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清泓
秋分时节,当看到熙熙攘攘的本土快餐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时,心中难免慨叹。当初,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店“人满为患”,而今却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中式传统快餐小吃“复兴”
在中国烹饪文化中,最家常、最美味、最适口、最贴近大众的本土快餐多种多样。
往常,它们只是作为传统风味小吃,一直活跃在从古至今的中国餐饮市场中。
实际上,“快餐”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
在维基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指“可迅速准备和供应的食物的总称,通常是可以徒手拿取的食物,无需使用餐具进食”。
严格说起来,更贴近“快餐”这一概念的,应该是小时街边的各式烧饼、锅盔、煎饼、驴肉火烧等。
中式本土快餐主要有包子、水饺、混沌、面条等面点类,或烧卖、米粉类小吃等等。
由于这些食品大都是制作方便快捷,或事先成批制作好,顾客一到即刻上桌。
可使上班族迅速就餐,而不致于等太久。
既满足了节奏较快的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又提高了快餐店的“上座率”。
事实上,本土快餐的“中国味道”、丰富的口味、多样的品类,以及区域性分布的特征。
吸引着大部分的普通消费者,以及喜欢“洋快餐”的年轻族群,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使得各地大小品牌均能获得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成就了行业欣欣向荣的“复兴局面”。
洋快餐“遇冷”成“垃圾”
自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店算起,洋快餐在中国征战已有30多年了。
至今的“中国快餐70强榜单”中,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等洋快餐,依旧位列前三。
其实,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品牌,快速打开中国市场,是占了改革开放的便宜。
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当时没有见过这样的洋快餐、洋餐厅和洋吃法。
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拖家带口地都去尝鲜。
特别是孩子们,个个欢天喜地,像过节似的。
在当时,每块2.5元的原味炸鸡并不实惠。
相对普通家庭来说,而且显得十分昂贵,但门口仍然排起长队。
多年来,由于洋快餐具有高热、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的特点。
极易促使少年儿童性早熟,而饱受诟病,被人们称之为“垃圾食品”。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倡导与流行,人们开始热衷于低糖、低盐、低脂、少油的健康食品。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21中国餐饮行业数字化调研报告》显示:
在受访者中,有82%的人表示自己更愿意选择健康的食品,有85%的95后表示会更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有65%的人愿意为有益健康的高质量产品增加支出。
如今,洋快餐给人依旧是“垃圾食品”的不良印象。
洋快餐开始“遇冷”,除了年轻上班族和大中学生外,人们不再带孩子去光顾了。
洋快餐“本土化”改造
面对人们的“冷遇”,以及本土快餐的有力挑战,洋快餐们开始寻求“本土化”。
近年来,肯德基等洋快餐都在探寻中式口味新品,适应中国市场,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例如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纷纷盯上了各地的美味“传统小吃”。
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地域特色等,将产品不断进行“本土化”改造。
有的甚至成了当地的“爆款”美食,例如老北京鸡肉卷、日照烧鸡肉饭等。
近几年,肯德基相继推出了北京炸酱面、河南胡辣汤、武汉热干面、江浙小笼包、湖南牛肉米粉、十城冷锅串串等极具地方特色、符合国人口味的本土快餐。
至于油条、豆浆、粥、茶叶蛋等,早已是肯德基菜单上的“常客”。
洋快餐们立足“本土化”口味,迎合消费者需求,早已成为了不可扭转的趋势。
此外,洋快餐还寻求流量与人气的加持,通过明星、活动、联名、潮玩等营销手段。
持续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保持年轻消费群体对洋快餐的消费黏性。
这些花哨的营销方式表明,西式快餐品牌都是以年轻人为中心,紧盯青少年的喜好。
本土快餐“品牌连锁化”
有人说,洋快餐没有“口味”,中式快餐没有“品牌”。
其实,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式快餐大都是本土传统小吃,其口味天生就能就适合中国人的胃口。
而洋快餐是舶来品,却在品牌连锁化、标准化上下足了功夫,知名度、好感度胜出一筹。
中式快餐长期处于散乱多杂的状态,连锁率低、规模小,更谈不上标准化。
正如面条、饺子、馄饨、米粉,做好吃容易,要做标准化,却实在不易。
如何把传统的煎、炒、炸、蒸等制作程序,改造成适应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流程。
以适应各地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这是本土快餐大规模扩张的“瓶颈”。
实际上,上海“荣华鸡”在1989年的诞生,就标志着本土快餐企业的“闪亮登场”。
当本土快餐还在“懵懂时期”,洋快餐早有了成熟的安全、品控、宣传等操作模式。
这是一场“龟兔赛跑”,可惜洋快餐一刻也没有休息,一直在领先和奔跑。
好在经历了30多年追赶,中式快餐也不再是“望尘莫及”。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餐饮品牌的连锁化率已经提升到接近20%。
本土快餐连锁品牌,如老乡鸡、乡村基、真功夫、老娘舅等。
业已成为洋快餐的强劲对手,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