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时间或事件,脑袋常有卡壳,左转右转来来回回,怎么都找不到突围的路怎么办?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冒出个“缺口”,该有多妙。包sir来拯救你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猿进化到人过程中头部的变化

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

具有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可以解放双手用于其他创造性活动;使用工具可以极大增加获取食物的便利

因为坚硬和易于找到,

人类最开始制造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考古学上把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

又因为制造石器使用的不同技术,

将石器时代分为:

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下面我们分别去了解一下这两个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

种类各异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

1.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

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广泛,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集中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区域

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

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

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

元谋人此前被认为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此后在重庆发现距今约200万年的巫山人,但考古学界对巫山人遗址的年代和属性看法不一,难以定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6)

北京人与此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山顶洞人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7)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山顶洞人生活场景塑像图

这一时期的原始社会从事:

渔猎 采集

过着 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学会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8)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9)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现在很多姓氏,如姬、姜等带有“女”的偏旁,即为母系氏族社会存在的证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0)

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就是每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母,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划重点

中国原始人群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都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人们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还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2. 新石器时代

2-1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

生产力继续发展,人类历史演进到距今约1万年

我国进入

这一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陶器。

开始从事 原始农业 、饲养 家畜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1)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中华文明被称为大江大河类型的文明,

即是我们的早期文明多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

人类早期文明诞生在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

名词解释

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

◎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发明了陶器;

◎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拥有稳定的居住场所,社会阶级的发展,新的科技产生。

◎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了食物的生产者。

◎采集、狩猎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种植、畜牧则是一种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诞生。

◎人们也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这个阶段称之为“农业革命”。

2-2 新时期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

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3)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最有代表性陶器,反映了鱼崇拜文化,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典型器物是彩陶陶器,主要栽培作物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4)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5)

青海大通孙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6)

仰韶文化代表器船型彩陶壶

大约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水稻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7)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8)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9)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2)

划重点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共同的特征

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都从事原始的农业、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手工业,过着定居生活。

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2-3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3)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代替;

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4)

同一时期,北方辽河流域有红山文;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它们出土的都有玉器、出现祭坛神庙。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5)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6)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7)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8)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之后)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氏族间联系紧密,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

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划重点

此时的阶级分化与私有制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进步性的。

划重点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展

①精美玉器——表明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技术人才得以成长;

②出现较大规模祭坛和神庙——表明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陪葬品丰富——表明社会分工扩大,权贵阶层出现。

2

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中的华夏先祖

三皇的时代神话色彩浓重,没有信史佐以证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9)

五帝历史事迹已有《史记》这样信史的记载,虽有争议,但这段历史时期应是真实存在过的;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1)

五帝世系

后世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这里的“炎黄”就是华夏文明的两大始祖;

黄帝的部落大约活动在黄河中上游一带;

炎帝部落则在关中平原一带;

炎帝与黄帝部落也是在不断的战争与融合中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后活动在中原地区,与更东方的东夷部落发生了战争,

这就是后世“炎黄大战蚩尤”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2)

部落时代示意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3)

炎黄部落初始聚落区示意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4)

炎黄部落对东夷文明的蚩尤部落作战,这就是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另一说在河北张家口),战后两大部落开始融合

2. 尧、舜、禹的传说

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采取的是各部落首领推选联盟首领的方式,

称为“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舜年老时,也是如此,由治水有功的禹继承其位。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5)

后世的儒家,每每称述这一上古时代政治的清明,

孟子更是言必称尧舜。

考古学证明,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林立。

名词解释

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较常见的说法)

五帝:有五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3. 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上文已言:夏部落的禹因,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舜年老后接受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6)

大禹像拓印

大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上图为禹庙内的壁画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7)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具体传位过程不详,但最后儿子继承王位,

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此为王位世袭制开端。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8)

史料佐史

启武力诛杀伯益夺得王位

益干启位,启杀之。

——《古本竹书记年》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解读: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伯益而称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启的继位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世袭制。从当时的制度看,启取代伯益继位是客观存在的,王位世袭制也将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从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天下成为帝王一姓之私产。

夏朝社会仍是聚族而居,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除对夏部落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

夏朝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对其他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玉龙,是权力的象征

二里头遗址夏王宫复原图

划重点

王位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

王位世袭制下,王位的继承既有父子相传,也有兄终弟及,但均注重父系血缘关系。“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示范例题

例题1.(单选题)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分布于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带,所以B项正确。

3

商和西周

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商朝前期由于水患屡次迁都,直到商中期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

所以此后商朝又称殷朝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9)

商朝政治势力及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代都城经常变迁,直到迁到殷才稳定下来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0)

近代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中商朝的记载,

商朝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与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1)

刻有文字的甲骨和商代著名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

国宝:后母戊大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2)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

最后一个王——,生活奢靡腐朽,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

名词解释

方国

商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这种臣服关系的维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商朝时,商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商代的国王与后世的君主有着较大的差别,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2.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商朝附属的西方部落周族在周武王率领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3)

夏、商、周三族开始相对位置示意,其中商后来核心区在夏东方一点,周则向东方迁移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有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以维系统治,下面分述之:

2-1 分封制

为加强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4)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对象多样性,王族是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分布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分封制: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分封制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的整合与交流,分封制下形成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后世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地方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此后周王室衰落和诸侯坐大埋下隐患。

史料佐史

《史记》是如何记载分封制的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解读:根据文献记载和上面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西周进行了多次分封,分封对象多元化,分封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诸侯多分布在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

但分封制解决不了权力的继承问题,这要留待宗法制来解决:

2-2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5)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是“家国同构”,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层层相宗,即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但周天子是天下绝对的大宗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6)

宗法制的实行明确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统治集团内部传承稳定。

形成宗法观念,凝聚宗族,进而利于社会安定。

但也要认识到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对此后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宗族祠堂与寻根祭祖

划重点

宗法制下不同继承者的地位关系

大小宗体系: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部又是大宗;大宗可以约束小宗,小宗要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嫡长子和余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既是亲缘上的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史料佐史

西周毛公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7)

解读:上图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毛公鼎,是目前已知出土的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铭文追述了周宣王叔父毛公的功德,铭文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等文字。“子子孙孙永宝用”体现了西周时期宗法观念的影响。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强调尊宗敬祖的观念,这有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尤其是家族历史传承的风尚。

划重点

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宗法制也逐步瓦解,但宗法观念却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之一,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积极弘扬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重修家谱、祠堂有利于维护和延续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2-3 礼乐制度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8)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发生,

故而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史料佐史

礼乐制的方方面面规定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9)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不配簋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

天子八佾(yì,行列的意思)、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礼记·王制》

解读:《礼记》对不同等级贵族可以拥有的田亩数量、都城大小、国家重器“鼎”的数量及乐舞行列都有明确规定,这也反映出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走,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王室内乱和犬戎入侵下被杀,西周灭亡

划重点

商周统治的不同

商人尊神,事事占卜,“率民以事神”;

周人崇礼,“敬鬼神而远之”。周人的尊礼是对人的重视,提高的是人的地位,因为礼是为人而设,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周人注重礼仪形式,是以仪式感的存在规范社会的行为规范,达到统治的目的。

3.商周社会经济

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以 木、石、骨、蚌 等材质为主,

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

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主要生产部门,青铜铸造

工艺高超,种类繁多,

因此称这一时代为“青铜时代”。

名词解释

夏商时期的历法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到商朝改进为殷历,最大成就是干支纪日法,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示范例题

例题1.(单选题)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

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嫡长子继承制完全确立

D.世袭制度比较严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代王位继承制度。史载“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商代有严密的王位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说明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C项错误,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

K重难

1

如何准确认识早期文明?

1.文明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蒙昧”“野蛮”相对而言;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之后,剩余产品的积累提供了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

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分化、劳动分工,开始出现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于是,人类迈入文明的门槛。

3.追溯文明的方法

(1)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2)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 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局面走向“中原核心”格局;

“满天星斗”意指新石器时代中期全国多处文化中心并行发展;

“中原核心”意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只有中原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发展。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从商周到战国,华夷杂处,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格局被大一统政治取代。

2. 源远流长

(1)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距今已有超百万年时间;

(2)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存至今也有万年历史;

(3)中华文明形成也在五千年左右;

(4)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构成的中华统一实体也有两千年历史。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评价、特点与趋势

1. 评价

以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还保留着原始部落社会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的痕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松弛,井田制和宗法制遭到了破坏,分封制也很难继续存在下去,奠定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基础的郡县制随之开始出现。

2. 特点

①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②神权、王权(政权)、族权的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家国同构”)。

④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秦朝统一后才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3. 趋势

①政治体制由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演进;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行政区域区划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

4

分封制与宗法制比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0)

本文转载自包学习网站。

关于知识点总结,大家认为还有哪个科目需要了解呢~欢迎留言分享!包sir 为大家准备呀,哈哈哈哈哈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树状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