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仲谋

不久前,笔者在中国青年报读到一则新闻:“红丹丹心目影院”创始人王伟力、郑晓洁夫妇,十六年来坚持为盲人观众进行“无障碍电影讲述”,至今已讲解片子近千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花了半个月,专门制作了电影《入殓师》的讲解音频。善意善举,令人肃然起敬。

入殓师给死者最后的体面(入殓师深刻的生死哲思)(1)

《入殓师》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重温这部作品,对影片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入殓师》是一部关于生死哲思的温馨电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位大提琴手,由于供职的乐团突然解散,他只好带着妻子回到老家。急着找工作的大悟,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入殓师。

在社长佐佐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悟体会到给逝者入殓的神圣和庄严,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但也遭到了妻子、朋友的误解。大悟顶着压力,继续从事入殓工作。在为朋友母亲举行的入殓仪式上,大悟的庄重、细致,赢得了妻子和朋友的理解。最后,在妻子的支持下,大悟赶去参加曾抛妻弃子的父亲的葬礼,并在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心结。

影片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在亚洲儒家文化圈中,死亡是个颇为忌讳的话题。《论语》中,季路向老师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是不愿意谈论死亡的。受儒家文化影响,几千年来,人们对死亡基本是逃避的态度,所以会讲究养生,追求高寿、长生。甚至,对死亡还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死亡是不幸的、晦气的。在现实生活中,从事丧葬工作的人也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在《入殓师》中,大悟的朋友山下就规劝他“找个正经点的工作”;大悟的妻子春香,得知丈夫是入殓师后,情绪几近崩溃,认为他的手是肮脏的,不让他触碰自己。就连大悟自己,一开始对入殓师的工作也是抗拒的。而佐佐木社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大悟在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这位面冷心热的老人,对每一位逝者都怀着温柔的情感,准确、细致地进行着每一个严密规范的工作步骤,“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使逝者体面地离去,将其最好的形象留给在世的亲人。

入殓师给死者最后的体面(入殓师深刻的生死哲思)(2)

佐佐木社长的行为,充分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也让作为助手的大悟意识到“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从而,大悟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影片中的入殓师,在每场入殓仪式上,都穿着正式的黑色西装和白色衬衫,系着黑色领带,把每一个入殓动作都做得舒缓、完美。例如,佐佐木为去世的中年女子细心地涂上唇膏,大悟为经营澡堂的山下老太太系上黄色丝巾,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入殓师职业的庄严感,以及对逝者的敬意和尊重。

《入殓师》正面表现死亡,蕴含着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影片多处传达了对死亡的理解,例如把入殓称为是“帮助他人踏上安稳的旅程”,并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了对死亡的认识:“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人物去世后,灵堂上往往摆放着鲜花,棺木中也堆着花簇。显然,在影片创作者看来,死亡并不是彻底结束,而是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美丽的鲜花代表着新生,死亡也可以像鲜花一样美丽,散发出生的力量。经营澡堂的山下老太太被火化时,叠印出洁白天鹅展翅高飞的画面。这一画面,使死亡带来的痛苦和悲伤一扫而空,让人感受到高贵、纯洁、向上的蓬勃生机和生命之美。

片中,大悟看到鲑鱼为繁殖后代,逆着水流向上游去,直至死亡。于是,他不禁感慨生死交替的残酷,悲叹说:“终归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在殡仪馆工作的老人平田回答说:“这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在老人的回答中,包含着“生死一体”的自然观念。鲑鱼死亡的同时,产下了鱼卵,留下了生命的延续。死亡的价值,在新生命的诞生中得以彰显。影片结尾,大悟在父亲去世后,将父亲临终前手中握着的鹅卵石贴在了孕妻的肚子上,把父亲对自己的爱传递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如是,使父爱和新的生命都得以延续。这一细节,同样表达了“死亡中孕育着新生”的生死观。

入殓师给死者最后的体面(入殓师深刻的生死哲思)(3)

影片直面死亡,不仅是为了思考死亡,也是为了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主人公大悟最初的职业是大提琴手,为了这份风光体面的工作,购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拉大提琴逐渐与美妙的音乐无关,而仅仅是为了工作,为了生存。尽管他很努力、很认真,却难以体会到应有的快乐。久而久之,会忘了自己为何要拉琴,也会忽略掉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所以,当剧团解散,大悟卖掉大提琴时,反而突然感到很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被解放了。

成为入殓师后,大悟一次次地接触死亡,为逝者入殓。在深刻理解死亡的同时,他也日益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他与同事一起享受美食,重新拉起了大提琴,在母亲留下的房子里回味童年的幸福时光,在长满青草野花的田野中奏出悠扬动听的乐曲。可以说,正是在一次次直面死亡的过程中,大悟明白了该如何更好地生活。他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归栖地,使平凡的人生有了超越性的升华,变得唯美、浪漫,富有诗意。

海德格尔认为,只要人栖居,他就不断地赴死。常人规避死亡,以一种遁离死亡的方式逃避自己的有限性。秉有诗性的人却直面死亡,在了悟到自己有限性的同时,采取外在的尺度测度自己生存的阔狭。《入殓师》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与海德格尔的哲学表述非常接近。只有面对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够认识到生之可贵,才能真正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用心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充分体验生活的美好和美妙,抓住每一刻的吉光片羽,我们才能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从而通达“诗意栖居”的境界。(周仲谋)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