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盐矿物质的引诱,我们很难与行踪隐秘的野生动物相见,它们在人类活动范围内的能见度也非常低。有了“丛林之眼”红外触发相机在野外调查的运用,满足了人类对自然科学探索的渴求,我们得以把视力延伸穿透秘密丛林,“窥”到以往不为人知的野生动物世界。

从2005年至201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和保护人员先后安装布设红外相机近千台次,记录到卧龙的野生动物50余种。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积累和红外相机的广泛应用,卧龙这个野生动物家园神秘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由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存在海拔极大落差、气候和植被垂直带谱的特色,使得栖息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也呈现出由高到低相对固定的垂直分布和生活迁徙的特点。大约以海拔3500米为界,大熊猫、金丝猴、猕猴、毛冠鹿、豹猫、小熊猫、水鹿、斑羚等动物主要活动于下方森林里,而界限之上,岩羊、白唇鹿、雪豹、狼、金钱豹、旱獭等高海拔物种则一直分布到雪线。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密林深处的缤纷动物)(1)

童年大熊猫是当然的“萌主”

2005年11月,一台受潮的老式胶片相机在卧龙首次记录下第一批野生大熊猫的红外触发式“自拍”照,有抬头正对相机的大头照,有低头嗅闻树干标记的全身照。2009年1月,10余张野生雪豹实体的红外相机照片诞生,首次实证了邛崃山地区分布有雪豹,这也是大熊猫保护区中首次确切的雪豹记录。其中一张照片尤为令人瞩目:在悬崖边,一头全身布满黑斑的雪豹正翘起和身子一样长的粗壮尾巴,猫科动物的好奇心让它回过头来用眼睛瞪着相机。

丛林之眼,窥见野性卧龙。在雪山之上,雄雪豹总是用刨坑的方式标明自己的领地。它们在冰天雪地里长途奔袭,就是为了捕食岩羊。岩羊集群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和流石滩地带,它们依靠陡峭的裸岩地形保护自己免遭雪豹的捕食,像大多草食动物一样,它们也常常聚集在岩石附近,舔食上面的矿物质来补充身体生长代谢之需。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密林深处的缤纷动物)(2)

在梯子沟拍摄到的小熊猫 董磊摄

这一地区体型最大的犬科动物——狼,也会借着夜色的掩护捕食岩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狼是否会侵入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觅食,是否会对大熊猫造成威胁?一般情况下,豺和狼总是靠团队协作来捕食,但目前的影像资料显示,生活在卧龙保护区里的豺和狼都是形只影单的。如果在野外是单独活动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这些问题还有待科研人员继续研究。

林线之下,与大熊猫栖息地重叠的地方,豺活动在阔叶落叶林和暗针叶林之间,偶尔也出现在高山草甸,是野生大熊猫幼仔的天敌。豺捕食小型动物和昆虫,也捕食大型哺乳动物的幼崽。神秘的金钱豹游荡于林线和雪线之间,捕食鹿。体型小巧喜欢单独活动的犬科动物赤狐,靠捕食啮齿类动物为生,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它们也会啃食冻死的动物尸体果腹。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密林深处的缤纷动物)(3)

一对生活在海拔3800米左右的白马鸡

小型动物们为了生存,出没的更加隐秘。石貂,是高海拔发现的体型最大的鼬科动物,喜欢夜间在石缝中寻找藏鼠兔;体型最小的鼬科动物香鼬则靠敏捷的移动来躲避天敌和寻找食物;喜马拉雅旱獭依靠敏锐的视力洞察周围的危险,站立起来用一对前掌猛烈推击外来者的独特角力方式来捍卫自己的领地;体型更为娇小的藏鼠兔则只能利用高山流石滩的岩石缝隙来保护自己。

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原始暗针叶林中,生长的茂密竹林给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大熊猫的野生数量不足200只,它们大部分时间喜欢独居,红外线触发相机记录到的野生大熊猫双胞胎亚成体在一起嬉戏打闹的场景非常罕见。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密林深处的缤纷动物)(4)

2009年初邛崃山系第一次拍到雪豹

同样以竹叶为食的小熊猫的生活习性与大熊猫非常相似。夏季茂密的竹林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到了冬季,小熊猫依靠进食冰雪补充水分,觅食的难度也增加了许多。亚洲黑熊在这里也有分布,但它们生性胆小,所以极为罕见。

牛羚是这里体型最大的草食动物,夏季高山草甸茂盛的青草和凉爽的气候吸引它们来到这里,当冬季来临,它们便举家下撤到海拔2000多米的暗针叶林中,整个冬季它们依靠竹叶和枯枝干草维持生活。水鹿活动的范围非常大,从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到海拔更低的阔叶林都有它们活动的踪迹,它们更喜欢在大熊猫生活的区域活动,采食竹叶、树叶和青草以及掉落的植物果实。

竹林深处,鬣羚正单独在林间觅食。体型更为娇小的斑羚也喜欢在竹林里活动,特别是处于哺育期的雌性斑羚,把浓密的竹林灌丛当成幼崽的天然庇护所。毛冠鹿生活的海拔范围也非常大,从高山灌丛到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带都有它活动的身影,繁殖期常常可以看到成对的毛冠鹿追逐嬉戏。野猪和猪獾在这里分布广泛,是保护区最为常见的哺乳动物,从低海拔农耕区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都有它们活动的身影,大多时间它们集群觅食,而成年雄猪则常单独活动。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密林深处的缤纷动物)(5)

深山密林中的豹猫

川金丝猴虽然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有“树梢上的精灵”的美誉,但它们也抽出不少时间在地面上觅食。猴群的社会结构非常有趣,通常以家庭群为基本社会单位,成年的雄猴时刻保持警觉,观察环境以保证猴群的安全,未找到配偶的雄猴会临时组建“光棍群”,两种小团体组成上百只的大猴群,集体活动。

黄喉貂是这里体型最大的鼬科动物,它们经常成对活动,集体狩猎增加了这种食肉动物捕获猎物的概率。豹猫,因一身酷似豹纹的皮毛而得名,靠着眼底反光膜的明锐夜视能力,它们可以轻易发现并捕获夜晚觅食的啮齿类动物。鼯鼠借着夜幕的掩护在树冠上层取食嫩叶。而像隐纹花鼠这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则为众多的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豪猪是这里体型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因为有一身尖锐的利刺保护,它们可以从容地在夜间觅食。作为靠团队捕食的犬科动物,一只孤独的豺将如何在野外存活下去,答案无从所知……

不同的野生雉类也分别偏好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分布与栖息地的植被环境和海拔有着密切的关系。“喝了清明水,野鸡满山叫”,这是卧龙人对野生雉类的深刻印象。春季气温日渐回暖,小草发芽,雉类的食物愈加丰富,雉类也开始进入了繁殖期,此时是寻找和观察它们的最好时节。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密林深处的缤纷动物)(6)

喜马拉雅旱獭是高山草甸生态健康的指示性物种之一

海拔1150-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在大草坪周围的沟谷、农田里就能见到雉鸡、红腹锦鸡和灰胸竹鸡的身影。海拔2000-26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红腹角雉、勺鸡等会在公路沿线的草地上觅食。海拔2600-3600米的针叶林带,主要栖息着生性警觉、极难发现的斑尾榛鸡和在高山杜鹃林旁不时穿梭进出的成群的血雉。

海拔3600-4400米的林线与高山灌丛草甸带,生活着中国特有的美丽雉类——绿尾虹雉。伴随着旋律多变而婉转悦耳的叫声,不难在阳光下观赏到它们特有的金属光泽被羽在熠熠发光,雄雉体色较雌雉鲜艳得多,春季雄雉响彻山野的鸣叫和夸张的求爱动作,标志着又一个繁殖季节的开始。同域分布的红喉雉鹑却和绿尾虹雉不同,它们是雌雄同色的高山雉类。白马鸡成对或者成群在草地上格外醒目。海拔4400米以上的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你随时可能发现,雪鹑就站在裸露的岩石顶上梳理着羽毛,藏雪鸡极好的保护色让它们从容地在高山流石滩上觅食。

在无人打扰的自然世界里,野生动物如模特儿出场走秀般,在相机中留下自由随意和矫健敏捷的身影,展示着野性卧龙生物多样性的精彩和神奇。虽然这些照片的构图不甚完美,曝光不甚精准,但却为我们保留了最为真实的野生世界,它们足以让爱好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心驰神往,也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看惯了动物园中圈养动物的人们感到无比新奇。卧龙这一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完整程度极高。自保护区建立56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和野外保护工作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保护工作。然而,对这片土地的科学探索只不过是掀开了卧龙保护区生物群落的冰山一角,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卧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将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何晓安 龙婷婷 夏小山)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