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曾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明确地指出了书法创作中用笔与结字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用笔在书法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赵孟頫是四大楷书名家之一,但是其行书也颇有风味,此文欲简单赏析赵孟頫的行书作品。

赵孟頫行书240字左右(赵孟頫行书赏析)(1)

赵书《归去来辞》,被后人称为“仪凤冲霄,云生眼底”。《归去来辞》横139.4厘米,纵25.9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赵孟频中年时在吴兴故里所书。末端署款:大德元年十二月五日受益检校过仆松雪斋。天大寒,以火炙研,为写此文。孟俯。此卷布局整齐,法度森严,尽显赵书娴熟的用笔,落笔或藏或露,收笔锋钝交错,其中的“所”“之”“会”“为”“何”等字,与《兰亭序》里诸字用笔一致;行书用笔中略含楷意,点画的饱满圆润,字与字之间形成的细微牵丝,无不流露出“二王”用笔的神韵。由此,可以窥探赵孟频习书的心路历程。

赵孟頫行书240字左右(赵孟頫行书赏析)(2)

《秋声赋》哀而不伤,皆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赵孟頫以行书书写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可以感受到的赵孟颊娴熟的笔墨技巧,全篇用笔精妙之至,笔致婉转流畅,点画圆润晶莹、楚楚可爱。其横画轻盈划过,如风行水面,干净利落;以稍露其锋的方折起笔,又以顿挫收锋向下回收,流美而又蕴藉。其竖画的收束部分,或作轻盈悬针状,或作含蓄垂露态。[1]

赵孟頫行书240字左右(赵孟頫行书赏析)(3)

赵孟頫行书代表作《洛神赋》全篇清新自然,流光溢彩,因为作品笔势飘逸,行中兼楷,于法度中不失姿态,洋洋洒脱,元代黄晋云:赵公用意指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为行草,纵横曲折无不妙契古人。《洛神赋》其中可窥见“无”“之”“若”等多字与《兰亭序》的笔意相似。赵孟類对古人笔法精熟于心的同时又加以变化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中的“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桂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句笔势延绵,字与字间舒展自如,“众”“袖”“猗”“伫”“处”用笔丝丝入微,结体或秀丽或丰腴;“杂”“遢”“匏”“翳”笔法精纯,字态灵动,落笔或藏或露,运笔徐急分明,收笔快速利落,显得精美绝伦,神采飞扬。[2]

赵孟頫行书240字左右(赵孟頫行书赏析)(4)

赵孟中晚年有时故意将点画转折的棱角泯灭一些,以追求苍率荒疏的效果。如《闲居赋》《秋声赋》《和盘谷子诗》《送秦少章序》等,一反平常结字的严谨和用笔的精致,把注意力集中在笔势的厚重和笔意的苍劲上,体势也力求雄健纵放。这时,他似乎换了一种审美标准,但毕竟没有走多远。他的审美意识,还是于平正中求精美,往复间见深化。行书《千字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帖初看似平正无奇,细审则精妙入微,沉着稳便。笔的起伏使转变化幅度不甚明显,却极丰富,这样便造成了风骨的内涵。写到后来,渐渐显出了落笔如风雨的矫健气势,其姿致也显现出来了。因为是写在绢上,不甚吃墨,墨色就显得淡,容易使人感到不精神。但正由此,细看才得见其点画、使转、顿挫、提按,甚至行笔的徐疾。从而领略赵孟頫用笔变化的精妙。特别是一些字的长画三条线分明一一字口两线,表明笔画的轻清,画中一线,说明是如锥画沙的中锋用笔。此帖全是子昂的本家面目,毫不作搔首弄姿之态,于平淡中露天真自然之美。[3]

学习和鉴赏赵孟頫书法,应把握以下特点:第一,用笔精纯,笔路清晰。起笔、运笔、收笔不故弄玄虚,笔路交代十分清楚,易懂易循。

第二,结体流美,神采焕然。赵孟频在《兰亭十三跋》里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这确实体现了他的学书理念,并追求一生。综观其书,结体舒展,行笔放松,点画间萦带自如,华滋劲健,字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神采焕然。

第三,章法疏朗,静谧安闲,书卷气息浓郁,字字流美动人。赵孟频在学书历程中力求古韵,将自已平实稳健、温文尔雅、蕴藉自然的书风注入其中,寓妍美流丽及优雅从容于一体,中和温润,风格独特,自成一家。胡汲仲评日:“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赵孟撷在书法史上国正了有宋以来尚意书风的流弊,使晋唐法规重新步人正轨,从而开启一代书风。杨慎称:“至赵子昂出,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右军之后,一人而已。”[4]

赵孟的书法思想与其人生境遇息息相关。赵孟頫幼年丧父,继而宋亡。入仕元朝之后,赵孟頫一方面不受前朝士大夫待见,一方面又被蒙古官员排斥,他虽受宠信,但难以施展经邦济世的抱负,一生都活在煎熬之中。这种煎熬从其晚年《自警》诗中可见一斑:“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馀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其书法思想也是随着际遇逐渐演变。[5]

从以上可以了解到,赵孟頫在高度崇古的理念下,对宋“尚意”书风有着自已的追求和理解。赵孟類作为元代书坛托古改制、借古开今的领袖,其价值和意义赵孟頫的书体彪炳史册,被树为书家楷范,其书法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以及当今书坛。[6]

此外,有很多人说赵体字“俗”、“媚”,其原因是因为行笔中圆笔较多,转折处也多圆润,基本笔法自然不必说。这是区别于其他的,比如赵孟頫推崇备至的二王,都是以硬直为主的。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显然,如果一个人硬瘦,直率,你会说他有风骨,气度并且精神;但是如果一个人较为臃肿,滑腻,那不免要落于油,俗的地步。但赵体真的俗吗?我看未必,赵体笔画精纯,基本没有败笔,同时字字相通,笔笔类似,但也有变化,董其昌就曾称赞过赵孟頫书法的“熟”。在我看来这并无不妥,不过是个人喜好,喜欢体势奇绝、艰涩枯瘦的有,喜欢精熟稳重、工整圆润的亦有。

参考文献:

[1] 梅学味. 美玉坚贞 宝光内蕴——赏赵孟頫行书《欧阳修(秋声赋)》卷[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0(8):2.

[2] 韩彬, 孙锡玮. 赵孟頫行书艺术浅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1):4.

[3] 王连起.赵孟頫及其书法艺术[J].中国美术,2017(05):22-43.

[4] 沈维进. 赵孟頫行书赏析[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3(4):2.

[5] 刘守昌. 赵孟頫行书风格及艺术特点浅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7):3.

[6] 李雯. 赵孟頫楷书行书化的来源[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