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胖子翻阅山海经的时候看到烛龙,就冒出了写点什么的想法,于是就打开了电脑随便写写。

山海经中神兽烛龙(山海经记载中的那些龙)(1)

烛龙只是寻常的龙,因为衔火精照耀一方,而被称作烛龙。

郭璞注《山海经》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往照天门中也。此所谓“烛阴”也”。郭璞注《山海经》“烛九阴”一词,说“照九阴之幽隐也”。王逸注《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一句,说:“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烛龙出自《山海经》第八卷海外北经,原文: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qǐ)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还有山海经第十七卷大荒北经,原文: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译: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天下便是白天;闭上眼睛,天下就变成了黑夜;他吹一口气,天下就是寒冬;呼一口气,天下便是炎夏。他平时不喝水,不吃东西,不呼吸,而他只要一呼吸,就会刮风。他的身体有一千里长。这位神仙居住在无国的东面。他的形状为人面蛇身,全身呈赤红色,住在钟山的脚下。

又传说,在大地浑沌未开的时候,它口含“火精”来到天宫,在北方幽暗的天门中高高举起“火精”,亮光霎时照亮了大地,一直照入阴暗的九泉之下。所以,人们又把烛龙叫作开辟神,是和盘古齐名的创世之神。

山海经中神兽烛龙(山海经记载中的那些龙)(2)

把烛龙称为创世之神这一说法最早缘起自袁珂的《山海经校注》,袁珂在这一部书中,认为烛龙的能力是“盘古身死化日月”神话的原型,并将烛龙视为“原始之开辟神”参考原文:”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闢神,徵於任昉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三國吳徐整著):「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闢神也。”

但是在《中国创世神话》一书给出了“开辟神”的一种看法:“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神话学意义上的“开辟神”是什么意思。神话学中的“开辟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是开辟神。仓颉氏首创文字,是开辟神。只要有新的事物被发明,发明者就是一尊开辟神。而烛龙只是盘古能力的原型,并不等同盘古,更不是真正的开辟神,还是“原始的开辟神”,与真正的开辟神之间还差了一个盘古的演变。”

还有一种说法盘古死后阳根化为烛龙,额,胖子有点不知道说什么了,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这种说法的出处,很遗憾没有找到古文记载,但是从时间线上来看这应该是扯淡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盘古最早的出现是在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原文写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虽然《山海经》还没有记载准确的年代,据说是先秦时期,虽说记录不详,但是山海经一词(之前是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的)最早出现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大约一百年左右以后刘歆联合父亲刘向整合删节重新编订了《山海经》。

司马迁大家都知道是西汉人,这就证明了《山海经》一定早于西汉,而《三五历纪》是三国晋初时期所著,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朝代表,史记完成是在公元前91年完成,刘歆父子修订《山海经》大约就在公元10年左右,通过朝代表可以看出《三五历纪》大概在公元250年左右,期间相差了200多年。

山海经中神兽烛龙(山海经记载中的那些龙)(3)

说了这么多废话,简单点概括就是《山海经》早于最早记载盘古开天地的《三五历纪》200多年,这足以说明法盘古死后阳根化为烛龙基本为后人所写,甚至可能出自网络小说,包括上面《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云:「盤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後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汝,毛发为草木。」对照一下《山海经》原文是不是很熟悉?盘古这能力妥妥地借鉴烛龙啊。

因为盘古在中国神话中是创世神,所以当看到烛龙的这些描述很容易就联想到盘古大神,从而开始了各种版本,其实胖子自己的理解烛龙就像太阳一样,从某个角度来说一定是“开辟神”,烛龙举火光照九泉,这难到不是“开辟神”“创世神”吗?只不过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罢了,没必要去争论!

当然关于烛龙还有很多说法,什么太阳说,祝融说,还有说烛龙就是盘古的,反正就是很多说法吧,有兴趣的小伙伴们自己去查一下吧。

山海经中神兽烛龙(山海经记载中的那些龙)(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