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近期连续写了两篇桐乡的稀姓,朋友们读了,或留言补充,或微信告知,才知道桐乡境内还有很多稀姓,涨姿势,非常感谢,这里再作介绍,期待读者朋友继续补充。

福建蔡姓有多少人口(桐乡的稀姓桐乡丰姓不多)(1)

丰,桐乡丰姓不多,但因为出了丰子恺,知名度很大。

丰,是古老的姓氏,《左传》里有丰卷、丰愆。宋朝时,宁波丰姓出了不少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是丰稷(1033—1107),官至御史中丞、礼部尚书,是章惇、曾布、蔡京的死敌,铁骨铮铮,朱子极为推崇他。

封,非常古老的姓氏,

《汉书-古今人表》中,就有一个封巨,他是黄帝的老师,可信与否,姑妄听之,但可以反映这个姓氏的古老。

封姓最有名的,当属唐朝初年的封德彝,他出身贵族,舅舅卢思道,隋朝初年的文联主席,封德彝从小聪明,卢思道说:是儿识略过人,当自致卿相。意思是说,外甥像娘舅,我这个外甥将来是做宰相的料。后来确实被他说中了。

申屠,是老底子乌镇的望族,出过不少进士、举人。

申屠,古代的书里也写作“申徒”,汉朝时,申屠出了两位特别著名的人物,一个是西汉的申屠嘉,汉文帝时候的丞相,为人刚直,连汉文帝的宠臣邓通,也差一点被他斩头;汉景帝时候,申屠嘉被晁错“恶人先告状”,活活气死。

一个是东汉的申屠蟠,隐士,他住在树上,“因树为屋”这个成语,就是因他而来。

康,是一个外国姓氏。

上市(今崇福镇)有康姓,明清两代为地方望族,做官人家,据说与临平康氏同出一祖,俞曲园《九九销夏录》卷六《一镇有志》说,小时候在临平,看到过康莲伯、康子兰兄弟写的《临平镇志》,可惜后来没有传下来。

康姓,一般而言,出自康居国,不是汉姓,《史记》记载:康居在大宛西北二千里。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国。汉朝时期,康居国人有的进入印度,有的迁居中国,或者由印度到中国,都以康为姓。

比如《高僧传》记载,南朝初年的昙谛和尚,俗姓康,祖上为康居人,东汉末年来到中国,定居在吴兴(湖州),逐渐成为湖州一带的官宦世家。又有南齐的惠明和尚,祖上亦为康居人,东汉时迁居中国东吴(东南沿海),《高僧传》有载。

我估计,昙谛、惠明两位法师可能同出一祖,即吴兴康氏。吴兴康氏后来分布苏南浙北一带,唐朝高僧法藏和尚(贤首),苏州吴县人,俗姓康,他的祖上就是康居人。

桐乡、临平一代的康姓,也许就出自吴兴康氏,历史比较悠久了。

又,三国时吴国第一高僧康僧会,他祖上也是康居国人,世居印度,他父亲因为做生意,带了家族定居在广东广西一带,这也许是康有为的祖上。

又,高丽国也有康姓,北宋时有康戬,高丽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官至广东转运使。

寇,上文说到康戬,他曾经弹劾过寇准,这里顺便说说寇姓。

寇姓,我特别喜欢两个人,一个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寇恂,一个是北宋的寇准。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我曾经在昌平山里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读顾炎武的《昌平山水》,也时常想起寇恂。

寇恂之于光武帝,就像萧何之于汉高祖,他做河内太守的时候,光武帝部队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全靠了他。寇恂是东汉功臣,但是他的曾孙寇荣后来被汉桓帝杀了,著名的冤假错案。寇荣有一句名言:悲夫,久生亦复何聊。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人,十九岁就考中进士,可见智商超群,宋太宗特别喜欢他,《宋史》记载,寇准到青州做官,宋太宗每天想念,茶饭不思,就像恋爱的人一样。

后来宋真宗也如此,寇准被陷害,贬官到了道州,宋真宗并不知情,他问身边的人:“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两代皇帝,跟寇准都曾发生过恋爱模式。

寇准在民间的知名度很大,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吕蒙正风雪破窑记》,都有他,过去的老百姓看了戏文,都知道寇姓。

燕,古代濮院,燕为望族,明代时有燕弼,贡生。

燕,稀姓,但知名度大,因为梁山好汉有“浪子燕青”,但需注意,燕,作为姓氏,要读“烟”,不读“厌”。

燕姓名人,以宋代燕肃(961—1040)为代表,他字穆之,青州人,官至礼部侍郎,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创造了指南车、记里鼓(测量工具)、莲花漏,还写有《海潮论》。王安石称燕家为“仁人义士之家”。

楼,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姓氏,

战国时期,赵国有楼缓,赵武灵王想与先进文化接轨,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阻力很大,楼缓第一个赞成,最终使赵国成为强国,后来他又到秦国做丞相,可见才能出众。

说到赵国,不得不提楼烦。楼烦,是赵国西北面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多擅长骑马射箭,所以秦汉时期,善于骑射的人被称为“楼烦”,还专门设有楼烦将。后来楼烦被灭了,汉朝时设立楼烦县,这个国家的后裔很多姓了“楼”。

西汉时期,楼姓最著名的是楼护。楼护弃医从仕,出入五侯之家,跟所有的高官都谈得来,情商特别高,当时称为“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翻译出来,就是凡事只要谷永一个短信、楼护闲话一句,都能搞定。楼护很重朋友感情,他的朋友吕公,没有孩子,楼护便把他接到家里,养他一辈子。

宁波、金华是楼氏聚居区,这两地的楼氏,宋代时特别出名。宁波楼氏的代表人物是楼钥(1134—1213),金华楼氏的代表人物是楼炤(1073—1145),这两位都官至副宰相。其中,楼炤的曾孙做过崇德县的知县。

娄,西汉初年有娄敬,汉朝建都长安,就是娄敬提出来的。

唐朝时有娄师德,官至宰相,“唾面自干”这句话,出自娄师德。狄仁杰做宰相,也是娄师德推荐的。

嘉兴娄氏,很出名,宋朝时有娄机,字彦发,官至资政殿学士,写有《班马字类》,是文字学的大师。

斯,是上八府的大族,定居历史悠久,

《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贺齐做剡县(今绍兴)的代理县长,当地有个局长叫斯从,很强势,贺齐打算惩处他,副县长便劝谏说: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三国志》还写到东阳人斯敦,著名孝子,这说明斯氏家族在浙东地区的定居历史,是非常早的,而且家族势力很强,深得当地民心。

文,斯文,都是姓。

文,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左传》就有文之无畏、文之锴。文之无畏,《吕氏春秋》引作“文无畏”,可见“之”是一个助词,跟《孟子》里的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一样。

文姓,名人很多,浙江人熟知的,越王勾践手下有一个文种,他本是楚国人。吴国有文之仪,是吴王阖庐的老师,见《吕氏春秋》。按照先秦文献的记载,文姓的分布区域大致在中国南方。

汉朝时,文翁化蜀,为读书人常用典故,非常出名。宋代则有一代名臣文彦博、书画家文同。我在北京时,有一个朋友,姓文,四川阆中人,四川是文姓聚居区,古书记载很多。

史,人口不少,名人也多,

西汉后期位列金张许史四大家族,南宋的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代宰相,都是特别著名的人物,但在桐乡却是稀姓。

桐乡史氏,其实也是地方书香门第,老底子出过不少有功名的人,吕留良家族被抄家后,房子就是史家买下的。

邬,古老的姓氏,

《左传》有邬臧,唐朝有书法家邬彤,他与狂草之王怀素是表兄弟。

桐乡什么时候有邬姓,很难考证,但隔壁的海宁,唐朝就有邬元昌、邬元崇兄弟,都是当时的名人,现在海宁许村仍有邬姓村落。我估计,桐乡邬姓,有可能是唐朝邬氏兄弟的后裔。

都,都、郁字形相近,很容易弄混

宋代笑话,说《论语》里的“郁郁乎文哉”,白字先生读成“都都平丈我”。无独有偶,传说苏州有一个都泰玄墓,都泰玄,是南朝的青州刺史,但有的书上也写成“郁泰玄”,作为一个姓郁的人,我对都姓印象深刻。

桐乡县城有都姓,是清代望族,出过举人老爷。我曾听朋友说,桐乡县城西面乡下,有都姓村落。都姓,海宁比较多见,也许同出一系。

都氏,汉武帝时有都稽,因捉了南越国相吕嘉,被封为临蔡侯。都姓最有名的古代人物,大概要数明朝苏州人都穆(1458—1525),他是沈周的学生,唐伯虎的朋友,精诗书画,曾有一首《寡妇》:白发真心在,青春泪眼枯。意在言外,感人至深。

鲍,桐乡鲍姓,名人不少,

最有代表性的,是元末明初的鲍恂,家在崇德县城的北面,地方志上说他家在屠甸的鲍泾,是不对的。

计,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叫计然,是范蠡的老师。

姓氏书上,一般都把计然作为计姓的始祖,说明上八府一带有计姓的历史很早,离桐乡最近的,是吴江,吴江计姓是地方望族,清初有计东,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个极有风骨的人。

支,嘉兴各地多有分布,

明朝时有支立、支大纶,都是嘉兴人。

昆山支姓,也是地方望族,明朝时有支可大,万历进士,官至湖南巡抚,是平定播州治乱的大功臣。

奚,我曾经开电瓶车浪游,在大麻北面的一个小庙的墙上,看到几个奚姓人,乃知大麻也有此姓

读过《诗经》人,都知道奚姓,《诗经》里最长的一首诗《閟宫》,就是奚斯写的,所谓“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是也,可见奚斯是中国最早的作家之一。

巧的是,春秋时期,吴国也有一个叫“奚斯”的人,这说明,奚姓在江浙一带定居的历史之早了。

奚姓名人,南唐时有奚超、奚廷珪父子,都是制墨高手,属全球驰名品牌。那时候写字都用毛笔,所以他们的名气特别特别大。

嵇,出自奚姓,

据虞预《晋书》记载,嵇康家本姓奚,会稽人,祖上迁到谯郡,改姓“嵇”,取“会稽山”之意,表示不忘本。

还有一种说法,说谯郡有一座嵇山,嵇康的祖上搬到那里定居,所以改姓了嵇。总之,嵇姓出自奚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嵇姓,湖州比较多见,比如练市镇,旧时以嵇为地方第一望族,传说出自北宋名臣嵇颖。练市与桐乡交界,桐乡嵇姓,也许与此有关。

远一点,如无锡,清代出过嵇曾筠、嵇璜父子阁老。当然,嵇康的名气最大,后世粉丝无数,比如北宋的张叔夜,字嵇仲,就是从“嵇康,字叔夜”而来的。

郎,我去年和朋友去凤鸣街道,访蔡家桥,李永华兄说,西北角的那个村坊,叫郎家埭(印象如此)。

郎姓,我知道得很早,初中在余杭县的亭趾镇读书,就有一位郎姓同学。

郎,本是地名,在今山东省鱼台县,鲁懿公的孙子被封在郎,后世子孙便以郎为姓。

郎、郁都是耳朵旁,但郎姓名人比郁姓多得多,汉朝时有郎宗、郎顗。唐朝有诗人郎士元,与钱起齐名,被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当时的公务员凡是出差、工作调动,以能得到郎士元、钱起的赠诗为荣,否则就很没面子。

所以《全唐诗》有郎士元诗歌一卷,大部分都是赠行之作。郎士元是北方人,但他大概来过江南,所以他有一首《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说“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可见他对江南的熟悉。他还有两首《闻吹杨叶者》,折了杨柳叶,当乐器吹奏,让人想起小时候。

北宋时,有一代名臣郎简(968—1056),临安人,官至刑部侍郎,王安石受过他的抚养教诲之恩,终生感念。郎简在滕州做长官的时候,兴学养士,滕州开始有读书中进士的人。巧的是,北宋高僧契嵩就是滕州人,他后来主持灵隐寺,跟郎简特别要好。郎简晚年住在杭州城北,跟桐乡很近。

离桐乡最近的,是临平,明末临平有郎驹,字季千,沈谦的《临平记》里收有他的诗。以临平为中心,十里范围,南北都有郎姓,可惜不知道郎驹具体是哪里人?

万,万不算稀姓,

但在桐乡,人口不多。《孟子》七篇,其中有一篇《万章》,万章是孟子的学生,过去读书人读《四书》,没有人不晓得万章的。

东汉的开国功臣,有“云台二十八将”,其中就有一个万修,《后汉书》里有传,但他的事迹很少,为什么会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一个谜。

万姓在中国东南定居,大概很早,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个万震,官至丹阳太守,写了一本《南州异物志》。吴国还有丞相万彧,孙皓做吴国的皇帝,就是他在做乌程县令的时候,向大臣濮阳兴、张布极力推荐的。

干,非常古老,夏朝的时候,有干辛。

《左传》有干征师,汉朝有干长,写了《天下忠臣》九篇。我们最熟悉的,是晋朝的干宝,《搜神记》的作者,他虽籍贯新蔡,但早已定居在嘉兴境内,大概在海盐、海宁一带。

干宝的祖父干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军,可见这个家族早已是吴国的贵族了。干是稀姓,但在嘉兴各地都有分布,大概与干宝是有渊源的。

成,我有成姓的同学,所以很早知道。

成姓名人众多,子路的学生里,有一位成回。春秋时期,楚国有成得臣、成大心、成熊,可见中国南方是成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成姓名人,我最熟悉的,一个是唐朝的成玄英,他注解《庄子》,我们现在研究《庄子》,还绕不开他。一个是明朝的成基命,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崇祯时期官至阁老,是一代名臣。

杭,海宁长安、许巷比较多见,

民国时著名《周易》大师杭辛斋,就是长安人。东汉时,有一位杭徐,官至长沙太守,也写作“抗徐”,大概杭、抗是同一个姓。

《百家姓》有一句“郁单杭洪”,所以我对杭姓很熟悉。记得我们年轻时候有一个歌星,姓杭,可惜记不起来了。我有一个老师,姓杭,很多年未见了。

毕,我有一位叔祖母,姓毕,所以很早晓得有此姓。

毕姓,人口不算多,但出的名人却特别特别多,晋朝时有一位毕卓,字茂世,是风流名士,他说过一句名言: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两手都要硬,拍浮酒池中,便足称名士。见《世说新语》。

宋朝时,毕姓出了一文一武,即宰相毕士安、名将毕再遇。清朝有大学者毕沅。

桐乡屠甸的毕家,是地方望族,清朝时毕槐考中举人,是屠甸历史上第一个举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