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图为什么老是给袁绍出馊主意(袁绍麾下的有毒小人郭图)(1)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小人物志0013:野心勃勃的有才小人——郭图

熟悉《三国演义》情节的读者,都知道袁绍麾下有一个叫郭图的谋士,这号人物虽名气不算很大,名声却差到了极点。按照演义上的说法,郭图几乎从头到尾都在给他的主子袁绍出馊主意。

他真是这样一个专害主子的毒人?

袁绍也真的有这么蠢,被郭图从头害到了尾都没有发觉过?当然,演义不能当历史看,我们还是从真实的史料记载出发,试着去还原一下郭图这个人物的真实脸谱。

郭图祖籍颍川,早期为郡中小吏,从事些簿籍上计之类的文职工作,后来逐渐升迁,成为颍川所属冀州州府的高级官员。

董卓乱京过后,袁绍来到了冀州,软弱无能的冀州牧韩馥逐渐被其喧宾夺主,大权旁落,郭图与辛评、荀谌、高干等人联名上书韩馥,将冀州地盘让给了袁绍。

从此郭图也受邀进入袁绍集团工作,成为其帐下谋土,地位与沮授,淳于琼二人齐平。据《三国志》记载,在“迎驾天子”一事上,郭图非但没有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强烈反对,而是和沮授等人一样赞成迎驾天子,只是袁绍没有答应(《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看得出,郭图这个人确实很有能力。他能从一文不名的小吏爬升到州府高官的位置,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

郭图为什么老是给袁绍出馊主意(袁绍麾下的有毒小人郭图)(2)

而且,能够在袁绍集团中受到器重,还能让其成为其集团高管,并参与最高机密事务,没点能耐也是办不到的。此外,郭图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前瞻性也不差,对袁绍集团的一切内外事务都了然于胸,对天下大局的走势有着准确的判断。

不过,郭图的最牛逼之处还不在此,而是在于他具备极为强的圆滑处世能力,十分善于揣摩老板心思,故而能深得袁绍的信任,其受宠程度不在沮授田丰两位“大贤”之下。

应该说,在袁绍的“创业阶段”中,郭图还是出了不小的力,他和沮授、田丰、逄纪、许攸四人一起,组成了袁绍麾下的智囊团。这个人员配置可谓豪华,不输于曹操麾下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一套班子。

袁绍集团在这帮子人的竭尽努力下发展顺畅,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为了中原大陆上首屈一指的诸侯。不过,随着事业巅峰期的到来,袁绍的心态开始在变化,袁氏集团的一些内部问题也开始慢慢显现了出来。尤其是在打败公孙瓒,尽收北方四州之地过后,关于集团的下一步战略走向,两拨谋士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提议。

郭图为什么老是给袁绍出馊主意(袁绍麾下的有毒小人郭图)(3)

以沮授田丰为代表的“保守派”,提出了“持久战”的方略,建议袁绍先安顿北方,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战后生产力。同时,对于曹操采取“疲劳骚扰”战术,具体来说就是不断派出小股精锐骑兵袭击其后方,将其拖疲拖垮;不过,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建议。

他们认为最好的策略就是大军南下,借大胜之余威与曹操正面决战,短时间内将其打垮,这样不仅中原可定,天下大势也一锤定音……正是因为这个提议,导致了袁绍集团毁灭性的后果,也使得郭图背上了“欺主误国”的罪名,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从后来的结果看,沮授和田丰的提议才是对的,他们的战略方针可谓是最好地发挥了袁绍的长处——粮草充足,后勤无忧;也最大程度上避开了曹操的优势——军队精锐,战力强大。然而袁绍却采纳了与之相悖的战略,去和曹操的长处硬碰硬,结果将自己送上了惨败而归的绝路。

郭图为什么老是给袁绍出馊主意(袁绍麾下的有毒小人郭图)(4)

不过话又说回来,郭图作为帐下谋士,自然是有义务在战略会议上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这就是他的职务和工作。至于采纳谁的建议,那是决策者的事,也就是作为袁绍自己所应该去考虑的事。

所以说,把战略失误的黑锅全让郭图一人来背是不合理的,郭图只是尽了他作为谋士的义务,做了他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情。真正导致最终惨败的是袁绍急功近利的骄傲心态。换句话说,郭图等人只是在“迎合”袁绍这种心态,或者说难听一点,是“利用”了这种心态。

由此看来,郭图这个人也许才能不如沮授和田丰,但在揣摩主子心思这一点上,他绝对要胜出一筹。同样作为帐下谋士,郭图更了解袁绍的内心,更了解袁绍的“外宽内忌”特点,也更敏锐地察觉出了袁绍在之前连续大胜的威猛形势下,内心滋生出来的好大喜功和刚愎自用。与其像沮授田丰二人一样,傻乎乎地坚持己见,和老板唱反调,还不如顺水推舟借坡下驴,和老板站在统一思想阵线。

郭图为什么老是给袁绍出馊主意(袁绍麾下的有毒小人郭图)(5)

后来的事实证明,沮授田丰一人被冷落削减兵权,一人被下狱等待发落,试想郭图要是站在他俩一边,下场又能好到哪里去。不仅如此,郭图还要继续落井下石,他利用袁绍对自己的信任和对沮授等人“功高震主”的担忧,一方面恶言陷害同僚,一方面又为自己揽兵权……

此时的郭图,已经完全暴露出了他的野心,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他就是袁绍帐下最得信任的人。只要下一步打败曹操,那么就属他立下的功劳最大,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唾手可得!

此后发生的事情,和《三国演义》上所描写的也相差不大了。乌巢被袭时郭图建议重兵攻打曹操大营,仅派轻骑去救粮草,结果就是粮草没救到,反而损折了更多的士兵。张郃高览二人久攻曹操大营而不下,已经证明了郭图所献计策有误,结果他又倒打一耙,将所有责任推卸到张郃等人身上,结果导致原本就心有不满的张高二人率部投降曹操,搞得袁绍军中的形势更加不可收拾,最后惨败退走,精锐尽损。

退败河北过后,袁绍未来得及定下正式的继承人便忧愤病死,不过三个儿子还算不孬,团结起来利用主场之利,也能与曹操大军相持而不吃亏。但时郭图又在这个时候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他怂恿袁谭在曹操退兵以后去攻打袁尚,直接拉开了袁家兄弟之间的惨烈内斗……

结果,自然是被老谋深算的曹操各个击破,袁家的河北之地终归其所有,袁氏一族也从此消亡于世……

郭图为什么老是给袁绍出馊主意(袁绍麾下的有毒小人郭图)(6)

就此,我们终于可以对郭图这个人物得出定论:他确实有才,但并非大才;他是个能人,但并非贤人。他野心不小,而且不惜以陷害同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他醉心于政治斗争,善于揣摩主子心思,却从不将这些才能用在正道上……

也许,将袁绍集团覆没的责任全让郭图来承担有点太过,但不可否认的是,郭图确实在一些最关键的节点上,对袁绍集团起到过非常坏的影响,至少是推波助澜的作用。看看曹操后来对待郭图的态度,在攻破南皮城的时候,连招降都懒得招降就将郭图处死,还杀了其族人。

这说明,曹操早就认清了郭图有毒小人的本质,也知道留这样一个人在帐下,带来的破坏性远大于其建设性。说不定什么时候,郭图就会延续以往坑袁绍的模式,来继续坑害他,这样的人还不如趁此机会先除之为妙。

其实,像郭图这种野心勃勃的小人,才能越大其破坏性越大,因为他们的才能很少用在正道上,而是用在达到自身目的上。虽有这类人往往也能显赫一时,得到短暂的风光,但最终逃不出身首异处的下场,这也许是必然的结局……

PS:其实像郭图这种人,古今中外都有,至于是哪些人,大家就自己去比对吧,切记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