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摇篮——三岔河口的成长史。三岔河口今昔共有两地。旧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城东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因南、北运河在此合流注入海河而东流奔海、三水相汇处呈丁字形,故名三岔河口。

据《天津卫志》记载:“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汇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潞河即北运河,卫河又名御河即南运河。说三岔河是天津的摇篮并非夸张,因为在遥远的古代,黄帝一个部落生活在天津,原是渤海的一个民族。不知经过了多少年的演变,北方平原的大小川渠,汇流成为上面所说的潞、卫二河,再合流注入海河,奔腾东去,直泄海门。

早在公元608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永济渠即黄河北连沁、淇、洹诸水,而至天津白河入海,三岔河口既已成为航运要道。唐宋以后逐渐形成码头。金取辽、宋之地后,于1153年迁都中都,中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利用河北平原的河流组织漕运,并于1214年在此戎兵设寨,从而又使这里成为军事要地,时称直沽寨。因其位于海河承留处,所以又称直沽。此后又有大直沽、小直沽和三岔沽等聚落相继出现。元代海运兴起,三岔河口成为转运中心。同时开辟盐场,设灶煮盐,粮仓,盐坨遍布海河两岸,因而聚落迅速扩大。渔夫,船夫,灶户、士兵是当时的主要居民。到1316年,那里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城镇。到了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率马步舟师25万人北伐。徐达沿大运河水路两路北上,到达并攻占元军重镇——三岔河口,时称海津镇,进而占领漕运储粮重镇河西务,攻入大都,终使元朝灭亡。

朱元璋派人疏通大运河后,水路运输更为发达。商业、手工业也随之发展繁荣起来。三岔河口一带诸垆相接、云幡挂日、店铺林立、客商云集,成为天津当时最繁华的地方。所以当时人们称赞说“沽上人间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1398年朱元璋死后,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为夺取皇位,于1400年旧历11月率兵从三岔河口建造的浮桥渡河南下,又从那里派船到沧州,回师后朱棣因由三岔河口渡河而取得胜利,遂将海津镇命名为天津。不久,朱棣打败朱允炆夺得皇位后,因直沽是海运商船往来要冲,便于永乐二年另在三岔河口西岸筑城设卫。明代诗人李东阳有诗云:“二水携同海,孤村合抱城”,区区十个字如实地描绘了当年三岔河口与天津城的地理形势。

后来三岔河口附近古迹庙宇建筑越建越多,风格各异,蔚为奇观。北岸有望海楼、望海寺、重喜观、海潮寺、礼拜寺、玉皇庙、三元庙。东岸有大佛寺、娘娘庙,玄帝庙。西岸有天后宫,玉皇阁。三岔河口还以盛产紫蟹、银鱼闻名遐迩。

到了清代,直沽的漕运达到了古代的鼎盛时期。三岔河口经常出现:“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景象。吴罂就是苏南的陶瓷器,越布就是指浙江的布匹。三岔河口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繁华的贸易地方。随着商业的发展,天津的盐业、工业和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晚清末年,天津城东北三岔河口是天津一个大码头。卫、潞、大清、子牙各河及海运客货船只都集中在这里。河口以西的侯家后便成为当时的繁华中心。

到了20世纪初,三岔河口的位置也有了变化。过去天津海河航道弯曲过甚,支流又多,故有72沽之称。1901年开始进行治理海河航道裁弯取直的工程,到1923年裁弯取直工程结束,共进行六次。其中第三次1918年,“裁弯取直”工程是在天津三岔河口进行的。从此海河顺流而下,却把三水汇合之处向北推移,于是乃有新旧三岔河口之说。旧三岔河口不复旧观,昔日河床早已成为一条宽坦的大道,并连接着雄伟的狮子林大街,如今又是海河带状公园的起点。至于新三岔河口则另是一番景色,在那里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琢的六米高的塑像,一位年轻的母亲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承接甘露,饮水思源,用来纪念“引滦入津”的伟大工程。

天津金汤桥真实历史(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1)

天津金汤桥真实历史(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2)

天津金汤桥真实历史(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3)

天津金汤桥真实历史(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4)

天津金汤桥真实历史(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5)

天津金汤桥真实历史(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