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书院还有什么书院(自历史和文化的远处吹来)(1)

鹅湖书院的风,自历史和文化的远处吹来,自讲解员灵巧的嘴里吹来,吹得我心旗震荡……

风中送来哓哓不休的争辨声。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这所以能吸引我专程拜访,并不是它的自然景色,而是那慷慨陈辞的余音。因为800多年前,一场著名的哲学讨论会,即“鹅湖之会”在这里举行。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就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逞辩好胜的朱熹,始终无法说服陆氏兄弟,陆氏兄弟执着于自家学理,顺带把对手调侃讥讽了一番,造成不欢而散。鹅湖之会是学者之间友好平等的讨论,虽言辞激烈,但相互间互为尊重,没有搞人身攻击,更没有以官压民。尽管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但算得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开创了学术争鸣、观点互辩之先河,给沉寂了近两千年的中国哲学界,服下了一剂兴奋剂,使中国哲学界整整兴奋了八个世纪。同时,对于当时在场的百余人,也是一场精神盛宴。鹅湖之会后,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与利”,将社会上的学术争论引进书院,则是这次会讲的继承与发展。自南宋至清代,“会讲”活动始终是书院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人们进一步懂得,健康的争鸣,有助于学识氛围的营造和水平的提升。

鹅湖书院还有什么书院(自历史和文化的远处吹来)(2)

风中送来了开怀的哈哈大笑声。鹅湖之会13年后的冬天,陈亮很想与朱熹、辛弃疾谈一谈,就邀请朱熹前来辛弃疾处。陈亮冒着严寒,自浙东往紫溪拜访辛弃疾,快到瓢泉时,一条结了薄冰的小河挡住了去路,而马止步不前,陈亮怒而拔剑斩马。面对老朋友的突然来访,辛弃疾虽偶感风寒,却精神大振。夜风中,政治上饱受打压、满腔热血无处洒的两位铁血文人,“醉里挑灯看剑”,用冷冷的剑光,照亮满地的积雪和朝廷的昏暗;用铿锵的碰杯声,雄壮的诗词唱和声,久违的大笑声,陈述抗金大计。10天后,朱熹爽约没有来,陈亮只得飘然东归。陈亮别后,辛弃疾填了一阙《贺新郎》词,陈亮收到词后,也填词相答。两人以《贺新郎》的词牌唱和了三次,留下了激昂而又悲愤的词文。

风中送来了嗒嗒寻访的脚步声。院内古木掩映,空气清新,脚下石板平整而苍古,显示着不少的古今人物前来寻踪探访。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明代的杨廷麟,清代的蒋土铨等,都曾有鹅湖之行,并留下了他们的文词和诗篇。近八百年来,战乱浸透在每一页泛黄的历史,书院随着社会的战乱,屡毁屡建,欢乐与悲伤交替闪现达二十八次之多。但人们来书院或参观、或游玩、或进行学术座谈,为的是凭吊先贤,从中感悟修身治学求道的真谛。东西碑亭一方一圆的木柱,无时无刻在引示我们,是非存于个人的心间。千百年来,一位位文化巨匠,给书院的历史贡献了璀璨的一页页;一茬茬具有文化良知的官吏,脚印踩着脚印,为书院的兴旺不停地奔走呼吁,一群群学者皓首穷经,呕心沥血续写着“穷理居敬”的篇章;一批批学童,用他们毕生的操守和成就,为书院写下了千古精彩。站在这千年古院,我能感受到华夏强劲的文化节拍,也憧憬着中华的强盛未来。

鹅湖书院还有什么书院(自历史和文化的远处吹来)(3)

风中送来了琅琅的书声。朱陆论辩,直接导致了鹅湖书院的诞生。论辩不久,后人在鹅湖寺西侧修建了四贤祠,以纪念这四位哲学家,当时的皇帝宋理宗赵昀,对学问敬重不已,下了一道圣旨,敕命在鹅湖兴建一所书院,并赐名“文宗书院”,使文宗书院在南宋盛极一时。但随着元兵南下,文宗书院毁于战火。元朝皇帝开始重视起读书人了,于是复建文宗书院,兴旺了一时。元末兵祸再起,文宗书院又成为一片废墟。明景泰四年,广信知府姚堂视察铅山时,特意去寻访书院旧址,筹集资金,在宋代旧址重建书院,改名“鹅湖书院”。到了清代弘治年间,书院迁到了鹅湖山上。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来到鹅湖书院,重建书院,对书院更作大规模修葺,于是鹅湖山下,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不仅仅在学堂,在溪边,在林中,或在山花烂漫处,一册线装书摊开,琅声成诵,吐息如兰。这印证了战乱总会过去,教育不会灭亡,就像眼前的一排整整齐齐的广玉兰大树,在经历了风雨雷电的的侵袭后,依然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见证着书院的历史变迁。我想象得出当年这讲堂里教者君君、习者咿咿的动人情景,他们将内心最纯洁的部分,献给了文化。这块小小的沃土,培养的进士就达五十多位,盛传着“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

鹅湖书院还有什么书院(自历史和文化的远处吹来)(4)

面对着寂静的院落、斑驳的墙瓦、碑碣上依稀的往事,我放轻了脚步,怕打扰了圣贤的深思和学子的潜读。我对书院文化知之甚少,只能在心理上可以当一个旧时的学生,对每一位先贤的画像或雕塑,一一揖拜。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好像都浸染着浓浓的翰墨书香,心灵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空灵和宁静。行走在庭院中,可以拾起思想的叶片,触摸文化的底色,让浮躁的心变得清明和古朴。高高的石牌坊上,那入微的雕花,丰富的寓意,内含的励志,是一部古文化中厚重的书页,值得逐个细细品味。青砖旧墙早已斑驳,仍固守着岁月围成的恬静与安然。书院以空厢房为主,一泓清波漾漾,池中一群漂亮的小鲤鱼,有的躲在睡莲下,有的趴在荷梗上一动不动,优雅的蜻蜓刚挺立于尖尖小荷,似乎被昔日大儒各抒己见而又彬彬有礼的辩论声,惊起,站立,又突然离去。

鹅湖书院,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游客极少,每日平均只有40多人。这个喧嚣年代,人们习惯于追逐那些繁华景地、人造旅游景点,容易忘记曾经影响一代代文化人的书院,忘记大师们在这里思索、激辩的身影,忘记两位侠士在这里慷慨悲歌、纵论国事的故事,使鹅湖书院日益显得孤独。一些人习惯于从网络上浏览信息,国民阅读率连续下降,我国人均年均读书量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阅读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所幸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改善全民阅读状况,需要鹅湖书院的风席卷而来,圈起一个全社会阅读的良好氛围。

我飘渺的思绪,因书院的苍古而悠远。紧跟风的脚步去追寻,梦想先人的光影一点点放大起来……


作者简介:周锋荣,系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已在《散文选刊》、《中国文学》、《光明日报》、《四川文学》、《散文百家》、《华夏散文》、《当代散文》、《中外文艺》、《长江诗歌》、《中国金融文学》、《思维与智慧》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500多篇(首),曾获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和散文选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海外文摘》与《散文选刊》举办的创作笔会二等奖、2012年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三等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办的“沙家浜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征文优秀奖、“陕西工行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学作品二等奖、《江西工人报》散文随笔征文赛二等奖、《诗林》杂志首届冰雪节杯全国新诗三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