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榫卯工艺结构图(中山34)(1)

在伍凤山的眼中,家具的尺寸无需丈量,一眼扫过便知是多少。

鲁班榫卯工艺结构图(中山34)(2)

精雕细琢之下,红木家具被赋予更多的人文价值。

只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连接,就能制作出高度结实的家具,甚至还能用上千年,能办到吗?

对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轻人,随着木工逐渐消失于大街小巷,年轻一代对木工采用的传统榫卯结构技术已十分陌生。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当一块块原始木材在匠人们的巧手中,逐渐成为一件件与众不同的家具时,这门精湛的老手艺愈发显得魅力四射。

52岁的木工师傅伍凤山就怀着这么一身老手艺。37年的磨砺练就了伍凤山过人的本领,“所有的家具在我脑中都有一个尺寸,我一眼扫过就知道是多少。”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往一凿一斧缓慢的制作工艺,在如今的流水生产线上,显得尤为珍贵。

近年来,面对传统家具产业的转型升级“考题”,中山市大涌镇被列入该市首个新型专业镇试验田计划,开始了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路。以伍凤山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倾注着心血和情感,致力于造出富有创造性和收藏价值的精致家具,成为这场转型升级潮流中的砥柱。

鲁班榫卯工艺结构图(中山34)(3)

红木家具组装完成后,还要经过细致的抛光、上漆才能走出厂房。

鲁班榫卯工艺结构图(中山34)(4)

一张红木椅子拆开后的各种榫卯结构。

/ 成名 /

参与全国“木工大赛”夺冠

近两年,伍凤山火了,这个看起来木讷,见到麦克风就紧张的木工,已是广东省“最佳木工”。

2014年8月13日,平时沉默寡言的伍凤山一路过关斩将,与全省其他5名顶尖木工进入广东电视台《技行天下》全国“木工大赛”总决赛。在初选阶段,伍凤山从中山100余名木工中脱颖而出。他的老板,东成红木家具的张锡复形容他的此役是“为大涌荣誉而战”。

第一轮手工切割三角板比赛,伍凤山坚持用斧头去削木材,导致落后。接下来的“榫卯承重”则让现场变得紧张,节目组要求选手制作的凳子必须能承受50公斤以上的重量。

比赛开始后,戴着老花镜的伍凤山下颚微咬,左手凿子挑起凹槽中的碎木……三个明星嘉宾走到场中,围绕着选手解说,忽然发现伍凤山已在安装凳子腿了。嘉宾金小鱼目瞪口呆,“其他师傅还在量凳子尺寸,伍师傅一眼就看出了大小”。

20公斤、15公斤、10公斤、5公斤,伍凤山只管让工作人员加重量,面不改色。嘉宾马浚伟问:“我站上去,会掉下来吗?”伍凤山腼腆一笑:“保证你掉不下来。”

决胜局中,节目组现场搭了一个2.8米高的架子,架子顶端插了一面锦旗,选手要完善架子的结构,再攀登到架子顶端摘取锦旗,先到先得。在这个过程中,选手需要做一个方凳以及梯形、方形和三角形榫头各一个。

伍凤山搭好架子爬上去后,一次性就把三个榫柱的尺寸大小在木板上描好,之后开孔也十分准确顺利,而年轻的对手则先用纸张描画尺寸,再把尺寸刻画在木板上,多次上下,加上搭的垫脚架子不牢固,浪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伍凤山夺得冠军。

次日,伍凤山回到大涌,工厂的大门口悬挂着横幅——热烈祝贺伍凤山勇夺全国“木工大赛”冠军,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也不停滚动播放。“工友们都在欢迎我,说我是冠军,好多媒体都来采访我”。

回顾夺冠过程,在体力和行动速度上并不占优势的他,把成功归结于“经验”。“我虽然没学过图纸设计,但其实所有的家具在我脑中都有一个尺寸,我一眼扫过就知道是多少。”伍凤山夺冠后,不少企业都向他抛出“橄榄枝”,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大涌培养了我,而且这里产业氛围很好,自己很熟悉。”伍凤山告诉记者。

鲁班榫卯工艺结构图(中山34)(5)

榫卯结构的好坏其实就在分毫之间。

/ 学艺 /

一巴掌“扇”出一位大师

伍凤山忘不了那一巴掌,尽管他已不太记得扇他的师傅叫什么,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那一巴掌实在是太“委屈”了。

1964年,伍凤山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小乡村。父母依靠种地的微薄收入,根本无力承担五个兄弟姐妹的开支,伍凤山念完小学便辍学了。起初的两三年,他都是在村里打零工。15岁那年,伍凤山千辛万苦求得一位木工师傅收他为徒,想着做木工可以多赚点钱。

但第一位师傅给了他此生最难忘的学徒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工都是“个体户”,走街串户,哪家有需要就在哪家做。伍凤山记得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师傅让他挑着工具,要赶去隔壁村。伍凤山身板瘦弱,在泥泞的水田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走在前面的师傅不停喊着快跟上。不料,伍凤山失去平衡,“扑通”一声整个人栽倒,担着的工具也散落在水田淤泥里。

伍凤山正准备站起来抹去脸上的泥巴,突然一个巴掌就落了下来。伍凤山懵了,来不及感知是淤泥冷还是脸颊火热,师傅的骂声就来了:“你怎么搞的?就你这么蠢,你还想学艺?赶紧把工具给我找回来。”伍凤山噙着泪水,默默地在淤泥中摸索。

“我就不信我不行,你越是看不起我,我越是要成为大师傅。”伍凤山不服气。事后,伍凤山选择辞别,重新找了一位师傅,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涯。对一个木工学徒来说,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是刨、锯、凿。其中,刨与凿会用到的斧头很难熟练掌握。于是,伍凤山决心攻克难啃的斧头。“我就天天拿着斧头劈,手上血泡破了,绑个布条又继续劈。”就这样,他使斧头越来越轻松,这也成了他的习惯。正因如此,在《技行天下》的比赛中,当其他选手用刨子去削木材时,伍凤山却使用难度更高的斧头。

3年之后,伍凤山选择了“单飞”,从做基本的木桶做起,这一做就是8年。伍凤山的名声在当地逐渐传开。“附近几个村都知道我做的家具好,我不到20岁就开始带徒弟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山大涌的红木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1995年,伍凤山听老乡说大涌有成为“万元户”的机会,只身闯荡中山。伍凤山进入工厂做起老本行,“那时我只会手工,不会用机器,所以没人家快,一年也没挣到1万元。”十多年间,伍凤山辗转于中山、顺德、上海、厦门、温州,四处学习,磨炼技艺。2009年,伍凤山回到大涌,加入东成红木家具。

鲁班榫卯工艺结构图(中山34)(6)

红木家具中经典的“榫卯结构”。

/ 转型 /

赋予家具更多人文附加值

如今,大涌红木家具集群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但近年来,红木家具资源消耗大、效益不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也逼迫大涌思索转型升级。

中山市红木家具行业协会会长萧照兴认为,大涌家具产业模式老旧,技术和管理缺乏创新,地均产出效益不高。再加上浙江、福建等地“后起之秀”追赶,作为红木家具“前辈”的大涌镇感到了压力。

“中山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而是就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萧照兴说,大涌红木家具需要更多的优质品牌,像伍凤山这样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可以赋予家具更多的人文附加值。

2009年初,伍凤山刚去东成红木家具时,东成的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大象宝座”沙发,复杂的工艺吓退了多位木工好手,连伍凤山也觉得“太麻烦”。在张锡复的多次邀请下,伍凤山决定尝试。经过反复打磨,“大象宝座”顺利成型。

2014年10月24日,“大象宝座”沙发的图片作为“中国红”系列中当代红木家具的代表作品,搭载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太空之旅。这也是国内的红木企业首次参与“飞天”,以宣传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萧照兴看来,虽然现在数控机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件家具,但对于红木这种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家具,流水线出品的家具在工艺上无法与手工相比拟。

不久前,在中山举办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暨中式家居生活文化节中,伍凤山的作品获得众多游客称赞。“伍凤山这样的木工师傅就是一个行业标杆,我们也希望在打造中山红木旅游镇的同时,培养更多这样的木工大师。”萧照兴告诉记者。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王垂林 胡 键

总指挥:姚燕永 郎国华 邓红辉

统 筹:孙国英 严 亮 练学华 胡智勇 刘江涛 王长庚 张蜀梅

执 行:谢苗枫 曾强 郁石 李书龙 汤凯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