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梁祝》是由徐克执导,吴奇隆、杨采妮等诸多明显出演的一部爱情悲剧,上映于1994年。该影片因年轻化和趣味化的风格深受观影者喜爱,在获得2000万美元票房后,还获得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以及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票房与口碑一一大卖。

电影《梁祝》取材于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本片主要以祝英台的角度展开剧情。讲述了东晋时期,当时的门第风气极盛,官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贫苦儿梁山伯为同学,二人情义相投,相交甚笃,后祝被梁认出女儿身,两人遂私定终生,但这一愿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对,并为祝英台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誓死不从,最后两人唯有以死相殉,化蝶双双飞去,以此悲剧展开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原著情节设立很简单,但是电影中梁祝的故事却被导演徐克大大地发挥了一把,梁山伯、祝英台在书院里的生活被拍得妙趣横生,俨然一部爱情喜剧。这部剧先扬后抑,有笑有泪,虽然故事有些俗套,但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

最吸引观影者的,可以说是徐克导演的另类解读与个人才华发挥,比如祝英台在徐克导演的巧妙设计下变成一个阳光少女;学梁山伯敲钟时的顽皮、补考时的狼狈、双手被烫时捏着耳朵倒吸冷气的娇俏,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多人分析这部电影会从原著故事的角度去分析,我却更想从导演翻拍的角度去看这部影片。所以本文我将从导演的角度,以“创作翻拍的改编模式、门第的现实冲突、人物情感的表达”三个部分分析这部电影导演改编下电影《梁祝》故事的魅力之处。


徐克版梁祝在哪里看(徐克翻拍经典的背后)(1)

01、翻拍的改编模式:以忠于原著为基准,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发挥导演个人才华

电影的翻拍程度恰到好处,不像传统翻拍那样改得面目全非,而是处处体现导演的“小用心”。这种忠于原著故事的创作模式,更容易深入人心,感动人心。

导演翻拍如此优秀的爱情悲剧,却能尽显原著与电影的魅力各有不同,青出于蓝。接下来我就说一说导演是如何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①祝英台:祝英台塑造成阳光少女,成为与原著版本的最大不同

流传至今,梁祝的版本已有很多,甚至历史上有些版本梁祝故事中,祝英台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电影中导演不同以往,将阳光少女这一标签加在祝英台身上,呈现她性格的多样化与去脸谱化,从而塑造出与原著的不同性格魅力。

祝英台是千金小姐从小锦衣玉食,即使梁山伯是落魄寒门,但最后她还是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梁山伯因为是寒门子弟,家里穷,经常被老师轻视重罚。最后是祝英台变成阳光少女周旋于老师之间,并且成功让梁山伯完成学业,考取功名。

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感动。甚至于,祝英台还帮了不少忙。梁山伯被老师惩罚举着琴罚站却摔坏了琴,祝英台说她赔得起,抢去了梁山伯手里的坏琴,最后连累自己被老师严惩。可见,祝英台始终将梁山伯当成与自己喜欢的人,牺牲自己保护他。

在我眼中,这也许是导演徐克想要通过塑造祝英台的人物性格,传递给观众们更深一层的含义:希望爱情中的每一个人都真心善待潜在的另一半,给他一次机会,他会回馈你无法忘记的温柔与感动。

②梁山伯:梁山伯为了爱情委屈求全,成为少女值得托付终身的英雄

面对祝英台的阳光与活泼,梁山伯对她又期待又抗拒,这也是电影塑造人物的高明之处,相信不少有过相同经历过来人看完会感慨万千。

导演在故事里早已埋下导火索,对祝英台的好感,梁山伯一度以为自己变得“虚”了,认为自己和亭望春一样有点同性恋倾向。到影片后面转变为祝英台恢复女儿身,梁山伯为了祝英台上门提亲,受尽祝夫人冷嘲热讽。如此大的戏剧冲突,为人物性格提供依据,显得丰满,在情理之中。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留侯论》

梁山伯不仅成为祝英台的英雄,更是成为过来人钦佩的对象。电影中梁山伯被祝英台的父母先派家丁用乱棍打到奄奄一息;甚至后来祝夫人为了让他断绝与祝英台的往来,亲自上门逼迫他写绝交书;梁山伯回忆与英台同窗时的点点滴滴,提笔难书,这让他肝肠寸断,最终吐血。几天后死在自己家里,让人感到悲愤。

这就是导演徐克的典型翻拍模式,利用原著故事的框架,塑造新的人物性格,一如他之前翻拍的《青蛇》、《新龙门客栈》,是他个人才华的一种发挥,也是他对经典原著的一种另类解读与超越。

在我看来,徐克版《梁祝》还原原著爱情悲剧之余,更多的是丰满传神的人物。他通过对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性格塑造,渲染强化了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

徐克版梁祝在哪里看(徐克翻拍经典的背后)(2)

02、门第的阶级冲突:运用现实的阶级门第冲突,引领观影者以不同的视角解读《梁祝》

徐克导演的《梁祝》作为一部原著翻拍片,豆瓣能获得8.0的高分,我觉得现实的阶级冲突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它与人物出身的高度吻合,才能将评分拉倒如此之高。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人物独到的性格塑造,更重要的是导演凸出了两种带有时代背景的社会阶级。反差强烈的高低人生,向观众们展现了当时不同的社会阶级。

让我们看导演是如何划分:

士族阶级:导演以祝英台的社会阶级为故事背景,还原《梁祝》故事

《梁祝》这一经典IP,不同观众眼中,不同时期的戏剧、电视剧、与其它版本的电影各有经典,然而只有徐克导演翻拍的这部《梁祝》着重强调了“士族与寒族,朱门与竹门”的社会阶级。因此,导演在再现祝英台的家庭背景时,强调的是士族所应有的社会阶级。

比如在电影出现的祝英台与祝英台父母,关于他们故事情节都是以他们的社会身份为主,或者以为阶级出身主。祝老爷家里有很多佣人,一回家府里忙成一片;祝英台在学校被老师安排在前排特别优待;甚至祝英台与马文才的婚姻,都是以士族阶级为背景利益互换的政治联姻。

导演如此有目的的强调,其实是为了推动剧情的主线发展,以原著推进,以改编穿插。全剧由导演个人发挥的改编拍摄可能性不大,因此忠于原著,忠于时代背景的社会阶级才是这部电影的关键点。而且没如果有寒门子弟梁山伯的衬托,许多观众可能就察觉不到士祝英台出身与高贵了。

比如,没有祝英台与梁山伯阶级的反差,我们又怎么能看出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真情;没有祝英台父母的事迹,如何看出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悲剧与传奇?

因此、在我看来,影片既不能缺少士族也不能缺少寒族,像这类翻拍的经典IP则更需要导演的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把故事悲剧色彩渲染起来。借此导演也在借机表达,改编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忠于原著本身的设定,也是超越经典的方式之一。

②寒门阶级:以梁山伯的社会阶级推动剧情发展,是电影的一大新意

另一阶级为梁山伯的寒门阶级,在电影中均有着笔之处,无论是梁山伯求学的时候,还是提亲的时候,导演都在向观众们展现不同的社会阶级。

从社会阶级上看,梁山伯不能和祝英台在一起也是必然的结果,而且通过现实的阶级反差,能让人们深入到梁祝故事的悲剧内核。这也是梁祝故事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祝英台刚进入崇绮学院时,老师对她过去一切还很陌生。所以,老师才在那边问来问去:坐什么车来的?行李多少?书童多少?什么伙食、住哪里...在得到越来越好的回答,老师能确定祝英台是士族不一般后,安排祝英台的座位也越来越靠前,甚至还把别的学生挤到了后面;那时祝英台回头看了一眼,她的梁山伯坐在了最后一排。

这种空间上的距离的不可能,也为未来他们的不幸埋下了伏笔,从而导致了将来的悲剧。到了电影后半部分,寒门子弟的梁山伯上门提亲,通过一场疾风吹起礼盒,导演有意告诉我们他带的聘礼只是一盒糖饼;甚至导演还安排梁山伯遇上马文才的迎亲队伍,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一眼望不到头,也展现了士族阶级的富有,尤其是梁山伯与祝夫人见面时;马文才送聘礼的队伍来来往往,人声鼎沸,言语中搬了三天都没有搬完。于是一穷一富,一个士族一个寒族,两种身份不断的对比强调,社会阶级差异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很多电影都采用过这种方法,但在我看来,徐克版《梁祝》能成为翻拍经典的爱情悲剧不单是因它独到的人物塑造,它在时代背景和社会阶级的着墨也很重要。作为观众之一,我很愿意与把这部电影分享给我的朋友与家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徐克版梁祝在哪里看(徐克翻拍经典的背后)(3)

03、人物的情感表达:基于梁祝的电影内容,我将结合现实中的爱情,谈谈爱情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整部电影除了原著的悲剧结尾,更多的是导演徐克演绎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主。祝英台与梁山伯由相逢相识,到相知相爱、最后到祝英台与梁山伯殉情后的化蝶翩翩飞去。这种死生契阔的爱情,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印象。

接下来,我将基于徐克版《梁祝》的故事情节,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爱情,谈谈爱情对我们的现实所在:

①爱情帮助个体远离孤独,获得圆满

在徐克版《梁祝》中,祝英台始终未能得到亲情的温暖,因为爸爸一直把她当成政治联营的筹码,母亲也一直想要用“绳子”控制她。但经过与梁山伯一系列的共同经历后,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同喜同悲,愿意倾听她、理解她的另一半。梁山伯也愿意为了祝英台代替老师的惩罚,尤其是祝英台替梁山伯摔琴背锅罚站后,梁山伯为她弹了那首梁祝。因此,他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变得更加远离孤独,获得圆满。

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爱情就像是成功的润滑剂,能驱散生活中、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从工作与家庭上成就彼此。比如,在你失败后心灰意冷时为爱人你打气;在你人生的阶段中,爱人会与你一起养育孩子,教育孩子。

爱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找另一种自己,伴侣可能和我们一样,也会有小脾气,小毛病。但我们不只是看到对方的不完美之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寻找到了对方,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们依偎着互相取暖。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伴侣,何乐而不为?

徐克版梁祝在哪里看(徐克翻拍经典的背后)(4)

②爱情除了简单的占有外,更多的是付出。

相爱的人都会为彼此付出,并不需要多少回报,你的每一个不开心,每一个小困难伴侣都会想办法为你分担,为你付出,比如电影里的这些情节:

  • 梁山伯是贫困生,祝英台把自己碗里的好吃的都夹给了梁山伯
  • 梁山伯把琴摔坏后,祝英台主动替他背锅举着琴罚站,梁山伯也很关心她给她弹琴分忧
  • 梁山伯为了给祝英台送东西,冒雨生病感冒了,祝英台熬药照顾他的梁兄。点点滴滴他们终于感动了彼此

有很多情节都有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彼此付出有关,大多数的爱情中,他们认定了对方,便会付出所有,矢志不渝。现实生活也是如此,相爱的两个人,他们看彼此的眼神永远是那么默默温情,充满爱意。在他们眼中,你就是全世界。

爱人不仅是生活中的好帮手,在情感心理上也是。请在往后余生好好善待对方,不要等到失去了对方,才发现自己原来做错了很多。

③在某种程度上,爱情可以让情侣成为彼此的保护伞

电影中,有两点让我影响深刻,第一点是,梁山伯看见父母强迫祝英台嫁给从未见过面的马文才时,祝英台请求他一定要来上门提亲;梁山伯哪怕官小如豆只是县令,身份卑微,马文才是郡守他的上司,梁山伯不顾个人安危与功名,上门提亲保护祝英台。第二点是梁山伯被一群家丁用乱棍殴打,祝英台一个弱女子疯了似的阻拦家丁,尽管她失败了。

导演设置这两段情节,不仅仅是忠于原著,也取材于生活。爱情作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它也会让情侣成为彼此的保护伞。付出一切,只为你安好。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很多相爱的人保护对方,尤其是男性,更是对另一半的安危有种无法言说的使命感。可以见得,爱情能让情侣成为彼此的保护伞是名至实归。

在我看来,爱情不仅能让伴侣成为身体上的保护伞,更是心灵的保护伞。它们在背后默默守护者你的一切,不管你是得意还是失意,全部收入怀中。而我作为观众,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总结一下:

徐克版《梁祝》总体来说是一部忠于原著,但改编手法高超,以人物性格为亮点,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感人电影。因此,今天我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这部电影,像读者们呈现翻拍与改变的不同的作品魅力。

在我看来,在影片悲剧结尾前,与梁山伯一样,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看完该片会感慨万千,内心充满温暖。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祝英台这样的爱人很不容易,我相信这部电影传达的内核不如原著那样浅薄:相爱的人只有用真心对方,才能得到他们终生的爱。

我是青木山,谢谢关注@青木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