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四篇“ 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对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启示:不患人之不己知(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说君子的日常修养。

孔子说,一个君子会对说得多而做得少的行为感到羞愧。

作为君子,要真诚坦荡,言行一致,把言过其实作为一种耻辱。

喜欢说,但却做不到的都是小人的行为,君子的修养是用心去做,少说大话。

后文提到智、仁、勇三大德。孔子认为,连他自己都还没有做到这三大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心中怀的是天下,就不会成天忧愁。;

智者不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不会被事物所迷惑;

勇者不惧,就算自己没有这种实力,也会勇敢地入险。

继续下章: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译:

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原文解析: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有感解读:

这章讲到孔子骂子贡事情。

在那时候有专门的组织去评论世间的人事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讨论社会上的是是非非。

有一天,子贡在议论和评价别人,谈论别人的长短,刚好这事就传到了孔子那里。

孔子说,“赐呀,你就特别好特别优秀了吗?换做是我的话,我可没这闲工夫。”

赐,就是子贡,子贡名叫端木赐。

孔子说他,你自己就有这么优秀吗,这么有闲工夫评论别人,我可没有这闲工夫。

孔子对子贡的行为很不满意,对他加以批评,并且告诫他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不要对别人吹毛求疵。

所以说“静坐惟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对于自己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关注,远远大于对别人家长里短的兴趣。

继续下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原文解析: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有没有才能。”

有感解读:

孔子这句话,即是自勉,也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去在意别人了不了解自己,而是该担心自己有没有这个才能。

很多人总是担心别人能不能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会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误解。

孔子告诉人们,别在这个心思上想太多,更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且该担心自己是不是真有这种才能。

当你真正站在了一个高度,对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完全有自信了,就不会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

继续下章: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译:

逆:迎。预先猜测。

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说:“不预先揣度别人在欺诈,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有感解读:

这章的意思是说,不去推理别人是否会欺骗,也不去凭空猜测别人是否诚实,但是自己又能及时发现欺诈和不诚实,这样就算是贤人了。

孔子反对预先猜测别人,但他认为能洞察别人的欺诈行为的人,是贤人。

过度地怀疑别人,有时候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会影响到自己对别人的正确判断。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察觉”的心态,但也要心存仁厚,尽量不要误会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