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明鹏
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
是一部通俗的书,也是一部深奥的书。
是一部讲故事的书,也是一部明理的书。
是一部明白如话的书,也是一部话里有话的书。
是一部家长里短的书,也是一部社会万象的书。
是一部用文字书写的书,也是一部用血写的书。
是一部记录事件的书,也是一部诗意盎然的书。
是一部书写平常的书,也是一部平中见奇的书。
是一部曲曲折折的书,也是一部曲径通幽的书。
是一部来自生活的书,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很像是一部家书,实则是一部史书。
很像是一部情书,实则是一部艺书。
很像是一部假(贾)书,实则是一部真(甄)书。
很像是无年代之书,实则是年代透底之书。
看是一部古典小说,实则是一部历史长诗。
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煌煌上百万字,内容无所不包,涉及到中国诗词,中国书画,中国园林,中国戏曲,中国的饮食,中国的服饰,中国的风俗习惯,等等,等等,凡所论之处,无不恰切精当,细致读来,余味深长,满口余香。
笔触所及——
正史野史,书法绘画,无不信手拈来,了然于胸。
写到房屋建筑,园林树木,无不设计合理,详略得当。写到服饰饮食,饮酒饮茶,无不精美绝伦,见人所未见。写到诗词曲赋,音乐戏曲,无不是画龙点睛,音犹在耳。
写到佛教道教,神话传奇,无不是行家里手,如数家珍。写到治病救人,医药用方,无不是皆有出处,今天还可沿用。
笔触所到的地方,从宫廷到民间,从南京到京城,从北方到南方,从满族到汉族,从穷人到富人,从亲人到朋友,从文言到俗语,从兴盛到衰败,从真实到虚假,从荣华到枯萎,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在这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里,我华夏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貌,毫芒必现,巨显无遗。
通过这些描绘,我们看到,在作者的身上,体现了思想家的深邃,哲学家的辩证,心理学家的洞察,词曲家的优美,社会学家的全面,建筑学家的精致,医药学家的精湛,大诗人的境界,大音乐家的顿挫,等等,等等。
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写作成功,一定是有许多条件的。比如曹雪芹本人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比如曹雪芹的家庭,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千絲万缕的联系,比如曹雪芹的家庭在政治和经济上所遭遇的坎坷和起落,比如作者在遭遇坎坷和起落,以及家庭没落之后,开始著书的坚定和执着,比如,曹雪芹一定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读了许多,许多的书籍的,(尽管他年轻时,还不知道他以后会写一部大书)使他自己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能文会诗,工曲善画,见多识广,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的人,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厚积而薄发,写出了永远不朽的《红楼梦》。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增添了一枚璀璨夺目的明珠,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而又常读常新的经典,为炎黄子孙在世界文化之林树起一面大纛,让世界对华夏文化有了刮目相看,甚至也须仰视才见。可以说,雪芹先生除了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之外,读书和写书一定是和他终生相伴的,直到他最后离开这个让他大喜大悲的世界,告别自己起伏跌宕的一生。
那么曹雪芹一生究竟读了多少部书?他又是从哪里有可能读到这些书呢?本文根据有关材料,试就雪芹先生的读书情况做一点探讨,作为自已近期又读《红楼》的一点体会,并以此与同仁共鉴。
一、《红楼梦》直接提到书名的那些书
为了完成主题,塑造人物,讲好故事,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在很多地方都通过书中人物或叙述铺垫等方法,直接写到了许多书籍的名字。这些书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正史到野史,从诗词到戏剧,包罗万象,放到故事当中,既符合人物,又含义甚深,丰富了故事,丰富了人物。说明雪芹先生对这些书籍是了然于胸,且融汇贯通的。为了说明本文主题,现提纲挈领,罗列如下。
(据程乙本一九八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整理)
第1回,因女娲炼石补天事,提出《淮南子,览冥训》。
第4回,介绍李纨时提到她读《女四书》,《列女传》。
第5回,因宝玉要在一个屋子休息,提到《刘向别传》。
第9回,李贵介绍宝玉读的书,提到《诗经》,《四书》等。
第10回,贾珍与尤氏对话,提到《文昌帝君阴骘文》。
第17回,宝玉试才题对额,先后点出《醉翁亭记》,《离骚》,《文选》,《吴都赋》,《蜀都赋》。
第18回,元春看戏,点出几个戏名,《豪宴》,《乞巧》,
《仙缘》,《离魂》分别出自《一捧雪》,《长生殿》《南郭梦》和《牡丹亭》。
第19回,贾珍看戏点出《丁郎认父》曲剧,《黄伯夫大摆阴魂阵,出自《元刋全相平话》,《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
第20回,宝玉冷清时一人读《南华经》,即《庄子》其中一段《胠箧》。
第22回,贾母与众人点戏,《西游记》,《刘二当衣》出自明戏曲家沈采的《裴度香山还带记》。《山门》出自《水浒》,黛玉讽刺宝玉点出《妆疯》出自昆曲折子戏《缀白裘》。
第23回,黛玉问宝玉看什么书,宝玉谎称《中庸》,《大学》,实际是《会真记》即《西厢记》。
第25回,王夫人命贾环下学时读《金刚经》出自大乘佛教。
第29回,宝黛二人看戏,《白蛇记》,《满床笏》演唐时郭子仪戏。《南柯梦》。
第31回,湘云论阴阳,点出《易经》。
第37回,开诗社点出《佩文诗韵》。
第42回,刘老老点出迷信书籍《玉匣记》。宝钗提到她祖父藏书,《琵琶》,《元人百种》,点出《春秋》。
第43回,水仙庵供洛神,点到《洛神赋》。凤姐庆生日演《荊钗记》。
第45回,黛玉翻书《乐府杂稿》,拟《春江花月夜》,写《秋窗风雨夕》。
第48回,香菱学诗,点出《王摩诘全集》,老杜《七言律,》,李青莲《七言绝句》。
第51回,李纨论诗提到《广舆记》,明时陆应阳作。
第53回,荣国府夜宴点出《两楼会》。
第54回,元宵夜宴点戏,《八义观灯》《混元会》 《凤求鸾》《惠明下书》《玉簪记》《续琵琶》 《胡笳十八拍》。
第56回,宝钗引朱熹的话,点出《不自弃文》。
第63回,芳官唱戏《赏花时》。
第64回,宝玉听雪雁的话后,提到《礼记》。
第73回,宝玉读书时,提《学》《庸》《论》《孟子》《左传》《国策》《公羊》《谷梁》等传。迎春读书《太上感应篇》。
第76回,黛玉提到《青苔赋》,东方朔《神异记》,以及 《画记》。
黛玉与湘云联句提到《唐书》,《唐志》,《历朝文选》。
第78回,宝玉作诗提到温八叉《击瓯歌》,李长吉《会稽歌》并作诗《姽婳词》。
第79回,黛玉夸宝玉诔文,可与《曹娥碑》比美。
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是一部才子书,是一部文化书,也是一部学问之书。翻开一部煌煌巨著,诗书曲画,扑面而来,非学富五车,不能成也。经史子集,俯拾皆是,非满腹经纶,不能为也。点史,则尧舜禹汤,文武周召,点文则李杜王陶,谢刘庾鲍。真可谓是处处经典,句句含文。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不生不隔,水乳交融。词达意顺,活灵活现。入眼至心,越嚼越香。正如书中对联所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以上所引之书,只不过应是雪芹先生所读之书的冰山之一角,或九牛之一毛,完全是为了行文叙事所用之必需,而就这一角或一毛,所涉及的范围,也够包罗万象了。
二、融入到《红楼梦》故事情节中的那些书
《红楼梦》的故事,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为主线,以 " 千红一哭”的悲剧为副线,完成了整个家族所遭遇的悲剧的这个巨大的主题,把众多的人物事件都编织到一个宏大的结构中,而这个宏大的结构,就像一张大网,以主线和副线做纲,提纳挈领,抓一纲而张多目。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人生,人性,人情等诸多永恒的命题,触及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极大的震撼力。让读者与之同喜同悲。心情同起落,灵魂共震颤。
为了实现这个巨大的主题,雪芹先生采用了许多打破传统的写作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所读之书融入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去,让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理念在书中发扬光大,在故事中大放异彩。让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那些书籍和理念,在经过了自己头脑的分析,梳理,提炼之后,不断地升华,成为小说之中,不可或缺的最精华的部分。成为美丽皇冠之上的一颗颗闪光的宝石。成为一连串锵铿鼓点中那一个个最重的鼓点。永远敲击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们永远难忘被敲击时的感觉。成为人们心灵之中永远的记忆,成为经典之中的经典。
此类融入,比比皆是,本文在此,试举几例。
( 一)女娲补天之石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写书也一样。雪芹先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增加故事的离奇性和曲折性,在全书的开篇就引入了一个神话故事,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让石头的经历,成为宝玉的经历,石头就是宝玉的象征。
作者并没有把神话引来即止,而是把女娲补天的神话进一步加工,生发,演绎,把它和宝玉的命运联在一起,让人是石,石也是人。这样就让人的性格有了这块石头的两个属性,一是有了执拗死硬,毫不通融的属性,二是本来可以补天,但是却被遗弃。就成为"无才可去补苍天”,甚而至于“枉入红尘若许年"。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埋下了宝玉一生性格的种子。
这样神话的引入,在故事中起了多重效应。一是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人神一体,人神互感,人神共鉴,让平常的人间故事有了神话色彩。二是增加了故事的思想性,让宝玉有了十分典型的,可感的,立体的,石头一样的人物性格,加深了宝玉的思想的深度。三是呈现了故事的整体性,从石头起,在历尽荣华和炎凉之后又回到青埂峰下,仍旧回归一块石头,从石头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并成为《石头记》书名来历之原由。
(二) 一僧一道行踪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道、释各自发展,各有传承。古仁人志士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和“入世”的事业。
它们都有几千年的历史。道教和儒教是国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古老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绘画,以及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思想和艺术都修炼极深的雪芹先生自然不会不去广泛的涉猎。这在《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体现。在主题思想方面,儒,道,释渗透在各个人物的思想观念中,在小说所引的书籍和人物对话中,也既有书籍,也有对话。
为了主题的实现和故事的有味,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构思了一僧一道的两个人物。在太虚幻境,他们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而到凡尘世间,他们则化作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在故事中,两人或明或暗地多次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贾宝玉,林黛玉,甄士隐,甄英莲,薛宝钗,王熙凤,贾瑞的故事中都直接或间接出现过。尤在宝玉的故事中出现最多。
这一僧一道的行踪,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极端重耍的作用。一是导引作用。他们把一块顽石,袖进衣中,引到荣耀繁华的世间,让顽石入凡尘,成为《红楼》的序幕。二是提醒作用。看到英莲后,用四句言辞,提醒英莲有命无运。并让甄士隐在小荣枯后,大彻大悟,抢过褡裢,随他们飘飘而去。三是“渡"人之用。对黛玉提示,只要不哭,病就能好。对宝钗提示,胎带的热毒,用冷香丸,才能治好,并最后成为冷美人。对贾瑞治病,送了“风月宝鉴",并嘱一定照背面,病才能好,可惜贾瑞不听,最后一命呜乎。四是归结之用,在续写回目中,科考散场后失联的宝玉出现在了叫毘陵驿的地方,他光头赤脚,披一领大红斗篷,不言不语,似喜似悲,向贾政跪拜之后,一僧一道再次出现,携了宝玉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旷野之中。最后归结顽石本源,使这个孽缘情债纠葛的故事得到了了结。
需要指出的是,雪芹先生在书中只是构思了一僧一道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代表,而没有设计和构思儒教的代表。这正是雪芹先生为实现主题经过精心思考之后,所作的特意安排。因为佛家讲的是"来世”,而道家讲的是“出世",这些都正是符合宝玉的思想和性格的,正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都是为了完成宝玉的悲剧,才有此笔。真正可以说,一僧一道的构思和他们的行踪,极大加深了《红楼梦》思想的含量,极大地丰富了《红楼梦》的主题,为宝玉最后的悲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文化依据,为故事的结局,做了极好的铺垫,并成为《情僧录》书名来历之原由。
( 三) 可卿所托之梦
鲁迅曾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等。
正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红楼梦》也是一部充滿《易经》思想和观念的大书。这在《红楼梦》引用的书籍中和人物的对话中,都有所提及。
大家知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群经之首,又是大道之源。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变易,简易和不易。它告诉人们世界始终是变化的,既使是刚健的乾卦,在六爻之中,走到上九的时候,也会亢龙有悔,开始逐渐转阴。既使是柔顺的坤卦,在六爻之中走到上六的时候,也会龙战于野,开始逐渐转阳。而雪芹先生读《易》的伟大,则是用洞察世事的目光,用巨大如椽之笔,用极高超的艺术手法,用讲故事的方法,详细记录了一个家族的由盛转衰之变,描绘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一个结局。并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昭示了那个社会日暮途穷,一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而对《易经》的纯熟掌握,就成为雪芹先生为了描写这个盛衰和荣枯之变的理论根据。体现最明显之处,就是秦可卿对凤姐的所托之梦上面。第13回,当凤姐问及,能有何法可以永葆家族无虞时,秦氏冷笑道,嬸娘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是人力所能常保的。她在这个梦里用了五条俗语,对此做了生动的说明。①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②是登高必跌重。③是乐极必生悲。④是树倒猢狲散。⑤是盛筵必散。并透露: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可卿所托之梦,可说是在红楼梦的所有的梦中,最重要的一梦,也是在红楼梦开篇,贾府的极盛时期,就预言悲剧的最早的谶语,也是雪芹先生突出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可见,雪芹先生对完成这个巨大的悲剧,是在心中早就谋划好的,一方面他亲身感受了(或是听说了)家庭的盛衰之变,为他提供了写作的真实生活的基础,同时,他又大量地接受和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易经》,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使他对盛衰的认识,达到了时代的高度,用煌煌百万精彩的文字,把这泰极而否至,盛筵必散,活生生地搬到纸上。
( 四) 黛玉教诗之法
融入到《红楼梦》书中数量最多的,当数中国的古诗词了。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质量也很高。把书中所有的诗词曲赋归一下类别,恐怕就能成为一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在故事的走廊中行走,你到处都会感到诗情画意,它们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让你的眼眼能看到诗意,让你的心灵能感受到诗意。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处处浸透着诗情的芬芳。文笔和诗笔互相交织,熠熠生辉。
当香菱恳切地向黛玉要学做诗的时候,黛玉告诉香菱一定要熟读几位大诗人的诗,如《王摩诘全集》,杜甫的七言律,还有李白的七言绝句。等等。
可见黛玉的教诗之法,正是雪芹先生自己的习诗和作诗的切身体验。他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让黛玉从口中说出,从而教会了香菱做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诗的人站在诗歌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写出脍炙人口和能口口相传的好诗。
除了以上所论引到《红楼梦》故事中的那些书名之外,在《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藏书,读书和借书的许多描写。在荣宁二府里都有客厅兼书房的描写,在大观园里宝玉的怡红院,和十二钗的屋子里,都有许多藏书的描写,其中,宝玉神游太虚境观看各种判词的地方,也近似于一个幻境里的图书馆,这里不一一缀述。
三、曹雪芹有可能读到的书
据《清史》记载,清代是图书事业空前兴盛的一朝,是古代藏书内容最丰富的时期,从朝廷到民间都时尚藏书。康雍乾时期,履颁征书令,广搜群书,编刻古书。其中卓越代表为雍正四年的钦定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我们辽阳的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曾参与编撰,成就了中国古代官府藏书发展的巅峰。
藏书风气益盛,读书风气亦兴。顺治三年清代科举制度正式开科,各地学子纷纷参加考试,为考取功名而读书,这一举动,转移了清初民间的反清情绪。学子们通过寒窗苦读走上仕途成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红楼梦》中,贾家一族人,都特别高度重视读书和科举考试,也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在这样的社会大氛围下,对曹雪芹的读书也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家庭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江宁织造,他对曹家的最大贡就就是他在任职时,让曹家的地位达到鼎盛时期。除此而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爱好,就是在文化方面特别出众。他同时还兼任校理杨洲书局。他特别爱好藏书,经史子集,一应俱全,据有关材料介绍,他的《楝亭书目》记录,共藏书36大类,3287种,仅"说"部就有469种,曾奉旨刋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作品今存《楝亭诗抄》八卷,《楝亭诗别集》四卷,《楝亭词抄》一卷,《楝亭词抄别集》一卷,《楝亭文钞》一卷,合为《楝亭集》,还有传奇《续琵琶》,《虎口余生》,及杂剧《北红拂记》,《太平乐事》。他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词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戏曲作家,而且是一个能组织家乐,按歌拍曲,并能自编自导的艺术实践者。
曹雪芹所以能成为卓越的作家,创作出百科全书般的《红楼梦》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祖父的深刻影响。他祖父的那些大量的藏书,也都可能是他能读到的书,据有关资料介绍,曹家被抄家后,由南京迁至北京,仍然携带了大量的书籍。
雪芹先生的《红楼梦》让我们百读不厌,让我们可知人论世,学人情练达,喑世事兴衰,懂物极必反,观草木荣枯,感男欢女爱,学文章笔法,仿吟诗作画。而雪芹先生的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即使在今天也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辽宁省灯塔市城建局 屈明鹏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楼梦爱好者。
2019年10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