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得到来自本国老百姓的支持爱戴,还广泛受到周边各民族政权的拥护,被尊称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最大的可汗”。

唐朝建立初年,受到北方突厥的威胁。公元627年,唐太宗刚登基不久,东突厥的颉(xié)利可汗就率军进犯,直逼唐朝京城长安。唐太宗亲自率军,正面与突厥军队对峙,他毫不畏惧,独自和颉利可汗在横跨渭水的便桥上谈判,谴责突厥违背两国交好的和约,发动侵略。颉利可汗见无法占据优势,便要求讲和。唐太宗和颉利可汗两人就在便桥上歃(shà, 古人结盟时,把动物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血为盟,约定双方友好相处。

然而,突厥方面却不遵守盟约,依旧不断骚扰唐朝边疆。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大将李勣(jì)、李靖带军出击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唐朝在东突厥原先的地盘设立州府,但不派遣汉族官员,而是任用原东突厥贵族作长官,并按照他们的习惯,规定职务可以世袭。这些州府名义上要接受唐帝国的册封,定期向中央朝贡,但不向唐交纳赋税,仍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些州府之上,设都护府,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代表中央行使主权,管理边防和处理民族之间的事务。这样,唐朝边疆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唐朝的天可汗制度(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1)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打败东突厥后,唐朝的威望得到很大提高。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归附唐朝。唐太宗也平等友好地对待它们。为了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唐太宗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先后把皇室公主嫁给薛延陀、吐谷(yù)浑、吐蕃、突厥等民族政权首领,有效加强了与各民族的交流联系,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乱。公元630年,西域和北方的各民族首领来到长安,推举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表达对唐太宗的尊敬和爱戴。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可汗”,在于对周边各族政权军事和外交上的双重成功。一方面,唐太宗明白“忘战必危”的道理,以提升军事实力为前提,对于外族的侵略予以毫不犹豫的还击,对外展示了唐朝的强大,使周边各族不敢藐视唐朝;另一方面,唐太宗又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并不倚仗军事欺压周边小国,而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因此,唐朝得到周边各族政权的拥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繁荣的国家。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军事外交》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