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

太白山(Mountain Taibai)主体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广义上的太白山连带西安周至县部分。它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具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类型,界限清楚、特点各异,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活动所雕琢的各种地貌形态保留完整、清晰可辨。太白山气侯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的带状分布。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太白山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仅存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独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自19世纪始,世界各地学者慕名纷纷前来太白山考察,而太白山已成为科考研究避暑旅游体育运动和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太白山是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位列道教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登临挥毫,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因此,每逢夏秋之时,登山览胜者与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太白山

外文名:Mountain Taibai,Taibaishan

别称:太乙山、悖物山

地理位置:宝鸡市眉县、太白县,西安周至县

级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行政区类别:国家森林公园

类别:国家森林公园

其他信息: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4572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2%,森林总蓄积705万立方米。秦岭山脉沿东西方向贯穿整个保护区,将保护区分为南坡和北坡。

所属山系:秦岭山脉

海拔:拔仙台3767米

地理类型:秦岭山脉主峰

特 点: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

材 质:花岗岩

地理定义:原太白山、鳌山以及西跑马梁等

票价:465元

类别:山脉

气候类型:北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山名由来

太白山名由来已久,现代地理定义的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鳌山以及联接二者的西跑马梁等。原太白山与鳌山东西对峙,又有东西太白山之称。

原太白山在《尚书·禹贡》谓之“悖物山”,《说文解字》云:“惇者,物之丰厚也。”可见古人早对其得天独厚的物产便有发现,以“惇物”名山,也可见当时经济发展与此山关系密切;《汉书·地理志》谓之“太乙山”,据传说为太乙真人修炼之地;《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称为“太白山”的。《古今图书集成》、《关中胜迹图志》、《郿县志》等均有记载,而“太白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中,隋、唐后直沿用至今。《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过去,人们以太白山气势岿然,风雨无时,仅在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俗呼“开山”。六月以外,雾雪塞路,人迹罕至,俗称“封山”。以至《水经注》有“山下行军,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的近乎神话之说。现代人已不受什么“开山”、“封山”限制,即可随时登山。“不得鼓角”、“疾风雨至”的说法,仅只能说明山上气候变化无常。

鳌山古称垂山,“其山冬夏积雪,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坠圭峰西,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位置界域

太白山跨太白县、眉县、周至县三县,主峰拔仙台在太白县境内东部,海拔3767米,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7°41′23″~107°51'40"和北纬333°49'31"~343°08'11"之间,直距太白县城43.25公里。从东太白拔仙台至西太白——鳌山(古称垂山、武功山),两峰间直距约31.81公里,中夹20公里跑马梁。山体东西展布横亘太白县境中东部,位于鹦鸽镇、桃川镇、嘴头镇南部。西起嘴头镇,东至周至县老君岭,南以湑水河在太白县黄柏塬镇之河段为界,北以鹦鸽和眉县营头为界,东西长直距约61公里,南北宽直距约39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太白山岩基由花岗岩组成,以拔仙台为中心,分布于9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拔仙台一带出露的主要是变质轻微的角闪石花岗岩及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这一规模庞大的花岗岩块体,主要是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地下酸性岩浆不断向上侵入,最后逐渐凝结成岩,岩基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变化。

山体形成。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整个秦岭地区乃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这里地面凹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海底偶有零星岩浆喷发。4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时,这里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太白山之雏形。此后,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中,多期构造变动。岩浆浸入和岩变质,使其雏形进一步发展。据地质资料记载:太白岩基的同位素年龄主要在2.06~2.29亿年之间。

地壳剧烈运动相对平静时期,太白山以缓慢上升为主,在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的低洼处,水流汇聚,形成河、湖,河、湖中沉积的泥沙,逐渐形成页岩和沙岩。地表长期外露,遭受剥蚀,使初露峥嵘的太白山渐被夷平。到距今1亿年的中生代晚期,这里地势低矮起伏不大,呈现出准平原状态。约在距今1亿至7千万年之间的燕山运动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酸性岩浆再次浸入,使太白岩基组成更加复杂化,太白山为夹在两条近东西向大断裂之间的活动地块。这时,秦岭北侧大断层以渭河谷地向下断陷,此断层以南之太白山地块,南北产生不均衡的抬升。继燕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是太白山上升最强烈的时期。当时太白山块体以跳跃方式急剧上升,北仰南缓更加明显,渭河谷地相对迅猛下降,使脊线迫近北部翘起,形成险峻之高山。故北坡陡峻,南坡相对较缓。

从距今约7千万年开始的新生代以来,渭河谷底沉积物厚达5000~6000米,太白山顶海拔已上升到3767米。沉降和上升幅度已超过9000米。

地壳的剧烈运动,对生物界既是一种灾难性的袭击,然而又是一种迫使生物发展进化的力量。一些幸免于难的物种通过改造自身,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发展繁荣起来,一些物种被淘汰,还有一些被迁移。新生代初,整个秦岭包括太白山都还不高,故其南北生物差异不大。后来秦岭急剧升高,方使南北自然条件产生明显差异,生物随之明显分化。第四纪冰期的到来,一批生物又被淘汰,而更多、生命力更强的新生物继之出现。据地质钻探发现,约在第四纪以来的300万年中,渭河谷底下降的最大幅度已超过3000米。时至今,太白山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仍在继续着,故山顶忉保留着中生代准平原的部分残石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地貌特征

太白山由下到上分为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形态不一,特点各异。低山区黄土复盖,中山区石峰发育,高山区保留冰川遗迹。

低山区

该区在海拔800~1300米之间,地形起伏兼有黄土地貌与石质山地地貌的综合特点,相对高差不大,黄土掩复,山头浑圆。山下基岩裸露处,水流常沿断裂带侵蚀切割,形成幽深峡谷。

中山区

该区在海拔1300~3000米之间,北坡大体从刘家崖到放羊寺,南坡从黄柏塬到三清池,属石质中山区。大殿以下为深切谷地,沟谷断石呈“V”型,谷间山梁陡峭,多呈锯齿状。大殿以上石峰林立,山石峥嵘,巨石嶙峋,千姿百态。大殿至斗母宫一带层峦叠翠,势若屏风。大殿之东北梁上的麦垛石甚为奇特。斗母宫附近的花岗片麻岩柱峰,如巨大石柱,傲然挺立,直插云端。斗母宫至放羊寺间,多为巨大块状岩石,谷中岩石前拥后挤、重重叠叠。

高山区

太白山

该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太白山顶峰,第四纪冰川地貌形态较清晰、保存较完整。该区第四纪冰川地貌遗留下来的部分,按冰川作用的类型分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按形态分,冰蚀地貌包括冰斗、角峰、槽谷;冰碛地貌仅为终碛堤。拔仙台是第四纪冰川活动中心,故各种冰川地貌多分布于它周围。

冰斗湖、角峰

大太白海和二太白海是太白山保存完整的两个典型冰斗湖。前者位于拔仙台西北,东、南、西三面为崖壁环绕,开口向北。后者位于拔仙台西南,坎口朝南。三太白海是一个受断层影响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485米。玉皇池是太白山最大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380米。太白山角峰仅只拔仙台,为未发育成型、不太典型的角峰。

槽谷其横断面呈“U”形,较典型者二:其一为大太白海槽谷,在其冰斗之下方,向西北方向延伸,长约1500米,末端在海拔3100米附近,再向下便由流水切割形成的“V”形谷取代。谷底宽约200米,遍布块砾。沿谷而下,有台阶三级,称冰阶。大太白海即位于第一级冰阶内,相邻阶间距离不等,一、二级间高差近100米,二、三级间高差只60米许。其二为二太白海槽谷,位其冰斗之下,向南延伸,因受冰前影响,略弯曲,长约3000米,宽在300~400米之间。槽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末端高程为海拔3000米。

石海、石河与“马蹄窝”

从拔仙台顶面,东北到文公庙梁,西经跑马梁直至鳌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砾块遍布,复盖山梁及台原,连成一片,状似石块构成的海洋、河流,故名。跑马梁遍布由冻融分选作用形成的石环和多边形石,是一种特殊的冰缘地貌。其为粗大砾石围绕细粒土和细小碎石构成的较规则的几何图形,外缘粗砾排列环状叫石环,因很象马踩过的蹄印,故名“马蹄窝”,跑马梁也以此得名。

气候及资源

气候带

低山温带季风气候带太白山北坡海拔800~1500米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1℃,活动积温3200~3500℃,夏季平均气温20~23℃,极端最高气温35~37℃。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7~—2℃,积雪与土壤结冻期常在3个月以上。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65%。

中山寒温带季风气候带在海拔1500~3000米间,全年无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气候冷湿,多雨多雾。年平均气温6℃。活动积温1900~2500℃,无霜期仅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多达750~1000毫米。春季以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5月份平均气温11~13℃,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可达30℃,然而寒流一旦袭来气温又会降到0℃以下,故阴坡仍会残留积雪。9月下旬到10月初开始降雪,冬季从10月始到翌年4月终,极端最低气温—25~—12℃,积雪盈尺,有时于翌年六七月份仍消融不完。年相对湿度达70~80%,因而多湿多雾,多出现雨淞雾淞,构成奇丽彖致。故唐代书法家张旭在《山行留客》一诗中曾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已沾衣”之佳句。

高山亚寒带气候带在海拔3000~3360米间,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约800~900毫米。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结冻期长达7~8个月,全年9个月时间为冬季。6月中旬与9月中旬,平均气温10~14℃之间。本带上限是太白山森林之上限。

高山寒带气候带太白山海拔3350米以上为寒带气候。此带气候寒冷半湿润,无秋,冬季长,天气变幻骤剧,风大,太阳辐射强。晴、阴、风、雨瞬息万变,雾常缭绕,山头忽隐忽现。一年中寒冷期长达9~10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极少超过8℃,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可降到-30℃左右,7~8月气候温凉,日平均气温5~10℃之间的日数约50天,日温差变化大,常刮东南风。最大降水高度高出1500米,因此降水量明显减少,年降水量约750~800毫米。8月份起始降霜,9月份始降雪,持续到翌年5月份。大太白海之坚冰,一般于7月份方可消融。顶峰拔仙台,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天雪地中,若遇寒冷多雪之年,被雪终年不化。七八月间,晴午之时,大太白海、拔仙台一带,虽冷风飕飕,然阳光如炙,人体感温度可达50℃左右。#西瓜明日星##太白山#旅行#旅游#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1)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2)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3)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4)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5)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6)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7)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8)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9)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10)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11)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12)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13)

太白山旅游一日游(太白山一日游风景确实不错)(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