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如何看待命运对人生的影响?是倾向于“命中注定”的观点,还是倾向于“我命由己不由天”的观点?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中国历史上两种“天命观”的内涵,并在商灭周兴时发生了更替。

商代的天命观:绝对神权论,认为上天和商王有血缘关系,会无条件地庇佑商王

新版《封神演义》电视剧以一次巫术活动开场,在杀死大量奴隶祭祀了上天后,巫师把龟甲放在火里,靠上面出现的裂纹来占卜了国运。

周敦颐传中的王奎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我命由己不由天)(1)

甲骨文很多都是当时的卜辞

这种巫术活动,基本反应了商朝“尊天重鬼”的“天命观”。从考古发掘的几十万片的殷墟甲骨的卜辞来看,“问卜于天”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大事小事,上至祭祀、征伐、婚丧,下至生育、疾病、出行,不管进行什么行动,都要占卜询问一下上天的意见,然后再决定何去何从。

那商人眼中,上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首先,商代的神灵崇拜和原始人对自然神的本能敬畏不同,崇拜对象已经具体到“天”、“帝”和祖先的亡灵。

在商代的观念中,“天”、“帝”(称呼如此,具体所指比较模糊,大概类似于上帝的概念)是主宰,但祖先的亡灵们也是神。已经逝去的祖先和“天”、“帝”一起成为主宰世间祸福的超自然力量,掌控着时间的一切,包括刮不刮风,下不下雨,人事吉凶,战争胜败,等等。而占卜就是联系“天”、“帝”和祖先亡灵的媒介。

其次,商代的宗教观念是一元的。

虽然崇拜对象看似很多,包括“天”、“ 帝”和祖先的亡灵,但对“天”、“ 帝”的神权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是同质化的,也就是说,“天”、“ 帝”和祖先的亡灵,在神格上是合而为一的(所以下文统称为“上天”)。这种神格合并,看起来是一个很经济的选择,毕竟祭祀一次就能讨好所有崇拜对象,占卜一次就能获得“专家组”的意见。

周敦颐传中的王奎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我命由己不由天)(2)

司母戊鼎,就是当时祭祀上天的用具

最后,商代的人们认为,上天和商王有血缘关系,会庇佑商王。

这也是一个合理的推测,既然祖先神已经和“天”、“ 帝”在神格上合而为一,地上的人和天上的神,自然就有血缘联系了。所以,上天把统治大地的权力归于商王,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不可更改的,难道老祖宗不庇佑自己的后人,反而去庇佑别人么?

所以,当时就有一种观念,认为商王是上帝的“元子”。而商王对于自己的统治,也有这绝对的自信,他们认为,上天不会剥夺去后代子孙统治天下的权力。据 《尚书·西伯戡黎》所载,当时西周灭掉了商的附属国黎,纣王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时,纣王仍坚信天命:“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 是何能为!”可见他对上天的尊崇,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能正是因为一味地迷信天命,纣王才能有恃无恐地荒淫无道(如果他的荒淫无道确是历史事实),这种心态就像一个富二代,毕竟财产都是老爸的,不管我怎么作,老爸也不能把财产给了别人吧?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商代的人们信奉绝对的神权论,认为上天主宰一起,人不管在治理国家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上,都缺乏主观能动性。

周敦颐传中的王奎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我命由己不由天)(3)

武王伐纣

周代的天命观:以德配天,谁有“德”上天就支持谁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合诸侯,渡过孟津,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军队倒戈,大败。纣王退回都城,在鹿台放火烧死了自己,商这个雄踞东亚大陆五六百的王朝就此结束。此后,殷商成了历史名词,“殷鉴不远”也就成了后世一个警惕世人的著名成语,意思是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是指怎样的教训呢?

周人做了一个有趣但又目标明确的发挥,就是批评纣王的德行。据说纣王有五大罪,淫声罪一 ,烙刑罪二 ,酗酒罪三 ,忽略祭祀罪四,自信天命罪五(顾颉刚认为纣王有六大罪,后面三、四、五三项再加“不用贵戚旧臣,听信妇言,登用小人”这三项)。以此,周人的结论就是,商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纣王没有德行。

周敦颐传中的王奎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我命由己不由天)(4)

周人把商朝灭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纣王无德上

我们都知道,王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周人把商朝灭亡的原因都推到纣王的德行上,肯定是狭隘的,偏颇的。那为什么周人要对商朝的灭亡做出一个道德判断呢?

其实这是一个政治选择,具体来说,周人要重造一个天命观,来稳定统治秩序。因为按照原来的天命观,上天是商人的祖先,与纣王有血缘关系,纣王君权神授,周人凭什么要推翻纣王呢?没有合法性啊!

所以,周人以德为核心,重造了一个天命观。周人说,上天不偏爱任何一人,选择谁来统治大地,是看“德”而定,简单说,谁有德行,上天就支持谁,这叫“以德配天”。正是因为纣王无德,上天才放弃了长期代理人殷商天子,而命周天子取而代之(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大诰》)。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非常合乎逻辑地在神权体系下解释了政权更迭。

但“以德配天”成为西周天命思想的核心后,马上就衍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天命有德”的说法。啥叫“天命有德”呢?就是上天不眷顾任何一人,谁有德谁就有统治大地的权力,那任何人——只要德行最高——都有当“天子”的资格。上天不戴有色眼镜,继承天命者没有种族之分。所以后来孟子才说:“舜东夷人 也,文王西夷人也。”只要有德,皆可有天下。孟子这段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常引用的话,比如雍正写《大义觉迷录 》,为满族入主中原辩护时 ,即曾引此语以为证 。

周敦颐传中的王奎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我命由己不由天)(5)

《大义觉迷录 》中,雍正用孟子的话来证明清朝政权的合法性

这个新问题,很厉害,很可怕,而且正解还是唯一的:周朝想万世永固,那么天子必须在世上所有人中,德行最高,至少表面上看应该是这样。

所以,周人还得继续努力,让自己的德行配得上天命。具体来说,这种努力分为两种,第一,要提高统治者的私人修养;第二,要在社会治理上施行德政。

比如,西周统治者颁布的《召诰》,上面都是劝诫之词,什么“唯王受命,无疆惟休, 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勿敬!”意思是说, 周王承受了天命,无限美好,但也无限忧患,一定要谨慎啊!

还有颁布的《酒诰》(其实就是戒酒词),以纣王酗酒亡国为戒说明戒酒的重要性,文中涉及到治理国家的道德观念。周公在《酒诰》中强调反省的重要性,提醒各级官员,唯有长久地反省自己,才能使行为合乎道德。

包括后来,周公制礼乐,其实都是朝“以德配天”这个方面的努力。

周人天命观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周人天命观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还 对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 的影响。

第一,周人的天命观不再像商代那样,认为老天最大凡人无法作为,是发展出了“以德配天”的核心思想,认为人的主观努力可以影响天命,这种思想对后世历朝历代的执政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在“德”基础上产生的“保民”、“ 慎罚”等观 念,为儒家吸收并发扬光大,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精髓。

第二,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神本位”渐渐变成了“人本位”。上面我们提过,商代时,人们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占卜,先看神的旨意,然后再去行动,神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位于“神本位”时代。而周朝以后,神和人的关系中,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渐渐变成了“人本位”。

这个很容易理解,“天命有德”,上天不再是位神威难测的暴君, 而是有道德法则可循,只要我们依据道德的法则行事,那上天也没什么可怕的,就像《刑法》就摆在那里,只要你不犯罪,警察就不会来抓你。

而且,如果你德行够高,上天还会帮你,这就渐渐衍生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内圣外王”,到了社会底层,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

周敦颐传中的王奎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我命由己不由天)(6)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遇到了子路提出的尖锐问题’

那善恶之报不对等怎么办?这个尖锐的问题孔子就遇到过。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时,断粮了好多顿。直性子子路就问:“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师您这样的人,落到这般田地,该作何解释呢?”孔子差不多哑口无言,后来还是颜回聪明,帮忙圆了一下。颜回说:“老师推行的是至大之道,大到全天下都容纳不下。他们容纳不下老师,正说明老师是真正的君子。”

颜回的解释对不对,不在本文讨论之内,但大家都知道,“善恶之报不对等”确实是存在的。

第三,对个人而言,“以德配天”的概念,让个人对于天命的敬畏与追寻中激发出来了又换意识和责任意识。

“忧患意识”是新儒家学派的大家徐复观提出来的,他认为,与殷商相比,周人的精神发生了重要转变。

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责任交给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认命,那人们不会发生忧患意识;只有认为自己也可以通过行动影响上天时,人们才会产生忧患意识,并且积极行动,主动承担责任。

徐复观认为,在忧患意识跃动下,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渐渐由“依赖神”而转向自己本身行为的精神与努力,这是一种人文自觉。

所以,王国维才在 《殷周制度论》 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 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