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4 13:3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陈安然

外卖小哥雷海为简要事迹(过分强调雷海为是)(1)

近日,雷海为夺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一事引起热议。雷海为表示自己在第二季诗词大会时就报了名,但可能因为简历不起眼,最终石沉大海。但是他没放弃,坚持报名参加,终于在第三季登场。可以说,雷海为夺冠一事完美演绎了“三年外卖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现代版本。

一个事先不被看好的,身份背景都很不起眼的人最后打败了一个学历履历都近乎完美的人——多么具有轰动性、多么具有爆炸性,“屌丝逆袭”这是个多么新鲜刺激的新闻点啊!

于是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励志!外卖小哥击败北大才子”“外卖小哥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外卖小哥为何胜了北大硕士?”的新闻标题。

为什么媒体在报道时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他是外卖小哥”“他是北大硕士”这两种意味截然不同的称谓?“外卖小哥”这个称呼总是比“雷海为”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更多,这是否是一种变相的职业歧视?还仅仅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提高阅读量的惯用手法?

很多媒体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再平凡的生命,都有权利去追求那不平凡的光芒”这些话去定性雷海为夺冠,这些形容真的恰当吗?为什么“外卖小哥”雷海为就是“如米小的苔花”了?何谓“平凡的生命”、何谓“不平凡的生命”?倘若“北大硕士”彭敏夺冠,媒体就不会用“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来形容了吧。

如果人们真的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各种职业,那么雷海为夺冠和彭敏夺冠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需要反复强调他俩的身份吗?如果人们真的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各种职业,那么像“浙大硕士学医7年弃博卖面包”“装卸工趴地练字” “同济博士该不该帮父母扫马路”这类新闻就不会时不时地引起热议,挑动人们的神经了。

翻看以往的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尤其在标题中总喜欢强调如“清洁工、农民工”这些字眼,这是否在无形中加强固化了社会阶层意识和刻板印象?媒体一方面在大张旗鼓地强调树立正确职业观,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一方面又明目张胆地用着带有标签化、阶层化的字眼,大力宣传、转发“草根逆袭成功”的案例。试问,在社会阶层固化、急功近利化和乱贴标签的问题上,是否有媒体的推波助澜呢?

雷海为的确是外卖小哥,但这一点无需过分强调。在这个有人人平等、职业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时代,媒体在报道方式上是时候摒弃原有套路了,要用一种更合适、更尊重他人的方式去报道。媒体在赞扬普通人做出了不起的事时,要给与那些普通人真正的尊重。毕竟,吟诗、练字这些看似阳春白雪的东西并不只是受过系统教育的群体独有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如何拿捏用词、报道方式和角度确实是件难事儿,如何平衡变得更加考验能力。媒体肩负着监督社会和引导舆论的重担,所以,媒体在追求阅读量、可读性的同时,也要用更合适的方式、角度去报道,还要保证稿件的客观真实性,这就对媒体的报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安然 浙江树人大学新闻学2015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