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培山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有名官二代(竟由这著名官二代所开)(1)

杨恽是西汉政治家。字子幼,汉族,西汉华阴人,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其文章《报孙会宗书》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他曾为《史记》的刊布、传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仅仅这一点,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为全人类保护了一座壮丽辉煌的文化殿堂。

杨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他轻财好义,把上千万财物分给别人,从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气。为官之时也能大公无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母亲司马英去世后,其父杨敞为之娶一后母,后母无子,杨恽侍之如亲娘,孝敬有加。其后,后母去世,留下财产数百万,临终前,他的后母叮嘱由杨恽继承,但是后母去世后,杨恽没有将这笔财产据为己有,而是将后母留下的大笔财产分给她的几位亲戚。父亲杨敞去世后,杨恽从父亲那里继承500万的财物,经济状况并不很好的杨恽却将其全部用来救济那些宗亲。

步入仕途的杨恽同他外祖父司马迁一样,出污泥而不染,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敢于冒死在皇帝面前直谏,大胆进行揭发。他还告发与父亲杨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光的儿子谋反之事。因此,杨恽和另外几个与他一同告发此事的人都获取了封侯的赏赐,还加官进爵。封平通侯。他出身名门,任职时候廉洁、公正,整顿吏治,杜绝行贿。

杨恽在神爵元年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成为主管警卫局的一把手。光禄勋就是以前的郎中令,武帝后期改名为光禄勋。杨恽的仕途走得真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在仕途上,他的三个致命缺陷让他走向深渊。杨恽说话异常刻薄。不管对方是同僚、下属还是上司,得着机会,杨恽总是使劲儿说对方的缺点,刀刀往人心口上捅,让人受的都是内伤。其次是杨恽能力很强,但是心胸狭窄,行事嚣张霸道。古人做官,讲究“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沉默是金。可是杨恽是个“碎嘴子”,是一个不说话会死的主儿,可是说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并且说的好多都是“犯忌”的话,他说过就算了,别人可都给他记着呢!

果不其然,一件小事就把杨恽繁花似锦的前途彻底葬送。他和皇帝的御用大司机太仆戴长乐结了仇。戴长乐是汉宣帝的发小,一个穷孩子。汉宣帝身世很可怜,他刚一出生,他的爷爷、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在巫蛊之乱中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汉宣帝不到一岁便开始蹲监狱,是张汤的大儿子、掖庭令张贺把他抚养成人的。所以他儿时的玩伴不是皇亲贵戚,而是长安胡同里那些到处疯跑的小野孩儿。戴长乐就是其中的小野孩儿之一,后来汉宣帝坐上了龙椅,他不忘旧情,顺手把戴长乐也拽进了上流社会。戴长乐出身低层,突得高位,往往容易得意忘形。有一回,汉宣帝要去祭祖。在古代,拜祭太庙可是最隆重、最庄严的仪式之一,因为怕出错,得事先彩排。彩排时,皇帝不能出席,要找个替身,谁来当这个替身?汉宣帝挑的是戴长乐。戴长乐回去就跟一帮官场上的朋友大大地吹嘘了一番,他说:“我亲面见受诏,副帝肄,秺侯御。”意思是三朝元老金日金日磾的儿子秺侯给我开车,想不到俺这辈子还能过一回皇帝瘾啊。戴长乐这边刚吹完,那边就有人把他给举报了。汉宣帝把举报信直接交给最高法院,让法院处理。

挨了这记闷棍,戴长乐不甘心,四处调查是谁举报的他。查来查去,戴长乐把目标锁定在了杨恽身上,他怀疑就是杨恽找人在背后害他。于是他要报仇,他开始秘密搜集杨恽的种种“劣迹”,实名举报。戴长乐在给宣帝的举报信中是这样写的:杨恽曾经在背后咒陛下死。某年某月某日,杨恽和富平侯张延寿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杨恽就对富平侯张延寿曰:“闻前曾有奔车抵殿门,门关折,马死,而昭帝崩。今复如此,天时,非人力也。”陛下您听听,言下之意不就是盼着陛下您快点死么?左冯翊太守韩延寿被逮捕,杨恽写信替他求情。别人问他: 你求情好使不?他说,难说,这年头,好人不长命。他还做了个粗俗的比喻,说他自己就是个戴草帽的老鼠,一旦猫来,他进不了洞,整不好就得被猫吃了。他说的猫指的就是陛下您。前不久匈奴使者来我们大汉访问,匈奴使者赞扬咱们大汉威德远布,表示匈奴单于近期要来朝觐天子。这是多好的事儿,可杨恽背后说:匈奴使者说的都是没影儿的话,是在忽悠陛下。匈奴人压根就没安好心,只想占咱们便宜,想不到陛下还当真了。陛下宫殿的走廊上挂着圣君尧、舜、禹、汤和昏君夏桀、商纣的画像。每次路过,杨恽都指着桀、纣说:“陛下应该多看看这两个混蛋帝王。”杨恽是其心可诛啊,他这是专门挑昏君桀、纣来敲打陛下啊,是何居心啊?!当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部下杀死的消息时,竟然借题发挥说:“这种不成器的君主,不听大臣的忠言,死了活该。就像秦朝,诛杀忠良,终究会灭亡,假如秦朝重用忠臣,肯定能统治到今天。所以说那时和现在,不过是一丘之貉!”他把大汉置于何地?把陛下置于何地?杨恽亲口对我说:“正月以来久旱不雨,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这种感应《春秋》有明确论述,即便在前不久,还有过应验。陛下此时如果去河东郡祭祀后土,怕是不行。”他居然直接攻击陛下,简直是大逆不道!

为了搞倒杨恽,戴长乐真是没少费工夫,有人告他一条,他反咬杨恽六条。这些话,凭心而论,还真不是什么捕风捉影,大概都有影儿,但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并经过戴长乐断章取义、添油加醋之后,具体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就不好说了。由此可见,搞政治,慎言是多么重要。从戴长乐的举报信可以看出,他从前和杨恽关系可能还不错,可能还是哥们儿,但哥们儿一旦反目,从前说过的那些私房话就成了匕首、投枪,出手即置人死地。杨恽对此进行了反击,不过没什么力度,一是拒不认账,二是私下找人串供,没成,还被抓了个现行。主审此案的最高法院院长叫于定国,他倒不一定有意坑杨恽,但他肯定没帮杨恽。按照法律程序,于定国定了杨恽大逆不道罪,量刑方面则恭请圣裁。

这次,汉宣帝没宰了杨恽,大概是宣帝认为杨恽是官宦子弟,还立过擎天保驾的大功,他即便有错那也属于内部矛盾,可以调解,不一定非得流血。同时,因为几句风凉话处死朝廷重臣,皇帝受到的舆论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大兴文字狱。所以,对于这次戴长乐、杨恽互撕事件,汉宣帝各打五十大板:都撤职了事。

杨恽被开除以后,依然保持了他惯有风格,照说不误,负能量满满的。他的一位朋友孙会宗立即写信忠告说,朝廷大臣被罢黜贬谪以后,应当诚惶诚恐地闭门思过,以示悔恨、可怜的样子,好取得皇上的理解和怜悯,以期再被起用。不应当置办田产,结交宾客,招来社会的议论,使朝廷难堪。

杨恽经历了这场政治风波,对朝廷的刻薄寡恩深有感触,对仕途也厌倦已极,所以即使是朋友的良言美意,也很反感,一气之下就给孙会宗回了一封信。他直抒胸臆,大发牢骚,指桑骂槐,口无遮拦,信中写道:“我暗自思量,自己的过失太大,行为更有欠缺,只能作一个农夫,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所以才带领妻子儿女,致力于农桑之事,实在想不到,竟然遭到人们的讥评!人情有所不能克制的事情,连圣人都不加制止。所以,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至亲无比的父亲,如果为他们送终,也会有一定的期限。我得罪皇上,至今已有三年,作为臣子的义务也应该尽完了!”

接着,他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道:“田间劳作甚为辛苦,每当三伏、腊月,烹羊烤羔,斟上美酒,自我犒劳。我是秦人,擅为秦声;我妻是赵人,可以鼓瑟。我们乘着酒兴,面对青天,信手敲击瓦罐,踏着节拍呜呜高歌:‘南山种田实在是辛苦啊,荆棘野草多得没法清除。种下一顷地的豆子啊,只能收到了豆秧些许。人生应当及时行乐啊,渴望富贵的大愿到死也难酬!’在这样的日子,我两袖甩动,双脚起舞,的确是随心所欲,纵情而为,即使过分,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过错!”

对于老朋友,杨恽一点也不留情面,他引经据典,反驳对方说:“故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他反唇相讥道:“目前正在大汉朝蒸蒸日上时期,祝你好运,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杨恽给孙会宗的回信,表面谦卑客气,实则暗藏机锋,拐弯抹角地骂了孙会宗一通,更声明了自己的拒不妥协、绝不低头。

他侄子也劝他:“二叔,陛下撤您的职,其实就为磨磨您的性子。您看西河太守不也犯过错么?就因为人家认罪态度好,最近又重新启用了,而且还升了官儿,您得学学人家。”杨恽以前对霍氏失望,现在对汉宣帝一样失望,他回答说:“这样的朝廷,不值得我为他卖命。我有好几个朋友,一心为国,最后怎么样?全被宰了。”在被开除后的几年里,杨恽始终不肯夹起尾巴做狗。皇帝和大臣们越希望他过得不好,他越不让人家如意。据说,他还开了个讲坛,整天给人讲他外祖父的《史记》,大讲帝王隐事,做得这么过分,倔强的杨恽注定是要把路走到头了。

恰在这一年四月,天上发生了日食。按照古代的观念,这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警告,预示着在人世间必有某一位大人物将遭遇不测。可以想见,当时,宣帝一定是坐卧不宁了。终于,又有人在皇帝面前告了杨恽一状,说他拒不悔过,在家声色犬马玩得很嗨,上天都出日食来警示了。这时的汉宣帝等了几年,连封检讨书都没等到,对杨恽彻底死心了,下令严查。廷尉查验时,在他家中搜出《报孙会宗书》。宣帝看到《报孙会宗书》时,“见而恶之”,那光景,说不定立马就气晕了过去。宣帝不由得龙颜震怒,他咬牙切齿地说:“腰斩!”就是拿大铡刀把人铡成两截,犯人半个小时可能都死不了,极度的痛苦。那么,这位历史上还算平和的皇帝究竟受到了什么刺激要下此狠手呢?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猜测道:“予熟味其词,独有‘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盖宣帝恶其‘君丧送终’之喻耳。”而另一位宋代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则断言:“杨恽以‘南山种豆’之句杀其身,此诗祸之始也。”这两种说法,都是深有见地的,因为在封建时代,皇帝被认为是上天之子,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能动摇的。很显然,杨恽的这封信触动了宣帝最敏感的神经,拂了“逆鳞”,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帝王们一直认为“不为君用,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对体制消极抵抗而非积极迎合,这就是杨恽的真实死因。皇权,是杨恽们永远也无法退出的江湖。

杨恽以诗文贾祸,开创了中国“文字狱”的先例,不禁令世人扼腕叹息!这是中国历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始! 杨恽的惨死,得到了后人的极大惋惜和深切同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说,像杨恽那样富有才能、性格刚直的贤者,即使有罪,也应当宽恕,何况罪不当诛。汉宣帝号称英明,却如此草菅人命,令天下人不服,这实在是这位皇帝“善政”的一个最大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