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1)

我的朋友圈里,追《觉醒年代》的80后90后不少, “鲁迅出来那段镜头设计真是不错啊。”“正剧就按这水平拍好吗?你拍我就看。”……

我同事所在的一个微信群里,也有追剧的60后——胡志毅,浙江大学戏剧影视艺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推荐:《觉醒年代》是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的“影视翻版”。

追剧看书,大有人在。在《觉醒年代》相关的剧评中,有不少人列出书单,帮助更多人了解那个时代。

和学生一起追剧

浙大胡志毅教授还荐了一本书

《觉醒年代》,胡志毅从一开播就关注了。10多集过后,学校开学,胡志毅上课时,也会提到《觉醒年代》。“有的同学没看过的,回去特意看了。”胡志毅说,“我觉得这部剧有教科书的意义,值得去关注。”

在他看来,一部年代历史剧,单纯以精良的剧本和故事、突出的人物塑造,不足以达到某个高度。除了艺术上的鉴赏,《觉醒年代》让他觉得难得的地方,在于立意的高度——它带给今人的思考。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2)

胡志毅还提到了《走向共和》,他认为这两部剧,呈现了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逻辑,破除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关于新旧文化的重新认识,这是该类年代历史剧真正让观众深入思考和津津有味的原因。

让胡志毅印象特别深的故事细节,剧中有不少。比如,有一段鲁迅对“人血馒头”的感悟,不一定是在北京看到的,主要是来自烈士秋瑾被杀,所以剧中情节是经过戏剧化处理过的,电视剧把这一情节“嫁接”了过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切入方式。”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3)

比如黄侃每次上课前,都要先骂一通胡适和白话文,这个历史细节是真实的,还有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团结各方,陈独秀、胡适等同仁的“散伙”等等。

这是一本较通俗的历史读物,胡志毅称,“书中有很多细节,在剧中都看到了。剧也演得好,把书里的描写影像化了。”他把剧与书互读,感受到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对那个年代相关史料、书籍的借鉴。

胡志毅讲到剧中有个桥段,毛泽东要离京,陈独秀与李大钊为他送行。毛泽东问陈独秀:“先生,您真的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落后的文化传统问题吗?”

陈独秀说,中国落后的不是文化,是缺乏指导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之所以大力抨击旧文化,是因为它压制和阻碍了科学和民主的生成。你不打倒它,新的理论就无法立足。

毛泽东才明白:“那看来,二位先生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陈独秀说,“那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谁也否定不了。假以时日,国泰民安了,我倒很乐意在故纸堆里面安度晚年,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胡志毅曾到安徽陈独秀纪念馆,看到陈独秀在小学(文字音韵学)上的研究:“实际上在小学方面,他花很多工夫的。”(记者注:陈独秀有《连语类编》《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荀子韵表及考释》等著作)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4)

《觉醒年代》中,围绕新旧文化的冲突,坚定如陈独秀、胡适,保守如林纾、黄侃,还有兼容并包的蔡元培,激进到要废除汉字的钱玄同。这部剧以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完全对立等角度,展现出对破除二元对立思维的讨论。“我们要从历史的吊诡和现代性的悖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有观众在观后感中也提到:“《觉醒年代》这部剧并不是单纯呈现给观众爱国主义,而是传递新旧思想之间的求同存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可以有不一样的反思。

带给胡志毅思考的还有胡适和陈独秀的分裂,这是该剧最后几集的内容。而这种分裂无关个人利益,是思想的分裂,跟他们不同的留学背景有关。留日学生在日本受了气,所以必然比留美的胡适有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总之,胡志毅认为,剧中的人物、故事的广阔度非常难得,给观众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的契机,每个人思考后会有自己的结论,“有种历史文献片的味道”。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5)

与作家叶曙明

再聊聊“觉醒时代”

胡志毅教授提到的那本书,来自广东作家叶曙明的《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出版于2009年。

记者几经辗转,联系上了叶曙明。

这是一位出版人,从1980年代开始写作,此前已经有《草莽中国》《共和将军》等近现代史研究的著作,对20世纪初的历史有较深入的梳理。

书完成于2009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出版。《重返五四现场》包括上下两篇共六个章节,分别是《价值崩溃的年代》《向北京大学集合》《新旧文化的双簧戏》《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诸神的分手》《尾声与楔子:革命来了》。

“102年过去了,五四运动仍然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在百年当中,五四运动被不断述说,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几乎所有史料,甚至每个细节,都已罗掘俱穷了。”这句话,叶曙明12年前新书出版时说过,这一回再次以同一句回答了我。

“我不指望自己能发掘出新的史料,只能以我的思想、我的眼光,把这些史料重新梳理一遍,作出符合历史逻辑的解读。然而,但我认为这比发掘新史料更加困难,因为逻辑与观点经常会发生冲突,必须要作艰难的判断与选择。”

在书中,叶曙明尽可能罗列史料,通过梳理,用细节把历史大背景下的场景一一描述。这些描述,在胡志毅看来,可能成了电视剧创作的材料,那些场景太生动了。

为什么是重返五四现场?曾有人这样解读,所谓重返现场,就是要去掉日后的是是非非。“五四”那代师友日后分道扬镳,他们都卷入了后来的政治纷争中,成为对垒双方的重量级人物。但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是朋友,是同道者,尽管彼此在性格气质和观点上不无差异。重返现场,让他们重新活在九十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叶曙明也是这么理解的。五四是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由当时的各式人等共同创造的,因此,你从任何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看到不同的五四,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说它是启蒙运动,有人说它是爱国运动,有人说它是青年运动,有人说它是全民运动……

正如给此书写序的余世存所说,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任何想用简单的几个概念把它归纳起来,都会有捉襟见肘、词不达意之感。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的魅力所在。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五四大历史中的仁人志士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对强国目标的追求,由一代代人持续。回看当年,启蒙者奔走呼号,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致力于民智觉醒,最终开启了中国现代史。

【看剧荐书】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6)

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漓江出版社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7)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8)

刘再复《共鉴“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9)

张鸣《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10)

汪晖《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 浙江文艺出版社

这些经典的书与电影作品不可错过(追完这部剧看看这些书)(11)

(原标题《追完这部剧 看看这些书 “觉醒时代”的青年 有激情也接地气》。编辑陈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