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 当个体缺乏控制感时, 会表现出需求秩序的倾向, 即对于客观世界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 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控制理论可控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控制理论可控性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 当个体缺乏控制感时, 会表现出需求秩序的倾向, 即对于客观世界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 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
补偿性控制理论认为, 控制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但当控制感缺失时, 个体会因为秩序感的丧失、确定性的缺位、 以及前景不可预测而产生焦虑。此时,人们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往往是无意识的), 而这种补偿的核心在于秩序需求,对“秩序”的界定是“清晰、有序、可预测、不模糊、不随机” (“By structured, we mean clear, orderly, and predictable and not ambiguous or random”, Friesen et al., 2014, p. 591)。
补偿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1阴谋论思维:因果秩序的寻求。即给我一个解释。但阴谋论的思维不能仅仅归结为个体认知能力的不足, 近年来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从动机和需求的角度来对阴谋论的信念做出解释。相信这种阴谋论的说法, 来补偿他们所需要获取的因果秩序——这要好于他们继续忍受世界的不确定、控制感的缺失带给他们的焦虑。同时阴谋论具有不可证伪的特征。
2谣言采信:信息秩序的寻求。人们之所以在公共危机情境中产生信谣传谣的倾向, 其关键原因是希望有足够的信息来帮助自己抵御突发事件给自身带来的不确定的影响。如果权威渠道所能提供的信息秩序暂时缺位, 那么谣言就会随之产生和大量传播。有人会更相信科学,有人会更相信迷信——这本身就是现代性和封建性的对抗。
3道德争论:价值秩序的寻求。例如今天胡鑫宇事件微博评论区有大量的价值评判。从道德和价值判断中可以获得对于秩序的补偿。
4非理性囤积:内在秩序的寻求和生活安全的保障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安全受到威胁,而物品囤积可以在生活常态化和心理层面上保证安全感。
面对突发事件时候个体的行为,还有恐惧管理理论、不确定感管理模型 、意义维持模型等做出解释。
自我存在感和秩序(结构)是紧密相关的,一体两面。当人的控制感下降时,实则是当前秩序(即社会生活结构)和基于当前秩序形成的自我感同时出现不确定性,自我感是需要自我和当前秩序互动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此外,主观社会阶层越低的个体的控制感越低,进而导致较高的秩序需求。主观社会阶层-控制感-秩序需求这一中介模型同时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在低社会支持条件下,该模型成立,而在高社会支持条件下,模型不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