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所有元素,以铁为分界线,划分为两大阵营,即轻元素和重元素。铁元素及原子序数在铁以下的元素,基本上都可以在恒星的演化进程中“锻造”出来。在恒星内核高温高压以及量子隧穿效应的作用下,较轻的元素原子之间发生核聚变反应,也就是通过“质子融合”形成原子序数更大的元素。
恒星造就的元素
恒星的质量越大,内核发生核聚变反应的强度就越大,最终推动核聚变反应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因此反应的产物原子量也就越大,一直到铁为止。由于铁原子的比结合能最高,如果让它继续发生核聚变反应,那么所注入的能量将要比释放的能量高,所以仅靠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不足以推动铁继续发生核聚变反应,巨大恒星的内核往往到产生铁的时候,也意味着恒星生命周期已经进入尾声。
然而,宇宙包括地球的地层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金、铂以及其他重金属元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这些重金属的来源感到迷惑,因为这些重元素的形成过程,必须要具备比恒星更多能量的反应环境。
超新星爆发造就的元素于是,科学家们目标瞄向了超新星爆发,这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由于内部核聚变停止后,外部物质向内核急剧坍缩所引发的强烈“爆炸”,在巨大能量的加持下,某些区域重启了更为强烈的核聚变,从而形成不可控的聚变反应,将恒星外层物质从“母体”中剥离以粒子的形式抛洒出去,甚至将整个恒星都“炸为乌有”。
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巨大的能量输入,为那些原来恒星聚变的产物提供了继续“合并”的条件,其中以“快中子捕获”最为突出。以铁原子为基底,在巨大能量加持下,外界的自由质子被压进铁原子核中,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快中子捕获”聚合形成很多比铁元素原子序数还要高的重元素。
不过,因为超新星爆发的时间很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足以形成足够多的重元素,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新生成还是通过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生稳定重元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越重的元素所需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对于目前宇宙中存在的诸多重元素,超新星爆发的条件显然还不够。
中子星合并造就的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们又将寻找宇宙“金矿”的目标瞄向了中子星。在理论上,当中子星合并或者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时,仍然会发生较为强烈的快中子捕获,而且持续时间更长。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子星上会形成巨大的潮汐力,两颗中子星就像拖着长长的尾巴一样,并且向空间中抛洒大量中子星物质。
被抛洒出去的中子星组成物质,由于极其不稳定,特别是其中的重核会快速发生衰变,在衰变的过程中,像金、铂等大量的稳定态重金属元素相继形成。通过这种方法,理论上产生的稳定重元素比例,要比超新星爆发高出许多数量级。
这种推测,科学家也通过天文观测的方法得到了证实。在 2017 年,美国和意大利的引力波天文台 LIGO 和 Virgo ,首次发现在双中子星合并的过程中形成大量重元素的现象。两个引力波探测器接收到的“时空涟漪”,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而造成“涟漪”的来源就是两颗中子星的合并。
在这两颗中子星合并时,发出了耀眼的闪光,通过光谱仪器测量发现,其中包含着明显的重金属元素的特征,特别是展现出“合成”的金元素数量,甚至比地球的重量还要大上好多倍。通过数学模型测算,科学家们发现,与超新星爆发相比,双中子星合并事件,是产生宇宙中重元素最有效的方式,没有其一,就连中子星与黑洞合并都赶不上这种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子星的合并,造就了宇宙中最重要的“金矿”。
“终极天体合并”事件的竞争
在宇宙的“终极天体”合并事件中,黑洞与黑洞、黑洞与中子星以及中子星之间的碰撞合并,这3者肯定会排在前三位。不过,由于对单一黑洞监测的难度极大,黑洞与黑洞合并相较于其它两种合并事件来说,被发现的几率就更低了,况且黑洞与黑洞合并,都会组合成更恐怖的“引力陷阱”,除了伽马射线、引力波等外,其它物质是很难逃脱的。
所以,宇宙“金矿”之争,就落在了黑洞与中子星、中子星与中子星这两者之间。与黑洞与黑洞合并不同的是,在某些条件下,黑洞可能会破坏中子星,使其在黑洞完全吞噬恒星之前,会产生“火花”并喷出很多重金属物质。
有研究团队利用LIGO 和 Virgo,对两颗中子星合并、中子星与黑洞合并事件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相关监测数据以及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当考虑到物体质量、旋转、破坏程度和发生率的不同组合情况下,平均而言,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重金属量,将是中子星和黑洞合并产生重金属量的 2 到 100 倍。所以,研究团队认为,宇宙“金矿”的桂冠,应该颁发给中子星合并。
随着LIGO 和 Virgo的优化和完善,2022年将进入升级观测阶段。对于重元素观测来说,这两个天文观测台,将为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终极天体”合并产生重元素的速度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同时,根据观测到的各种元素丰度和空间分布,科学家们也可以判断和确定遥远星系的年龄,可谓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