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出现“痘痘”,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痤疮。但除了痤疮,还有细菌性毛囊炎、马拉色菌毛囊炎以及脂溢性皮炎,这三种也是常见的浅表性皮肤病,也好发于面部、背部、胸部、肩颈等处。

这四种皮肤病临床病状极为相似,所以其他三种常常会误诊为痤疮。但它们引起的病因各不相同,在用药上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简单来区分一下。

过敏性的痘痘与正常痘痘的区别(痘痘可能不只是痘痘)(1)

一、痤疮

主要是由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主要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特征:皮疹形态主要为粉刺、丘疹、 斑丘疹、脓疱、结节甚至囊肿、瘢痕,可以同时存在或其中1、2种皮疹存在,反复发作。

临床上根据严重程度为3度、4级:

轻度(I级):仅有粉刺(黑头);

中度(II级):有炎性丘疹;

中度(III级):出现脓包;

重度(IV级):有结节、囊肿。

药物治疗:

其中,I级、II级(炎性不严重时)可只使用外用涂抹药膏,如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过氧化苯甲酰、红霉素、夫西地酸等。

而中度(II级时炎性严重,丘疹较多)以上,一般可选择外用 口服联合,如:维A酸类乳膏 口服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过敏性的痘痘与正常痘痘的区别(痘痘可能不只是痘痘)(2)

二、细菌性毛囊炎

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临床特征:多为发生在毛囊口的斑丘疹、表浅脓疱,绿豆到黄豆大小,圆顶,黄白色,疱壁较薄,中央有一根毛发穿过,疱周围绕以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

药物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早期或症状较轻时可使用局部抗生素,如夫西地酸、莫匹罗星等;多发或皮损严重者则可口服抗生素,如米诺环素等。

过敏性的痘痘与正常痘痘的区别(痘痘可能不只是痘痘)(3)

三、马拉色菌毛囊炎

主要是由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特征:典型皮损为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斑丘疹或小脓疱,直径约2-4毫米,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散在或密集分布,疹间有正常皮肤,丘疹中央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多发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多汗者、免疫力低下者、及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滥用者。

药物治疗:常规使用抗真菌口服药物,如伊曲康唑;外用药膏,如曲安奈德益康唑。

过敏性的痘痘与正常痘痘的区别(痘痘可能不只是痘痘)(4)

四、脂溢性皮炎

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可能与糠秕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皮脂水平及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

临床特征: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 屑或痂,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

即:皮损地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出现鳞屑,可伴有瘙痒。

药物治疗:轻中度一般选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舍他康唑,其他外用药物,如透明质酸钠、烟酰胺;重度脂溢性皮炎则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应用需慎重),如伊曲康唑。

过敏性的痘痘与正常痘痘的区别(痘痘可能不只是痘痘)(5)

在这四种常见皮肤病中,前两者主要为细菌感染,后两者则与真菌马拉色菌相关。由于病症极为相似,常常被误诊。

因此,如果在治疗痤疮过程中,效果不佳或是药物无效,可考虑其他感染性皮肤病。


参考资料:

[1]梁妮,黎炜,杨艳平,黎世杰,李文,王洁娣,樊翌明. 马拉色菌毛囊炎154例临床特点与病理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05):534-537.

[2]鞠强.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9):583-588.

[3]韦无边,卢柳伊,莫小春,肖扬. 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误治63例临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16,29(05):48-50.

[4]蔡宛灵,闫小宁,杨雪圆. 脂溢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9):3297-3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