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设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将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配合不断深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师范生的从教热情,进而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引导师范类专业人才在实践训练中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评价研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评价研究
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设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将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配合不断深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师范生的从教热情,进而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引导师范类专业人才在实践训练中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育人导向,设置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学技能实训、教学实验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类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教学能力实训体系,促进教育理念向实践教学能力转化
学校设计与实施师范类专业人才(即师范生)培养方案,使师范生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能力实训体系:
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师范生开展渗透性教学观摩与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包括课堂教学观摩、案例分析讲解、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观摩课程均为由优质中学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获奖课程或参赛课程。课程配有主讲教师课程设计思路介绍,帮助师范生加深对中学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解。
大学三年级师范生系统学习学科教学论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类、心理类课程;各专业结合自身学科教学特点,设置本专业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实训课程,要求师范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课程与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师范生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大学四年级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并修读教师教育提升课程。师范生通过进入中学教育实习,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把握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磨练教学能力。同时,鼓励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资料,开展教育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向高年级师范生开设项目制学习、研究方法、教育前沿、比较教育等高阶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起到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作用。
配合三个层次的课内教学能力实践训练,在课外,组织开展类型丰富、逐级深化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以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演讲比赛等;大学三年级,由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未来教育家·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大学四年级,开展学院、学校两个层面的教育实习成果汇报、优秀课程比赛、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学校通过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竞赛活动,促进师范生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让师范生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课内环节,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1.教学技能训练。学校创建远程观摩、视频观摩与入校见习相结合的教育见习形式。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中学课堂面向在校师范生的“现场直播”。观摩环节结束后,师生就见习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开展研讨。通过研讨,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发现与分析课堂教学不足,加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建立“2+11+3”的教育实习模式,即“2周动员培训+11周入校实习+3周总结反思”。为师范生配备大学和实习学校双导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师范生加以指导。实习过程中,创建“变指导为督导”的实习指导与管理模式,遴选实践基地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对师范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大学教师通过远程的方式对师范生开展指导。学校定期派出督导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进行走访与巡视,了解师范生的实习情况,开展现场指导,并为实践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2.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学校鼓励师范生开展科学研究,为培养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在学校层面,每年组织实施六百余项大学生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比例达40%以上,单独设立师范生科研项目,保证师范生参与科研训练的规模。在学院层面,新生导师组织大一年级师范生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共同交流、研讨,引导师范生进入科研的门槛;大二年级之后,许多师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入导师课题组,或者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正式踏上科研之路。科研训练使师范生了解和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扎实的科研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理科实验技能训练。学校加强对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师范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国家级、北京市级、学校级三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师范生开展实验技能训练提供了条件保障与技术支持。各实验教学中心依据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面向中学物理、中学化学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专项建设工作,并对师范生进行中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开展适应中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验设计竞赛。
开展丰富的教师教育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1.师德养成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养成教育课外活动,有效补充了课内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教学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教育调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营造热爱教育事业、做教师光荣、争做研究型教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2.职业素养提升活动。学校举办“未来教育家·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活动,推动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围绕教育实习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师范生教育实习征文活动、教育实习课例展示大赛和教育实习经验分享会,促进师范生凝练实习成果。学校将教师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管理,进行学分认定,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多元化、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建设,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
学校建设了校外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校内教学技能实训平台、校内综合实践创新平台三大平台,保证师范生开展教师教育实践与创新活动。
1.校外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的重要平台。针对师范生培养特点,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布局。学校在全国近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共一百余所。
2.校内教学技能实训平台。由微格教室、讨论教室、远程视频教室、普通话测试与研究中心等构成的校内教学技能实训平台是师范生在校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条件保障。学校建设数字化的公共微格教室8间,并为师范类专业配备移动微格教学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师范生自主的教学技能训练;建设讨论教室6间,方便师范生开展小组教学研讨;建设远程视频教室6间,并资助北京、西藏、广西等地的实践基地建设具有远程视频会议功能的录播教室,实现了大学与中学的远程连接,使师范生在大学校园实时观摩中学课堂教学;学校面向师范生开放普通话测试与研究中心,提供普通话智能学习条件,促进师范生提高普通话水平。此外,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建成了包括中小学课程、教师职业素养、各学科教学论等内容的数字资源库,供师范生自主学习与研究。
3. 校内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20个,为师范生开展实验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均面向本科生开放,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学时数作为考核实验室的重要指标,引导实验教学中心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鼓励师范生结合中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结合科研训练项目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形成系统合力,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备的保障制度
1.构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学校建立了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多层次协同的工作机制。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院长,统筹全校师范生培养工作,包括相关院系及其下属各学科教育研究所、教务部、学工部、团委。教师教育学院突破本—研培养、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的部门边界,建立顺畅的管理平台,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师教育学院统筹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三个维度课程整体规划、协同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建设,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多元化、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校内人才培养团队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实践基地、校外兼职导师协同建设,秉持“责权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发展。上述三个层面的协同工作,遵循师范生培养的教育规律,实现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与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能力。
2.完善教师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保障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为师范生培养工作系统配套,形成了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制度和系统合力。实施教学督导、校领导巡视听课、学生评教和教学评估等举措,保障稳定的教学质量;建立培养机制,实行新教师培训、在岗培训、助教制度、本科导师制、讲座教授制度、教学团队建设、观摩教学和教学研讨等,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建立激励机制,从教学改革支持、教学奖励、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激励教师教学科研相长,积极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内容更新、方法革新;设置实践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管理,制定了系列文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见习管理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管理办法》等,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实践的内容要求、组织方式、考核形式、经费标准等进行了系统设计与科学规范。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以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育人,建立了课内外结合的教学能力实训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协同管理机制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为实现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作者:杜春光 李艳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
《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杜春光 李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