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论坛网原标题:照耀百年的理想和信仰之光源自何处(主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这个年代我们的信仰还能是什么 照耀百年的理想和信仰之光源自何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年代我们的信仰还能是什么 照耀百年的理想和信仰之光源自何处
来源:人民论坛网
原标题:照耀百年的理想和信仰之光源自何处(主题)
——从红色家书中汲取信仰力量(副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坚定的信仰、共同的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凝聚与动员力量。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如今,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信仰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深刻理解这一延续百年、记载着无数苦难与辉煌的精神图谱,以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核心构成,将牢记党的宗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一环,不断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
红色家书是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是共产党人璀璨精神图谱的生动描画,也是赓续红色基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一封封红色家书穿越战火洗礼的历史硝烟,为我们讲述着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念信念甘洒热血、赤诚奉献的动人故事。一封封红色家书,铭记着充满温情也悲壮激越的辉煌历史记忆,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跨越时空的信仰之光,犹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照耀着中国的今天和未来。
炽热家国情怀彰显信仰力量的崇高情感归属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具有崇高价值的主张、主义发自内心的信服、尊崇与追随。本质上讲,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确信,是包括人的知情意行在内全部本质力量的精神展现。“观念的力量是由意义和情感构成的矢量。”信仰的力量依靠其真理性,更离不开与情感的深层联结,情感认同是“信仰力”不可或缺的生命底色。
作为联结个人与家庭的桥梁,“家书”是传递家庭情感的重要媒介。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写给家人的书信,生动记录了革命者与家人言情明志的真实历史。红色家书的一端,联结着革命者的“小我之家”,这里有中国人最温暖最柔软的情感寄托。学者曹沛霖先生在比较中西制度差异时说,中国社会的演变“始终没有超越血亲组织——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双亲大人膝下”“叔父尊前”“文妹我爱”……仅仅是一句开头的称谓,革命者对家和家人的深情已跃然纸上。“宁儿,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赶快成人,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斗争。”这是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留给儿子的遗书。黄竞西烈士被捕后在狱中写信给妻子:“为革命,我死无余恨,惟我们不能偕老……”“永别了!望你不要为我悲哀,多回忆我对你不好的地方,忘记我!好好照料安安,叫她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协!”这是骆何民烈士临刑前留给爱人的遗言。句句叮咛、声声嘱托,捧读这些饱含烈士对亲人无限眷恋、万般不舍的家书,一幅幅铁骨柔情的革命者群像栩栩如生。他们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他们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死之际,革命者胸中涌动的,有永别至亲挚爱、忠孝不能两全的刻骨苦痛,更有为国家、为革命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毅然决绝。
爱国之情,报国之愿,是贯穿革命烈士书信始终的情感和精神线索。在红色家书的另一端,紧紧牵系着革命者的“国之大家”。“人类永久的幸福……在于把自己给予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给予比他的个人生命更伟大的观念,即祖国的观念、人类的观念。”信仰的力量,源自对“伟大观念”“崇高价值”的憬然于心。信仰的崇高性,是人类忠诚、奉献等伟大品格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动力,它集中表现为一种对家国共同体的“非凡”认同。所谓“非凡”,是因为它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克服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艰难。而崇高感常在斗争中产生,信仰的力量总在逆境中、在无比困厄的处境中壮大。
深沉的信仰之爱,是一种崇高的“无我之爱”,是一往无前顾不了任何伤痛的强烈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有信仰,因为有热爱,所以牺牲就不是一个单纯悲苦的概念,尽管的确是牺牲。伟大的牺牲精神彰显了人类最有价值、最有悲剧感的情感力量。“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总体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真理,预见了一个大大不同于当今的美好未来,它要求高度的情感归属,并通过坚定信仰其目标的人们的献身行动来加以实现。”谁牺牲时会没有痛苦,只是因为有热爱、有信仰,才会甘愿牺牲。为了“国之大家”,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无数先烈以气冲霄汉的壮志豪情、“舍小家为大家”的炽热“家国情怀”,点燃最具中国标识的信仰之光,汇聚起恢宏磅礴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铸就信仰坚守的牢固基石
信仰的产生,源自建立在理性反省和意志抉择基础之上的理想承诺与坚守。对“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确信,是信仰的力量之本。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具有空前革命性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写在党的旗帜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各种时尚的“主义”眼花缭乱,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与各种思想、主义的比较斗争中脱颖而出?作家舒芜晚年回忆说:我一接触马克思主义,首先觉得它最能说明抗日救亡的种种现实迫切;其次觉得它比三民主义、比孔孟的治国平天下,更能科学说明救国救民平治天下之道;其三,觉得它与民主、科学、自由、个性解放等完全相合,而且是最彻底的科学、民主、自由、个性解放,于是我一下子就相信了它。
红色家书,真实记录了革命先辈用鲜血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忠贞。夏明翰在狱中,用敌人给他写“自白书”的半截铅笔,给亲人留下三封诀别信:一封写给妻子,让妻女“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一封写给姐姐:“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一封写给母亲:“亲爱的妈妈,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在狱中面对劝降,刘愿庵烈士义正辞严:“共产党人是最服从真理的,我除了服从真理之外,决不会服从于其他。”“我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我的人生观,也是我终身为之追求的目标。我生为此奋斗,死也为此献身。”对“占据着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坚定信仰,对理想信念的无限忠诚,犹如一块能量巨大的磁石,吸引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理想信念的确立并非一时冲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阐明了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详细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在生死抉择面前,正是胸怀“只要主义真”的理想之火、信念之光,让无数革命者视死如归以身殉志。人民英雄方志敏牺牲前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了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毛泽建烈士在就义前的绝笔信中写道:“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作这样的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史砚芬烈士用带血的遗书留下对未成年弟妹的殷切嘱托:“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何功伟烈士在留给父亲的遗书中说:“胜利之路,纵极曲折,但终必导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之乐园,此则为儿所深信不疑。”烽火岁月,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与汗水写下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虔诚执着与深厚至信。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目标吸引、精神感召和价值凝聚,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虽九死犹未悔,殚精竭虑出自心,断头流血仍从容。
人民至上的实践品格赓续源源不竭信仰之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品格。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全世界无产者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使得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红色家书,是革命者最丰沛最深切的人民情义的生动写照。每一封书信,写满了革命先烈对人民的拳拳深情,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与使命担当。1936年,中央红军东征北路军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率军东征前给夫人同桂荣写信:“这次上前线,是再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是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冷少农烈士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请你们把这爱我和关注我的精神换一个方向,去爱我上面所说的穷苦民众。去关注他们,把他们也当作你们的亲儿子和兄弟一样。”胸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无数革命先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信仰的内涵,捍卫理想信念的荣光。
人民至上,是价值理念,更是使命担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消解旧哲学“形式化、符号化、割裂化”的抽象性的过程中,重构了世界“发展、变化、开放”的实践本性,为无产阶级政党明确了肩负的使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华民族由近代积贫积弱到今天的繁荣昌盛,依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实干奋斗精神。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做出的一切牺牲,都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实是信仰生命力的延伸与证明。信仰源自强烈的情感归属和理论认同,也需要现实的确证。现实的确证,为信仰提供坚实持久的力量之源。“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昔日支撑无数革命者誓死抗争的信念,历经百年奋斗,如今,现实在梦想可及的最大程度上,证明了先烈们“预言”的真确,伟大中国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当理想照进现实”,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是中华民族整个历史性实践做出的最有力明证,昭示着一条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担保”的真理:“人民至上”“实干为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取之不竭的动力泉源。
感受信仰焕发的磅礴力量和强烈感召,奋进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一封家书,一段红色往事,一份党史学习教育最具鲜活生命样态的教材范本。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个重要节点,重温蕴含着百年党史深刻精神内涵的红色家书,体悟先辈们革命初心的真实心声:“人云百年树人,我知终身树志。志在何方,终身见之;志在何事,终身行之;志可有节,困难试之;志可有价值,大评议之;志为立身之本,事业之本,人生要有意义,志在脑中,不可须臾辞也。”申耀东烈士的书信,字字铿锵,带领我们重回百年前的历史现场。激情燃烧的硝烟岁月里,革命者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跃然纸上。
每一个时代勇立潮头的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战争年代,无数正值青春韶华的革命青年,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秉持对革命事业的忠贞,用年轻的生命垒筑青春中国的精神长城,点燃青春中国的希望之光。一封封烈士书信,生动展现了烽火岁月里,一代革命青年虽身陷囹圄却初心不改、器宇轩昂视死如归的青春影像,字字句句洋溢着革命者撼人心魄的青春昂扬,为中华民族的“青春人格”建构奠基了不朽的精神篇章。
信仰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好”的信任和关于“好”的希望,而可以信任和希望的根据,在现实中,也在记忆里。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共同体凝聚的重要精神资源。红色家书是烈士写给家人的,信中流露出的爱家爱国之情、报国许国之愿感动了无数国人。革命先烈感人至深的信仰坚守,穿越时空千古永垂。百年前的青春之声,依然在历史的天空回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战争年代,无数革命青年,舍小家为大家,献身革命理想。百十年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初心使命不改,爱国与奋斗的青春主题永恒。今天,我们捧读红色家书,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感受信仰焕发的磅礴力量和强烈感召,在新时代的伟大“接力”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把镌刻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续写奋进新时代的新篇章。
(王葎,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立国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