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等词牌来源于《水调》,《水调》曲跟隋炀帝和那条大运河有关,这几乎是词牌中最早的来源相传隋炀帝为了去扬州看琼花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在修建大运河的过程中隋炀帝就做了《水调歌》,到唐代发展为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水调歌头的完全版 水调歌头系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的完全版 水调歌头系列

水调歌头的完全版 水调歌头系列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等。词牌来源于《水调》,《水调》曲跟隋炀帝和那条大运河有关,这几乎是词牌中最早的来源。相传隋炀帝为了去扬州看琼花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在修建大运河的过程中隋炀帝就做了《水调歌》,到唐代发展为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A.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

【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采石战胜:指虞允文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于东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督舟师战胜金主完颜亮之事。②然犀处:《晋书·温峤传》有温峤在牛渚矶毁犀角而照怪物的记载;然犀处,本指牛渚矶,作者视金兵为“怪物”,此处代指采石矶。③周与谢:指周瑜与谢玄。

本诗开篇交代写作背景,“雪洗虏尘”写出了来犯的金军被宋朝虞允文打败逃跑时的惨状。

词人“剪烛看吴钩”的心境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的心境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包含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确实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本诗“剩喜然犀处”和注释中宋军刚打完胜仗可知,此时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重在感时伤怀,二者不完全相同。

下片极力颂扬了周谢这样的英雄人物,其中包含了词人自己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全词多用典故,如豪气,吴钩,然犀,赤壁矶头落晚照,桥边衰草唤人愁,击楫等将历史与现实自然融合,闪耀着慷慨悲壮的时代之光。

听闻采石矶战胜,词人的心理是变化的,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经历了哪些情感:

1·因受阻而深深遗憾。采石矶大捷,词人因受风云之阻而未能奔赴前线,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遗憾。2·因喜悦而信心倍增。词人虽未能参战,但还是因采石矶大捷而无比兴奋,然后通过“然犀处”之典故,表达了彻底战胜金军的信心。3·伤感后更坚定理想。周瑜、谢玄当年的历史功绩,让词人想到至今仍未建功立业的自己,不由得顿生伤感,然后词人又借典故表达了抗击侵略、报效国家的宏大理想。

读完全诗,颇多感慨,有诗为证:

​(一)

采石战胜喜得闻,风约云留遗憾深。

然犀照物彻胜金,更欲乘风立功勋。

(二)

血洗虏尘风云留,为写悲壮吹角楼。

湖海平生干豪气,如今风景看吴钩。

剩喜然犀照物处,惊涛骇浪兼天厚。

当年周谢富春秋,勋业功成故优游。

赤壁矶头晚照走,淝水衰草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抚州,击楫励志誓中流。

B.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宋】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①人:指杨济翁,周显先,是东南一带名士。②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射时发声。血污:指死于非命。《史记·匈奴传》谓匈奴头曼单于之太子冒顿作鸣镝,令左右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后从其父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随鸣镝而射头曼。佛(bì)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③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战国策·赵策》: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寻求建立功业。④射南山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指李广射虎事。⑤富民侯:出自《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养富民也。”后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

上阙首先追忆了当年金主完颜亮背盟南侵南宋军队坚守大江的情景,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词人化用《晋书》,苻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典故,批判苻坚的不可一世且最终失败,暗指完颜亮的兵败被杀。

下阙“倦游”两句蕴含着词人复杂的心情,他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间,但又内心矛盾,不忍离去。

这首在构思上与陆游的《书愤》有相似之处,通过抚今追昔,运用典故,寄寓情感抒发心志。后人评价“词前半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然而其壮词到后半却全无着落,反添落寞之感”。

读完全诗,颇多感慨,有诗为证:

落日尘起猎清秋,汉家十万耸层楼。

投鞭于江足断流,鸣髇血污佛狸愁。

季子年少黑貂裘,匹马入秦志西游。

奈何老矣搔白首,倦游欲去过扬州。

二客东南人风流,不忍尝试与君谋。

莫效南山射虎谬,偃武直觅富民侯。

C.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宋】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①杨炎正,号泣翁,杨万里的族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名时间。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了作者的田园之思和对现实的逃避。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读完全诗,颇多感慨,有诗为证:

​斜日把酒问西风,胭脂何事染芙蓉。

​放眼暮江愁万重,千顷无处落征鸿。

​东西南北漂影踪,尚想五湖三径松。

​故国回首意匆匆,中州豪杰谁与同。

D.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②,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宋仁宗庆历八年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曾作《风赋》,认为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分。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反客为主地将亭子说成特意为自己所建,点明了与亭主的密切关系。

“长记平山堂上”三句虚写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传达出作者当日在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忽然”一词由静景突变为动景,写出了江面倏忽变幻、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下片巧用典故议论抒情,否定了宋玉将风分为雌雄的错误做法,认为风本身并无贵贱之分。

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情感上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不同点,《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

读完全诗,颇多感慨,有诗为证:

快哉览胜心自喜,

一叶白头浪忽起。

深解庄生天籁意,

千里一点浩然气。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