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两又同齐

两又同齐之佳不断分享,不断交流,不断进步,这里有英语/外贸/亲子教育/生活感悟以及一地鸡毛的琐碎自留地35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两又同齐之佳

亲戚来相聚(亲戚聚会你干啥)(1)

最近赶脚去走亲戚过庙会,以前以为走亲戚过会就是买些需要的生活用品以及吃喝玩乐。后来觉得去亲戚过会就是去看看这家亲戚现在过得怎么样,家境怎么样,更确切的就是看看今年和去年家里有什么变化。

再后来觉得这亲戚聚会就是一件繁琐的事,彼此都麻烦,吃喝拉撒睡,还得没事找事的寻找一些话题,免得大家都干坐着“尬聊”,这简直就是一种相爱相杀的折磨,如果不去,对方见面了会说“都想你了,过会也不来看看。再不走走就陌生了,家门都不知道在哪开了?”你要是去了,发现其实也只是相对无言的在角落坐等吃一碗大锅菜。

而今觉得这亲戚会就是一个信息大集合的地方,如果你不善言辞,可以保持沉默地听着别人的高谈论阔也是一种顶级的享受,感觉跟自己想法一致了就含蓄的点点头,感觉跟自己想法不一致了就呵呵一笑(从大姨夫那学来的真传)。而且永远都不会引起争议的话题:“你家都谁来了?”“这个小孩是老几啊?”“家里都种了点啥呀?”“你今年看着比去年还要好” 哇咔咔咔,这些问题可以问很多人而且还可以问很多遍。

对于上一代(七十岁左右的人)的人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别人家的事,比如谁谁还活着么?他们说的都是彼此很知道的某一家或者某一个人,然后另一方开始绘声绘色的开始描述这第三个不在现场的人的各种他们认为不合理或者不正常的“事迹”最后再加一句经典的台词“不知道这人都咋想的,办的啥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英明。至于是否属实,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的是我想听的,然后大家彼此唏嘘一下剩下的这为数不多的岁月。

老人们除了谈论谁活得更久更差,还有一个喜好就是对比婆媳关系。比如某某邻居家的儿媳怎么怎么样,比起他们这一代的婆婆,下一代的婆婆(自己儿媳当婆婆)更难,难在下下代的孙媳妇是一群什么什么样的特征的一代人。然后接着夸赞自家的孙女如何会办事(难道你家的孙女不是别人家的孙媳)好像这个并不影响两个概念的单独存在。可以说别人家的孙媳怎么难伺候,同时也可以夸自己家孙女在婆婆家怎么被“器重”。

瞬间发现这些上一代的人还真的很可爱,斑白的头发并不影响他们对任何事物的“正常”解读。夸赞着重孙们的各种聪明,好奇着孙媳妇的各种不可思议的花销,挑剔以及恭维着儿媳妇的各种行为。然后又谨小慎微地慢慢熬着自己的年龄。

亲戚来相聚(亲戚聚会你干啥)(2)

说完上一代,看看我们这八零的一代人,有的已经充当了奶奶有的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宝妈,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对教育的关注。比如为了上学在某个城市买了几套房,为了孩子们的学习自己下的血本报的各种课程。孩子们的考试成绩的排名,即使现在学校不公布排名以及成绩,家长们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小孩的成绩,然后跟自己的亲戚对比一下。

如果说只是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关注,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对比,“你家娃上中班回家写几张卷子?”(什么?那么小的孩子还要写卷子,我是不是太落伍了)“我家上幼儿小班每天回家都得写好几个作业然后还得写一张卷子,才五六岁就要写到十来点。。。”(我发现自己是不是有点太不称职了。)

突然想起某天去一家绘本馆看书,然后听到两个家长在谈论“你家小孩报了多少课外课?”另一个说“我们家上小班,问了好几个,只有口才课能报,其他的因为年龄太小怕伤身体,人家培训班都不让报。”“孩子愿意上吗?”“愿不愿意都得哄着去。总比在家里玩,要好吧!”

(真的太卷了吧!也太有钱了吧!孩子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有用。)赶紧撤离现场,不然我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不称职。

为人父母后,我们的关注重点已经从自己可以赚多少变成了给孩子教培上花了多少。浇灌的资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以及自己能力的多少。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还是小孩子们的世界好,他们关注的是今天去买个什么好玩的玩具,跟同龄人打两局手机同台游戏。彼此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着手机哈哈大笑。嗯?好像他们即使坐在对面也是用手打字聊天而不是嘴巴交流。

亲戚来相聚(亲戚聚会你干啥)(3)

所以,没事多参加些亲戚聚会还是挺好的,见一见故人,聊一聊过往,看一看未来的希望。然后再内卷一下,鼓足劲头往前赶路。有差距,才有动力么!

两又同齐之佳不断分享,不断交流,不断进步,这里有英语/外贸/亲子教育/生活感悟以及一地鸡毛的琐碎自留地35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两又同齐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