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写一篇五六十年代过年的文章(青春年少好读书)(1)

1984年2月2日 星期四 晴

钟响了,门外鞭炮齐鸣,我们迎来了美妙的春天。

我们可不管爸爸说的什么,过年吃饭时不要大声讲话,说是过个“安静年”,我和姐姐又跳又笑,穿行在屋里屋外欢笑声响个不停。

妈妈举着竹竿,我划着火柴,还拉了一挂呢。

饭后跟妈妈一起去团拜,气氛更是热闹,学校书记讲了话,她谈到老师们今后的工作计划。

我沉吟起来,是啊,别光顾了玩,到新年到来之际,我也应给自己订个计划啦。上学期做得不够,对自己的要求不太严格,今后应该怎么做呢……“快吃糖啊,梅梅,”张阿姨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

回到家,我没管什么年初一年初二的,在爆竹声中写起了作业,写得十分用心。


1984年2月9日 星期四 晴

快要开学了,我的小红花征文还没影儿呢,这可怎么办,这几天,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可以说是“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了。而现在,一旦写不出来,就说自己“真笨”“没本事”,可怪罪了半天,白纸上仍是一字没有。

忽听有“当当”地敲门声,我跑去开门,只见两位小学生小脸冻得通红,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大姐姐,我来找马老师。”“我妈妈不在家。”“那您把这些稿子交给她。”说着,蹦蹦跳跳地跑走了。

我低头看了看,一叠厚厚的稿纸展在眼前,《讨论的风波》、《夹谁的照片好》……嗬,足有六七篇!我呆住了,握着稿件的手有些颤抖了。我默默地走回写字台前,望着那一行行工整的小字,想着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陷入了沉思……

想了良久,我猛地醒来,摊开了稿纸,提起了钢笔……


1984年2月16日 星期四 晴

虽然天气较冷,但出来观灯的人们却不比往年少,大家涌向街头、广场去看那精彩的闹元宵节目。

随着一阵锣鼓声和唢呐声,一队五颜六色的队伍走来了,让过了开道的大车,紧跟在后面的是一群“长腿汉”,有“唐僧”“沙僧”“孙行者”和“白骨精”等,只见孙猴儿一手放在额前眺望道路,一手握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金箍棒”,而沙和尚竟握着一根三尺长的“旱烟袋”!

不知哪个淘气的孩子向人群上空投来一颗“炮弹”——鞭炮,笑骂,喊叫,人群骚动了。“叭”,一只只魔术弹飞上了天,一个个红梅绽开竟放了,顿时变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世界。金的菊花,白的梨花,红的桃花,艳的牡丹,都从那小小的纸筒里钻了出来,开满了泉城夜空,开在人们欢快的心里。

“走呀,电视里还有更好看的呢!”不知谁喊了一声,“哄”,人群向四面八方散去,留下一片元宵节的笑声。


1984年2月25日 星期六 晴

以前,我都是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星期六下午的周末生活,而今天,特别是下午……唉,一想起来就不免有些紧张。

小红花征文要复试了,虽然我已不止一次来到少年宫的复试教室,而这一次,不是因为换了地点,而是……

说实在的,半年了,入中学已有一个学期,在语文学习方面我却没有进展,翻看五年级时的作文,我有点不相信那是我写的,它要比现在强许多。复试,我也就不再作为一名小学生了,而是山东省实验中学的代表。初一应有初一的要求,虽然仅仅是半年,但毕竟是一百多天的时光!漫长的岁月,我才刚刚迈出起跑线,难道就值得沾沾自喜,停而不进?

我的紧张不是多余的,人们对中学生持有另一种态度,不再像哄小孩那样引导,他们相信我们有能力。

只有这时,也就只有这时,我才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觉出了自己的无知,我的紧张是我觉醒。


1984年2月29日 星期三 晴

“当啷啷,当啷啷……”勺子敲着饭盒,随着“开饭啰”的喊声,同学们一起涌到了食堂窗口。

集体生活就是好,大家围坐在一起又吃又说,多有意思,只是食堂的饭菜远不如家里的香,但吃起来也觉上口。

我们照例先贴在窗玻璃上往里边瞧瞧,其实,不用瞧,每次都是馒头和窝头,而今天不然了,一个大蒸笼上整齐地摆满了嵌有红枣的粘糕!看了一眼,我的嘴里已涌满了唾液(我可不愿说口水),肚子也跟着叫了起来。

我准备好了钱票,虽然已买了一个大馒头,还是又买了三两粘糕才罢休,我一手捧着粘糕,一手拿着馒头,还没等来到教室门前,就咬了一口。这时,霍映红端着一饭盒土豆兴高采烈地走来了。我探头一看,又吃一惊,土豆切得又薄又整齐,一点儿也不像过去那样又厚又大了。

这一连两惊,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一边想着,一边把半斤饭吃得一干二净,肚子饱了,我一抹嘴,突然看到前面的大日历。噢,明白了,全民文明礼貌月,全民都在行动嘛。


1984年3月3日 星期六 晴

东风送来了花枝招展的春姑娘,党的东风送来了人间的春天。

今天是我们文明礼貌月中第一次搞活动,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每人都带了扫帚或抹布,兴高采烈地来到经七路纬二路上。老师刚分配完任务,大家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可是我们这些带抹布的同学却只能干瞪眼了。原以为路旁有些标志、车牌可以擦擦,没想到这长长的一条街只有两个路标,但我们也不甘示弱,找不到活儿干,就挨个儿为邻居擦门窗。我来到一个绿门的屋前,上下挥动着手臂擦起来,有些“小洼地”,我也逐个儿把里面清洗干净。这时,房门由灰暗的暗绿变成漂亮的翠绿。我特别高兴,正要再仔细擦擦,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手里拿着钥匙走了来。她抬头看见了我们,先是一惊,后又高兴得连声说:“谢谢你们啦!”说着,慈爱地望了望我们有些汗珠的脸,“进屋喝杯茶吧?”“不用了!”我们齐声答道,又跑到了另一家门口。

红领巾映红了同学们的脸,映红了祖国的大地,文明礼貌的春风,吹开了许许多多的小花。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