从寓言写作来说,一个寓意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反过来讲,同一个材料可以得出不同的寓意,角度不同,世界便不同。或者说,由材料推导出来的寓意,是有阶段性、局限性的,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不同的名人名言,单句看,都有道理,但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对着看,它们之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矛盾。也正因为如此,便显出世界的复杂性,寓意写作天地广阔,乐趣多多。

这一课内容,我取名为“种子”,我想说明的内容是,当我们看到一篇寓言,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可能在别处见过相似的寓言,我们从中能挖出这类寓言的种子来,日后,有机会的话,灵感来了,我们能将这种子发芽,长出新的寓言来。以下举例说明。

农夫的宝藏的寓言(陆生作的寓言课)(1)

【三】

朝霞

文/冯雪峰

据说很古时候,海中住着一个鲛人。她每天在太阳远没有出来之前,就爬上一个海岛去,坐在岩头上,等太阳上来。但是,她的姊姊却总嫌她去得太早,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每次都从海里伸上头来,远远地呵斥她的妹妹说:“喂,我的懒丫头,时光可惜呀,不可以趁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找点事情做做的么!总是把两手空着……”

这个鲛人,于是就把远远近近的云啊雾啊都扒拢来,在岛上勤勤快快地织起布来,好像她在家里织着的一样。不久,太阳醒来了,先叫他的光芒跑到海面上来看看;那光芒穿过了鲛人织着的云纱,这样就变成了五色缤纷的绚烂的彩霞。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冯雪峰《朝霞》的种子,当然是“鲛人”。

《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述异记》载:“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这些记载与《朝霞》中的鲛人很像吧,海岛,织布。只是《朝霞》更童话些,也有了寓意。冯雪峰借鲛人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寓意;借鲛人这颗种子,结出了“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的果子。

【四】

清初的彭端淑(约1699生),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有一段话,可作寓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穷和尚与富和尚,有相同的目标,因行动不一样,结果便不一样。

在刘征的(1926生)寓言诗《骏马远征记》(凡夫主编《中国当代哲理寓言精品》,页22)和瞿光辉(1939生,泰戈尔弟子)的《伊索和他的朋友》(周冰冰主编《百年浙江寓言精选》,页13)中,都能找到穷和尚行动派、富和尚准备派的影子。这影子就是种子哇。

类似的例子一定还有很多,大家在阅读中多积累,多收集种子,再借鉴别人是怎么播种的,那么写寓言自然也不会太难。

农夫的宝藏的寓言(陆生作的寓言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