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前几天,是世界上第一条地铁通车159周年的日子。而新年伊始,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国内多座城市陆续开通地铁新线新站。其中,上海以831公里的运营里程、20条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继续领跑全球。从跑在管道里的蒸汽巨兽,到成为进步与秩序的象征,再到承载如潮人流的通勤工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地铁和它背后的文化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洞”,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让城市拥堵不堪,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彼时电力机车尚未普及,这6公里的地铁甚至每隔一段就要有个巨大的通风口,方便把蒸汽机车呼出的废气排出地底。尽管看似笨拙,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蜂拥而至,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地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湾区顶流(为什么它还是都市)(1)

图源网络

日复一日、终年不辍的地铁,自带广阔的想象空间:它是100多年前城市化的产物,是“二战”后一些国家去城市化的动因,今天依然是一些地方再城市化的抓手。对中国人而言,四通八达的地铁更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更寓意着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当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看家本领”,当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新技术想象的地铁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在万物皆媒的今天,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名言生发出全新的内涵:每一种发明都可以视作一种媒介,而每一种技术与生俱来有着自己的“文化暗示”。近160年过去了,无论伦敦还是北京,纽约还是东京,地铁依然与或长或短距离的通勤相伴。大规模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共处一室,地铁是封闭在地表之下,供人短暂逃离现实的庇护所,同时也是修长的开放舞台,天生为都市的悲喜剧而生。从漫画改编的《地下铁》到奇幻色彩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村上春树的纪实作品《地下》到废土风格的游戏《地铁2033》……伴随着列车与铁轨碰撞发出的吱嘎声,明晃晃的车厢里总上演着形形色色的都市故事

对于普通乘客而言,能邂逅各色人群的地铁也成了“人间观察”的重要窗口。曾经,“只有中国人才会在地铁里玩手机,外国人都会阅读”的说法一度热传。后来,随着手机和出境旅行的普及,大家恍然发现“低头族”与国籍本无关联。如果一定要说外国车厢里的低头族少,那么部分年久失修的外国地铁里手机信号太差的因素似乎更不容忽略。不过,这则不妨一哂的笑谈却也促使我们思考: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是否也让奔波的脚步无法驻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是不是挤压了人们休闲甚至情感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地铁等新技术的反思与对它的热望一样重要。正是经过不断的检视与反思,我们才得以更好地在生活与文化中,安放一种全新的发明。

湾区顶流(为什么它还是都市)(2)

图源网络

近160年过去了,全球地铁里程数持续攀升,地铁迷人数不少、活动踊跃,作为都市元素的地铁风头仍劲。从蒸汽到电力,从燃煤机车到无人驾驶,地铁不仅依然是大城市解决拥堵难题的优先选择,更日益成为凝结着无数人心血、智慧和想象的文化空间

这正是:

技术在变、魅力不减,地铁依旧年轻;

想象不息、反思不止,文化历久弥新。

大家晚安!

(文丨杨翘楚)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