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

提起琵琶,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大唐盛世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实际上它的历史要远比这悠久……

天宝三载,长安胡姬楼二层,女子素手拨弦,横抱四弦曲项琵琶,余音绕梁,久而不绝。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2)

《长安十二时辰》的首个镜头就是拨弹琵琶的乐伎

另一边,白居易和日本和尚空海,在长安城酒楼里听禁曲。乐伎演奏着四弦曲项琵琶、阮、竖琴,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3)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凭其细腻入耳的音色,成为古代中国乐曲演奏的重头戏。一曲暂歇,声尤不绝。从古至今,演奏琵琶的人不少,但它是何年何月出现在中原大地上的,却少有人知。

今天甲撕文就带诸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琵琶历史。

吾国琵琶初长成

大约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开始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工事浩大,不得不全民总动员,然其之辛苦,如若服役。

入夏之日,骄阳似火,午后喘息片刻,某甲将平日里击鼓之器,名曰鼗鼓,张上肠弦,嘣嘣嘣,苦中作乐。是谓绷鼓张弦,此乃琵琶的雏形,称“弦(táo)”

转眼百年之后,同样是为了抵御匈奴,汉武帝不修长城改和亲了。

汉武帝将江都王的女儿刘细君远嫁乌孙联姻共同抵御匈奴,江都王曾企图谋反未遂后自杀,细君作为罪臣之女,身世可怜如今又被远嫁乌孙联姻。

细君临走前想带走一件乐器聊以慰藉,长路漫漫,马儿作伴,为适应马上奏乐,又参考了弦鼗和琴瑟等乐器制成了后世所谓的“秦汉子”,“秦琵琶”。

有诗为证: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便是特指这位乌孙公主,至此二代枇杷出世。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4)

三国时期吴陶塑,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目前可见最早有关秦琵琶的文物资料,中间右一为弹琵琶者

你没看错,就是枇杷,因为从晋代以后,才从琴、瑟等字创造了琵琶两个新字

晋代不仅造字,还接着造琴。

在魏晋时期那种纷乱杂陈、群魔乱舞的年代,偏有一股清流,别人炫富特意在院外晾晒绫罗绸缎,他却用竹竿挑个围裙,这正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

如此之人必然与当时之事格格不入,他寄情药酒,任达旷放,加上其祖父阮瑀就善音律,常鼓琴抚弦而歌。叔父阮籍更有琴曲酒狂癫世之作,这大好的音乐基因造就了阮咸不仅善于弹琴移调,且亲自动手丰肥此器。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5)

江苏南京及丹阳地区发现的墓葬镶拼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此时秦琵琶已制作考究,取丹泽北部之嘉桐,于每年春日裁三尺五寸,张柞蚕丝四弦,加以刻饰流离,阮咸仍嫌其发音纤柔,无法诉尽生平志,经其对音箱和弦柱改良后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阮。

阮咸躲在竹林里弹着琴,两耳不闻窗外事,殊不知在千里之外,由于连年战乱,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琵琶的真身正从张骞开启的丝绸之路上随着胡乐呼啸而来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6)

琵琶的早期发源,从鼗到阮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现世之琵琶,最早是源于波斯barbat。barbat是至少在公元前就已经流行于中亚、伊朗或波斯等地区的一种琉特琴,它是印度乌德琴、琵琶和也门卡恩布琴的鼻祖。

波斯barbat传入新疆后,形成当地的龟兹乐,后沿着天山北麓、南麓地区随着战争、民族迁徙一路到了中原地带,与当地音乐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被称为胡乐,主奏乐器就叫胡琵琶。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7)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八窟伎乐飞天横抱五弦直项琵琶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胡琵琶一来没多久便后来者居上,在乐坛风靡一时,立即收获了一大票粉丝。

从北齐天子聘胡女为后到士大夫以弹胡琵琶为时尚,再到黎民百姓,都送礼只送胡琵琶。就连隋唐宫廷乐师考核聘任,皆以胡乐风格的坐部伎、立部伎为荣,不达标的则去演奏雅乐,也就是本土的琵琶乐。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8)

李寿石椁内壁线刻坐式、立式奏乐图

更有长安大街多日未雨,人们竟以弹琵琶求雨,长安大街东市西市各请高人,长安庄严寺的和尚段善本,着女装,戴假发,在长安大街西市彩楼上一曲移调的新翻《羽调六幺》,折服众生,传为佳话。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9)

唐人宫乐图

但是胡琵琶有一个bug,就是它自西域远道而来,那里多为畜牧狩猎、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在马上奏乐。为了保持稳定,避免骑行中的颠簸,不论是四弦曲项还是五弦曲项、直项,这些胡琵琶一直都是横抱,或稍斜向下,以左手之腕力承担乐器部分重量。

到了国力昌盛,天下太平的大唐王朝,起初多为宫廷之乐, 随着演奏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小琵琶颈部对左手的压力,演奏者们更多的解放左手。于是斜上方抱持的姿势逐渐普及开来,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所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琵琶已经是斜上方抱持。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0)

五代十国时期《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斜抱琵琶,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后来技艺高超的琵琶演奏家越来越多, 为了充分发挥左手技巧和右手表现力,增加了琵琶的琴柱,使得左手有了更大幅度的演奏区域,由此琵琶彻底站起来了,呈竖抱演奏,弹琵琶的拨子也以指弹取代,被称为搊(chōu)琵琶

受胡乐影响,琵琶渐渐出现演奏方式的变化

琵琶走下神坛

长安庄严寺的段善本和尚不仅善于扮女装搏头彩,还用皮弦代替了丝弦,练就一套新内功,据说声如风雷,他人不能成声。

此外,其他演奏家也开始增加琵琶的品柱,扩宽了琵琶的音域,以适用于更多音乐的合奏和伴奏,在形制和技法上也是尽心探求,务使彰明。

宋元以后,随着曲艺音乐的发展,琵琶快速的和民间音乐结合,大江南北市井僻巷,随处可见琵琶身影,成为了民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到了明清,则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器乐合奏,在北方以弦索十三套为代表,在南方以江南丝竹、弹词为魁首,琵琶在民族器乐中异彩纷呈。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1)

1980年代的江南丝竹演奏

结语

自古琵琶故事多,

偏有胡乐凑热闹。

要问哪个是真身,

浔阳江头夜送客。

琵琶,作为中国古代许多弹弦乐器的统称,正是在唐时已达到宫廷之乐的繁盛,宋元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明清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才会有如今我们在影视题材里的精心复原和风情演绎。

但不能忽略的现实是流传至今的有前文提到的阮,还有竖抱演奏的四弦琵琶,还有极少数仍呈横抱演奏的乐种,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南音。至于五弦琵琶在进入宋代以后基本就销声匿迹了。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2)

以福建南音《落尘》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的庄丽芬与老师黄淑英交谈中,师徒二人分别为非遗国家级和市级传承人。

斜抱演奏的琵琶,不管是阮、还是四弦、五弦琵琶,在隋唐时已被日本遣唐使藤原贞敏等人先后带回日本,流传至今,保存在正仓院中。它们也曾一度传入越南、朝鲜,形成风格鲜明的他国民族乐器。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3)

日本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直项琵琶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4)

日本正仓院螺钿紫檀四弦曲项琵琶

变形记媚娘采茶(琵琶变形记)(15)

日本正仓院螺钿紫檀阮咸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还有晋代傅玄《琵琶赋》描述琵琶之辞藻玲珑精妙,让人读之口爽。于此原文奉上,以作尾声。

素手纷其若飘兮

逸响薄于高粱

弱腕忽以竞聘兮

象惊电之绝光

飞纤指以促柱兮

创发越以哀伤

时旌搦以劫寒兮

声檄耀以激扬

启飞龙之秘引兮

逞奇妙于清商

哀声内结

沉气外撤

舒诞沉浮

徊翔曲折

  • 参考书籍
  1. 隋书音乐志
  2. 新唐书礼乐志
  3. 孙机《仰观集》
  4. 日本简明音乐史
  5.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6. 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7. 日岸边成雄《唐代的乐器》
  8. 韩淑德张之年《中国古代琵琶史稿》

  • 参考文章
  1. 《琵琶演奏姿势的历史变迁》刘美丽
  2. 《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赵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