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认识云南
了解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从哪里开始呢?
云南密码(点击观看)
在云南39.4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我们选择一片神秘的水域
作为开启云南密码的钥匙
让我们的视线跟随潜水员
进入澄江抚仙湖水下
寒武纪时期的澄江生物群
如果时光倒回到5亿年前
今天的澄江曾是一片广阔的海域
那时陆地还是一片荒芜
海底世界却热闹非凡
有几百种生物在这里登场
上演了生命大爆发的精彩一幕
这一事件
被人们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载入地球生命史册
云南
见证了地球演化的重要时刻
也开启了万千物种的起源密码
从混沌之初的生命大爆发
时光推进到6500万年前
青藏高原的隆起塑造了今天的云南——
在南北960千米的距离内
海拔高差超过6600米
高海拔落差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让云南拥有7种不同的气候带类型
为万千物种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
这个家园中的每一个物种
它们的生命密码都是
云南密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去发现和解读它们的密码
去认识一个因生物多样性而富饶的云南
云南,一个立体化的生物王国
横断山脉,海拔4500米
这里是云南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
稀薄的空气
强烈的紫外线
昼夜温差等恶劣条件
对生存提出了巨大挑战
但这里依然有着生命的奇迹
我们跟随植物学家爬上流石滩
锋利的碎石不断滑落
他要寻找流石滩上
最巨大的植物——塔黄
植物学家徐波在流石滩寻找塔黄
塔黄
塔黄
生长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原流石滩上
它一生的80%时间里
都匍匐在地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
它把蓄积的所有力量都释放出来
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开出巨大的花
塔黄的花比人还高
像一座流石滩上的宝塔
它层层叠叠的苞片将整个花序轴包裹起来
在天寒地冻的高原形成了一个温室环境
也为一种昆虫提供了庇护的住所
塔黄的花
塔黄的传粉昆虫:迟眼蕈蚊
这也正是塔黄的生存密码——
塔黄为迟眼蕈蚊提供了住所和食物
使它们能够繁衍生息
作为回报它们为塔黄传粉
塔黄和迟眼蕈蚊之间
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机制
“你为我传粉,我为你育儿”
这是流石滩恶劣环境下
物种演化出的生存密码
塔黄所生活的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
因其丰富的垂直气候带
成为全球生物物种的高度密集区
以及不同区系成分交错分布的复杂区域
被誉为“世界级的生物基因库”
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约250万年前左右)
高耸的山脉成为这片区域的保护屏障
让众多古老物种得以保存下来
滇金丝猴便是其中一种
听到森林里的叫声
看到树梢上的身影了吗?
那就是“雪山精灵”
中国特有物种滇金丝猴
因为种群数量稀少
2008年
滇金丝猴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物种名录
有人为了寻找滇金丝猴的踪迹
长达34年行走在森林与荒野间
总行程数万公里
龙勇诚追踪滇金丝猴
白马雪山高寒原始森林
是滇金丝猴的家园
曾经人类的活动让森林不断缩小
滇金丝猴的生存受到挑战
人们开始研究滇金丝猴的生存密码
它们需要海拔3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
每个家族需要
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活动与觅食空间
我们要给它们这个家园
要尊重它们的密码
白马雪山原始森林
从此因为滇金丝猴的存在得到永久保护
云南虽然物种繁多
却存在着很多像滇金丝猴这样
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的
珍稀濒危物种
为保护它们
云南境内建立了362个自然保护地
全省超过80%的典型生态系
和重要物种得到保护
当我们把目光
从滇金丝猴移到它们脚下的土地
有一群不起眼却对森林很重要的小家伙
它们是真菌
生物多样性
不仅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
还在肉眼无法看到的地方
真菌的密码隐藏在土壤中
真菌的多与少
决定着土壤的富饶与贫瘠
云南不仅是动植物的天堂
还是真菌的王国
它们的多样性影响着森林生态体系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密码彼此相连
在土壤里生命是热闹的
而在人类无法生存的水下
生物依然多样
在云南的江河湖泊之中
淡水鱼的种类就占全国种数近四成
是全国之首
良好的水质环境让水生生物安居于此
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也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乡
她穷尽一生
用舞蹈演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塑造生命的力量,自然的壮美
洱海也是水生植物海菜花的故乡
海菜花对生存环境极其敏感
它只能在清澈的水中盛开
因此也被称为水质的风向标
它若生长
证明水质良好
它若凋敝
意味着湖泊生态系统受到伤害
曾经一段时间
城镇的扩张渐渐超出了洱海的承载
海菜花消失于洱海湖面
人们警觉起来,也行动起来
人们选择了退让
建立生态廊道
将土地还给湖泊
为洱海拭去灰尘
当海菜花再一次盛开在蓝天碧水之间
洱海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而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
却永远不能松懈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向天空
云南是鸟类的天堂
是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
同时它还位于全球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
留鸟与候鸟
共享着这片家园
但是
曾经有人伤害了它们
它们失去了生存密码
也失去了对人类的信任
百花岭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当曾经的猎人放下猎枪
人与鸟的关系从伤害转变为爱鸟护鸟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
开始守护着鸟类的密码
人们思维的转变
让人与鸟得以和谐相处
不仅是在此生存的鸟
也让迁徙的鸟可以安然飞过
生物多样性的密码
不仅仅是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
更是遗传基因的多样
基因是所有物种的基础
是生命的本源
基因多样性
是大自然给予云南的丰厚馈赠
云南是花的王国
世界主要花卉种类中
云南约有全球1/3的野生种和近缘种
保有重要的花卉基因资源
有人把保护兰花种质
作为一生的追求
为上千种野生兰花建立了家园
保护它们
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种子
每一粒种子
都书写着物种的遗传密码
种子的存续
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兰科植物保护者张煜
在云南这个生物多样性王国
万千物种的保护不仅仅靠个人的力量
有一个生命家园终年冰冷——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近十万份种子在这里沉睡
它们可以一觉睡上百年
甚至千年
在它们身体里封存着生命的密码
这些等待苏醒的生命
决定着人类未来的梦
保护它们
也是保护我们人类未来的生存密码
种种行动之下
万千物种在云南大地上焕发生机
但是关于云南的生命密码
我们仍无法悉数掌握
亚洲象
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
它在中国一度濒危
经过人们的努力
数量从1980年的150多头
已经增加到300多头
寻找亚洲象的密码
是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探索
2008年
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建立
2010年
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
2018年
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立
……
为了探索大象的密码
人们开始拿起无人机
借助科技的手段
为亚洲象护航
也为人们的安全预警
当野生动物与人的栖息地之间发生矛盾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又该如何衡量?
这是需要时间来解答的问题
也时刻提醒着我们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尽管困难重重
但人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关于人和自然相处的密码
也许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
我们的祖辈在一千多年前
曾给出他们的答案
在元阳的哈尼梯田
哈尼族人遵循自然之道
依山而作
形成了独特的
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面对自然
人们不是无尽索取
而是与天地共存
与万物共生
人类智慧与自然原则结合的古老生存密码
今天仍在这里延续
答案也在
普洱景迈山人的古茶林中
延续千年的林下茶种植方式
人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
又受惠于此
古茶林延续千年
依然充满生机
景迈山
“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生态智慧
是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理解和践行
它造就了一杯幽香醇厚的普洱茶
这杯茶
塑造了云南人的生活
滋养了云南人的自然精神
一部影片远远无法穷尽云南密码的全部
因为这片土地既丰富又神秘
没有人知道
还有多少未知的物种等待去发现
而即便是那些已经被广泛知晓的物种
以我们目前的认知
也仅仅只掌握了密码的一小部分
每种生命都是复杂而珍贵的
尊重和爱护它们的密码
也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未来
人们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
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繁盛之上
这张蓝图宏伟且谦卑
它既承载着中国智慧
也承载着世界生态文明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第十五次会议(COP15)
10月11日将在云南昆明举行
目前
大会场馆已经完成
功能布局调整、设施改造提升和景观布置
新闻中心也将率先于10月9日
正式对中外媒体记者开放
大会场馆布置完成
新闻中心准备就绪
,时长03:09
紧扣“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大会主题,会展中心设计了立体迎宾花台和造型生动的花雕,诠释着“春城昆明,世界花园”的整体形象。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需求,会展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了通信网络等设施的改造提升,作为传播大会声音的核心区域,新闻中心已准备就绪即将对中外媒体开放。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在新闻中心里面,随处可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心设计。我身旁这幅长达12米的工笔重彩画,上面汇集了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地区的珍稀动植物,仅动物就有绿孔雀、白颊长臂猿、亚洲象等,一共40多种,体现了滇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特点。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新闻中心建设工作负责人 林水鑫:新闻中心的公共媒体公共工作区,我们席位设的是150个席位,有配备的80台中英文双语操作系统,每个工位都配有多声道的这个讯道,能够让记者自主选择听公共工作区背后屏幕上面的相关的声音,在屏幕上的话会及时地实时播放大会的动态,也会播放面向媒体的服务内容。
新闻中心还设置了咨询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区等12个功能区,可以提供采、编、译、存、播、发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在新闻中心内部设计了两个特殊的云采访室,有个好听的名字“青山间”和“绿水间”,在这里通过特定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和会场外的专家学者进行采访交流。
据介绍
本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媒体记者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进行新闻采访报道
截至目前
通过报名注册审核并制证的
线下参会媒体记者达到797名
落实绿色办会理念
打造低碳高效会议
,时长03:04
作为COP15的主办城市
昆明市制定了绿色办会工作方案
提出减碳措施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打造低碳高效的大会
昆明市对大会期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了先期预判和评估,这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预计产生约23962吨二氧化碳。对此,昆明市制定了绿色办会工作方案,从绿色会场、绿色交通、绿色住宿等方面提出了25项减碳措施,以降低会议期间的能源消耗,提高用能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会场里,充分利用自然光,广泛采用绿色节能照明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调光控制;会场的布置和搭建体现节俭风格,优先采用环保、简约的新型材料和用品;使用智慧办公APP系统,参会嘉宾使用二维码下载参展资料,获取会议的日程、通知等,减少纸张的浪费。
总台央视记者 刘洁:在会议的新闻中心,我们注意到大会专门定制的陶瓷马克杯,还有这种可以签名的玻璃瓶装水,这里有一个空白签名区域,只要在这里做个标记,那这个瓶子就印上了属于你自己的标志。喝完水以后,可以在会场任何一个饮水点反复续杯,这样可以减少塑料水瓶和一次性纸杯的使用,既卫生又环保。正是这些点滴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低碳、绿色、节俭的理念贯穿到大会举办的全过程。
这次大会在交通保障上
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
共计356辆
同时通过智慧办会APP平台
发布会议交通时刻表
科学设计与会人员的行车路线
提供交通建议
云南省昆明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运输处处长 王伟: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车辆的运行轨迹,包括车辆的电量、运行的状态,这次办会改变了以往公交运行的一些模式,提升了整个公交保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如何抵减会议产生的碳排放
昆明市从2020年开始
在东川区规划和实施了
36000多亩人工造林项目
选用圆柏、冷杉等本地乡土树种
通过新建林业的方式
来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温室气体
最终实现本次会议的碳中和
云南省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徐怡蕾:通过绿色办会,绿色交通这些方面开展的一些减排行动,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新建林业,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最终实现整个会议二氧化碳的一个抵消,实现整个会议零排放。开展绿色办会,一个是践行生态文明,同时也是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一个实际行动,也是云南省和昆明市向世界传递的一张绿色的名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南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