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坚持的一个理念是:最好的启蒙学校在家庭,最好的启蒙老师是父母。每一个父母,在送孩子去上早教机构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孩子早期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01 环境和理念如何?市面上有一些早教机构,总是有意无意地误导父母早教机构的必要性,但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孩子的能力不会只通过早教机构才能被开发;而真正好的早教机构,必须能充分补充家庭教育不能实现的那一环,与父母形成最好的合力,助力孩子的学前发展。
在选择早教机构的时候,硬件设置和地点选择固然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最关键的是,还是里面的人和引导方式。
回想我带 Joshua 参加的第一个早教班,体验并不舒适,我感受到的是老师和孩子高高在上的交互,和用一些包装得高大上,但实际上没有意义的概念,标签着孩子的未来。
或者,第二个早教班,感受一样使人不舒适。我很疑惑,这到底是一个早教启蒙,还是无时无刻的竞技赛?孩子们到底是在参与游戏,还是仅仅是一场闹哄哄的追逐?
在早教机构,想真正启发孩子的能力,需要的一定是一个安心、轻松、慢步调的启蒙环境,老师能够看到孩子,观察到孩子的反馈,并且给予积极、正向的回馈。
如果,老师眼里没有孩子,只是维持秩序、走完课堂流程,甚至在评估孩子的时候贴标签,这样的早教,除了带来“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和“你追我赶”的紧张,还剩什么?
所以我们更需要跟着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和本能,判断早教机构是否是孩子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到底参与的老师和团队,是否保持着教育者该有的初心,并且具备该有的资格和必要知识。
02 不管上不上早教,都要明白的道理是什么?早教班不是“早教”唯一可实现的路径,但也不用一概而论。评估的方法可以先理清我们报早教班的需求,以及围绕这些需求,早教机构是否有匹配我们需求的环节。
最开始带哥哥去体验早教试听课,我的需求是学习早教知识,但后来发现学习早教知识最好的地方,是自己和孩子相处的过程,结合我专业知识的积累,可以给到孩子更广阔的支持。
到了哥哥两岁前后去上早教班,其实是帮哥哥做好入园前的情绪,社会和分离焦虑的准备,所以我就关注早教机构能否在情绪、社会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这里我想提一下我一直支持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理论。每个孩子都是一系列环境系统的中心,从小环境系统,到中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到大环境系统。
生态学理论示例图
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地参与中,与环境产生直接的互动。这里说的环境背景,是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家庭、同伴、学校或邻居组成的环境,在生态学理论里也是属于小环境系统范畴。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在独立的自己,和相互联系的环境背景之间,能形成积极、友好的合力,自然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和启发带来丰富的增益。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送哥哥去托班第一天的时候,老师告诉我的一件事情,“Joshua太隐忍了,明明很想奶奶和妈妈,却捂着嘴巴在被子里偷偷掉眼泪。”
老师这番话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段话让我意识到,孩子在分离的时候会做“情绪消除”的行为。这些关注和提醒,都是我真实可感的沟通“合力”。
如果当孩子出现了问题之后,我们能和环境能形成一个比较互相积极的合力,那么,帮助孩子调整他们的行为并不算太难。
所以,当时我和老师一起尝试用“积极关注”的方式帮助 Joshua。我和老师沟通,“如果看到Joshua改变了,麻烦鼓励他,支持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去面对它,而不是消除它的存在。”
毕竟,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他需要家庭和社区给予的包容的环境。所以当老师发现Joshua愿意表达情绪的时候,鼓励他一句,“你可以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为你骄傲”,就已经足够了。
这些都是“花心思”,而不是“费力气”的教育。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我还是那个最核心的引导者。老师提供给了我信息,真正系统帮助孩子调适和学习情绪管理的人是我。
依照生态学理论的合力,我自己、家人、还有早教机构的老师都集合在一起,每个人需要做的事情都不会超负荷,但却形成这份细水长流的合力,帮助孩子感受到,那份除了家庭和亲人之外的更大包容度。
这份包容度和合力,除了早教机构,也可以是小区里的小伙伴的聚会、中心社区的亲子活动,夏令营等,只要是你身边认为最恰当、能够补齐家庭教育环节的环境资源,都是学前好的早教场所。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我们不需要排斥任何好的土壤,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如果不让土壤贫瘠,是需要积极合力的。这份合力的最早期的觉察力,一定是在父母,因为我们才是关键的质量把关人和调节者。
03 你能坚持带孩子去上早教课吗?现在孩子们的重心也已经从早教机构转移到兴趣班、专项能力学习上,但去参加早教班的那段时间,我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前段时间老师和我聊天时,感慨道,“你们家算是坚持度特别好的家庭”,因为能够坚持亲子去上早教班的家庭,其实并不多。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会抱怨,给孩子上早教班学不到东西,购买的课时包都用不完,孩子也不喜欢上。但仔细去询问细节,发现他们上早教班的行程都是不固定的,这周去一次,下一次去可能就是20天后了,这次是父母带,下一次又是保姆带。
这也是我们上早教班很容易忽视的一件事,能力启蒙的前提是“细水长流”,没有一定的坚持, 如何让孩子突然掌握一项能力呢?
蜻蜓点水的早教启蒙,是没有办法对孩子的发展有任何帮助的,如果评估过后发现自己能坚持上早教班的决心并不大,那早教机构就不合适你。
另外,要达到陪伴式学习的效果,我也不建议由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陪着孩子去上早教。家人是陪伴的首选,如果抽不开身,那早教机构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家里年幼的宝宝。
没有时间保证的陪伴,孩子内心的火苗很快就会熄灭,这样不如充分地结合社区和身边的朋友资源,陪孩子做好家庭早教,最起码你可以灵活安排时间。
有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具备恒毅力,其实这份恒毅力常体现在我们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决定,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坚持自己的决定,都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慢慢地渗透。
那段时间,我们家几乎是风雨无阻地去上早教的,我或者奶奶轮着来,所以平均算下来每周去3次左右,每次1小时。
所以整体来说,针对早教机构的选择上,我算是比较“佛系”的人,因为我知道,最核心的教育启蒙的影响力,始终是在家庭。但如果我们能够更宏观地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其实很多很好的生态系统合力,都可以延续到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愿意坚持、积极并主动去做。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