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实践表明:该疗法不仅适用于偏瘫所致的痉挛瘫痪,对小儿脑瘫、截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亦验之有效,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适宜于向基层卫生部门临床推广应用。

疾病简介:

急性脑血管病以其高致残率使其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脑卒中痉挛瘫痪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适应症:脑卒中痉辙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年龄45~70岁。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禁忌症:1、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伴有严重糖尿病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慎用。2、排除精神病、艾滋病,以及伴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者。

特 色:

本技术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

治疗方法简介:

1、针具为直径0.32mm,长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具。

2、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上肢伸肌侧:肩髑、天井、阳池

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3、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4、手法:

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

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o±,频率为60±次/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幔。

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

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o±,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5、治疗时间及疗程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了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关键技术环节痉挛优势侧的针刺刺激手法不宜过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手法轻慢。痉挛劣势侧的针刺刺激手法可较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案:

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及研究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痉挛瘫痪患者因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

3、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临床研究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肌张力,有效缓解痉挛,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残损、残疾、残障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张力平衡针法能改善颅底血流,但与传统针法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张力平衡针法对血脂、血糖、血清钙等生化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4、张力平衡针法对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多因子综合整合的结果。5、张力平衡针法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适宜于向基层卫生部门临床推广应用。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技术

脑卒中针灸治疗方案的注意事项(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1)

@头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