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夫妻十戒(九先生说色戒文字版)(1)

说起《色戒》,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李安导演的,而很少有人说起钟丽缇版的《色戒》,这部片子被定义成情色片,到底是谁肤浅了?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自己的故事,有人问人生有何意义,人生没有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了人生意义,我们的人生、社会、家庭,乃至我们自己,都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有句俗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是看经书,希望理解里面的道理后就大彻大悟,我只能说这种领悟是假的。生活中的悲喜起落才是对心性最好的磨练,再配以佛理的解释疏导才能让个人心性真正的提高。《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小和尚经历过各种考验,终于成功地变成了老和尚,可喜可贺。钟丽缇版《色戒》中的达世最后走上了人生的死胡同,前面是他五岁出家修行的寺庙,后面是他的家,他的妻儿,欲望俗世。到底是应该继续往前走,到寺庙中修行,还是回家担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他瘫坐在地上痛哭流涕。看官说这个《春夏秋冬又一春》感觉不一样的。也许那个年轻的姑娘,如果不背叛小和尚的话, 小和尚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色戒》里的达世了。其实,《色戒》里的达世并没有找到“本来人”。

僧人问长沙和尚:“本来人还要不要成佛?”

沙反问:“你看见大唐天子还亲自种田割稻吗?”

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此句出自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二七八》。人往往要历尽沧桑,才会去珍惜,又或是,懂是要付出代价的。诗人在人生的低谷才写出他最深刻的诗句,凡人亦是如此,平时忽忽悠悠过日子,也就过去了,没觉得什么。当人生遇到挫折,或是劫难,才会对从前忽略的人和事有感,这“本来人”的佛性才会显现出来,亦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用老虎照见自己。而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和尚,用“色”照见自己,《色戒》中的达世亦是如此。可惜,绝大部分的凡人只能在尘世里做烦人。若是不想成为烦人,那就静观本来人。

何为本来人?

六祖惠能得衣钵离开黄梅之后,别的弟子不服就试图要追回衣钵。有一个叫惠明的,未出家前是个将军,有武功,跑得比兔子还快,他第一个追上六祖。六祖把衣钵摆在大石上,自己隐在草丛中,看你怎么处理。惠明见衣钵放在石上,心想:这下衣钵唾手可得,祖师的宝座归我了。哪知用手一拿,却拿不动。为什么拿不动呢?这仙家的法器,明明要主人才拿得动嘛,比如,你让凡人去拿那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试试,又或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拿不动。禅宗剑也是摆在那里,欢迎大家来拿,拿去舞剑,可惜你也拿不动。

影片里,师父让达世去寻找答案。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是满足1000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哪个更重要?我常常疑惑,一个人的身体里到底住着多少个灵魂?一个?两个?三个?还是无数个?亦如观音菩萨也有分身。那么修行的目的是不是把这些分身统一成一个灵魂?还是修到后来,如空?惠明悔悟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于是六祖出来对惠明说:你为法来,我为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你好的也不想,坏的也不想。

凡人的思维都陷入分别之中,无法自拔,都不过是在左左右右、善善恶恶、美美丑丑、是是非非.......中打转,所以,六祖说:你好的既不想,坏的也不要想。就是叫凡人不要动念头。这样,惠明良久——心念一动也不动了——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六祖指示他道:‘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一念不生时,那了了分明的灵知是什么?不是你本来面目又是什么?不就是本来人?

一念不生时,就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又如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人是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没心?显然不是。一念不生时,心是不动的。比如当你旅游到了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一念不生,心无所住,样样东西都在视线之内,清清楚楚如镜照物,了无分别。假如心生分别呢?比较天气,更冷,又或是更热,更进而想是要洗澡了再吃饭,还是先去逛街,这么热的天气,哪里可以买到伞?心念一起,心有所住,只见此物,别的东西就不见了。当心无所住,空空荡荡,一切都看见,而一切又似乎没看见的时候,这像镜子一样朗照无住的是谁?悟道之人就在这关键时刻,回光一鉴,眼前一道亮光,就豁然开朗了。只觉自己在这个风景里,无关乎天气是否是热还是冷,心境也就更辽阔了。

姐姐说禅宗很多话摸棱两可,打‘笔墨官司’,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其实,那是话锋,不是话风,而是话的机锋,这正是禅宗案子的魅力所在。其实不用太多笔墨,如果在六祖直接指示下,你即豁然开朗明白这一念不生而又分明就是我--本来人,因为,这时除了我本性外别无他物!

凡人的佛性,是神奇而变幻莫测的。但是,就在刚刚见到本性的时候,不过是等于刚刚着床的胚胎,处在一片混沌之中,这时他能说话吗?能走路吗?显然一样都不能!正如爱玲爱玲年的小九九,在没有出生之前,也还是一片混沌,小主用时光笔赋予了九儿灵魂,所以刚见性的九九只不过是素法身,没有玄妙奇特,要等待婴儿长大,在呀呀学语后,可以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意思,再经过一段韬光养晦、甚至摸爬滚打之后,才能显出一点点灵气。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自带佛性在尘世中修行,只不过很多人被凡尘磨去了灵气,甚至变成了浊气。

达世倒地痛哭的那一个镜头也不禁感染了我。人世真苦。在寻求真理寻求解脱的道路上有千条万条,达世的面前却出现了一条岔路,究竟该如何走?当年弘一法师李叔同像释迦摩尼一样,是很坚决地放弃了俗世,放弃了他的日本老婆和孩子,皈依佛门选择了最艰苦戒律最多最严的南山律宗。

在修行的路上,不要认为:我已经打开了,见道了就好了。那还差得很远,只不过才到法身边,不得解脱,还要由见位,经修道位,到证道位,历过这三个阶段;才能圆满成就。比如曹洞宗,它讲五位君臣,也讲这三个阶段。临济宗讲三玄三要,也是讲这三个阶段;乃至沩仰宗,讲九十六个圆相,也就不离这三个阶段。因为没有天生释迦——试看释迦佛的历史,他也是多生历劫修行成道而不是一悟即成的。因而我们见道之后,于肯定不疑之外,还要绵密保护,使它茁壮成长,才能一修便悟。

文字修行,渡人,更渡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