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中医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心主血脉(指血液依赖心脏搏动经脉中输送到全身)、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志(指心情)为喜。脾主运化(指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来源,在志为思。

心脾两虚和心脾不足有区别吗(脾与心的关系一看即懂)(1)

血要在脉道里通畅而不迟缓地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血要在脉道里正常运行而不外溢,必须依赖于脾气的统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推动,一个约束,共同起作用使血能正常在脉道里运行这是二者在生理上的联系,

心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母子关系,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母子相连

子病及母

脾虚就不能正常运化,就不能正常地形成本身需要的精微物质,就会造成化赤的那一部分精微物质也相对减少,因此,血就化生无源,这样,心就会无所养,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等这样的心血不足的病症。

母病及子

劳神思虑过多而伤心神心血,最后就会伤到脾气,出现腹胀,食少,乏力等等这样的脾气不足的病症。

母子相连

脾气虚不能正常地统摄血液,就会造成血液地无故流失,在上表现为鼻血,吐血;在下表现为崩漏等等,这样就会造成血液的丢失,最终就会伤到心。而血液的丢失,伤到了血就会伤到气,当然,一样也会影响到脾之清气。

脾气不摄,导致血溢脉外,血一出脉外就是死血,就会在局部形成瘀血,这样也会使脉道损伤,脉道瘀阻,最后一样会影响到心。

脾与心的病理关系产生最大的问题为心脾两虚,我们接下来看下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具统血功能。

脾气虚弱

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亦虚。

心血不足

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健忘;肌肤失荣,故面色萎黄无华。

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虚机能活动减退,故神倦乏力,脾虚不能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妇女经量减少,色淡质稀,淋漓不尽。

我们来看下针对具体症状该如何辩证改善:

心脾两虚的便溏

治则: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宜用:六君子汤加减

心脾两虚的失眠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宜用:归脾汤加减

心脾两虚的食欲不振

治则:补脾气

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最后总结下:心主生血,主一身之血,而脾主统血。其实心与脾的关系就是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上。虽然说心主生血,但这血是怎么来的?其实还是来源于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质,两个的关系在生理上就表现为心血供养脾以维持脾的正常的运化机能。而水谷精微物质通过脾 转输升清的作用,上输于心肺,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