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1)

昭君出塞铜像

引言:

琵琶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极富魅力,它美观轻便、音质特佳。当然,美人加琵琶就更为人们所欣赏了,典型的就是王昭君怀抱琵琶。不过,对于王昭君怀抱的究竟是不是琵琶,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论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王昭君怀抱的琵琶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琵琶么?聊聊中国琵琶的演变发展史。

民间关于王昭君出塞的形象是这样的

民间传说,王昭君入宫数载,不得见皇帝一面,闻匈奴单于请婚,于是自请嫁匈奴。临别时,汉元帝方见楚楚动人的王昭君,但悔之晚矣。为表眷念之情,元帝特赐琵琶于昭君。据此,自古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无论是绘画、小说、雕塑还是戏剧,包括今天的各种“王昭君”戏剧,着胡帽,披斗篷的王昭君都和琵琶形影不离,仿佛王昭君成了琵琶的形象代言人。王昭君也因此被人视为琵琶演奏家,甚至后代一些善弹琵琶的伶人也被誉为“王昭君”。

王昭君怀抱琵琶是世人的共识,而且怀抱琵琶的王昭君也被许多诗人所歌吟,如唐朝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李商隐的“马上琵琶行万里”,宋朝王安石的“传与琵琶心自知”。在这些大诗人吟唱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的诗词中,最有名的是宋朝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2)

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琵琶

王昭君真的是如民间传说中怀抱琵琶么?

在上世纪末,有人却对民间关于王昭君出塞的形象提出了异议,有研究者认为当年西汉与朝鲜和匈奴以及与西域各族交往频繁,统治者之间互赠礼品甚多,亦不乏珍玩乐器,却唯独没有琵琶之物。比如,侯广峰先生在 1980 年发表《琵琶源流》,提出汉代没有琵琶的见解;1983 年 又发表《昭君不识琵琶为何物》一文,明确提出:在公元前 33 年王昭君出塞之时,尚不存在琵琶这种乐器。

王昭君怀抱琵琶的反对之声出来后,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支持。例如在《中国琵琶史稿》一书以及谭茗为之撰写的书评《我国第一部研究琵琶史的专著》都对此表示支持。历史学者们依照《通典》以及《通志》、《通考》,认为西汉时中原是否有琵琶尚难定论,昭君出塞时是否手拿琵琶就更难说。人们之所以认为昭君怀抱的是琵琶,是以讹传讹造成的。

学者们推断说:昭君怀抱琵琶之说是晋代石崇给她加上的。石崇在《王昭君辞》序中说:“昔公主(细君)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可见,琵琶与和亲公主发生关系是细君出塞时的事,而石崇本人对王昭君怀抱琵琶也只是推测,语气是“亦必尔也”。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3)

古代女子弹的箜篌,这个是竖箜篌

但是,细君公主嫁乌孙并没有弹琵琶啊!西晋傅玄《琵琶赋·序》说:“汉遣乌孙(细君)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既然改筝筑在马上弹奏,必须“怀抱之”。显然,这只是一个试制品,最多说是筝筑的新型产品,在汉时还不是什么琵琶,但也许把这列为琵琶的雏形,或者说这种雏形对以后琵琶诞生有重要影响,还算比较恰当。

昭君捧筝筑显不出美来。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那么,“筑”为何物?有良史之誉的班固在《汉书》中曾记载刘邦乘酒兴“鼓瑟击筑”。注家应劭解释说:“筑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可见,筑和琴差不多大,用竹片击打,是一个傻大傻大的家伙,即便是乐工裁剪这筝筑,那么在马背上弹奏这东西,仍然很沉重。昭君怀抱这笨重的东西又唱又跳,哪里能显出美来呢?所以,只有让昭君怀抱琵琶才是最美的。那么,为什么本是细君公主的筝筑或是雏形琵琶,移到了昭君身上?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昭君是一个受人民欢迎爱戴的人物,人民愿意把美好的事物附加到她的身上。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4)

绍君出塞,在马背上怀抱琵琶图

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的演变发展史

那么,王昭君究竟怀抱琵琶没有?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白中国琵琶的起源。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琵琶”,事实上是分为两种的,即中国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中国古代的琵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在东汉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中,在“十二下”就收有“琵”和“琶”,并对这两个字“解”说为“琵琶,乐器”,足证汉代是有“琵琶”的。

琵琶又称“批把”,见于史载的是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思说:“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5)

琵琶传入西域后,备受喜爱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说,传统的“直项圆形”琵琶,主要产生于两个不同时期:一是秦朝筑万里长城之际,当时的百姓以鼗鼓,也称为手摇鼓或是波浪鼓,在鼓面安上琴弦改制而成;另一种则是源于汉武帝与乌孙的和亲政策,念及许嫁的公主在途中思乡之苦,使懂音律的工人,参照琴、筝、筑以及箜篌等乐器的形制所设计出来的。这两种乐器皆为直项,圆体,四弦,竖抱以手弹挑演奏的弹弦乐器。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及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资料中把它们称为“秦琵琶”或“汉琵琶”。

公元 4 世纪,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有一种曲项,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相),横抱,用拨子弹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内地。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了区别当时直柄圆形的汉琵琶,所以把它称为“曲项琵琶”;因为经由龟兹传来,又叫做“龟兹琵琶”。龟兹琵琶盛行于北朝,并很快传入中国内地,成为乐器中的骄子。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6)

唐俑:怀抱琵琶女

唐代是中国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琵琶除了作为唐代歌舞大曲的领奏、伴奏乐器之外,独奏艺术也获得很大的发展,史册中所记载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计其数。

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琵琶》中就记录了这么一段琵琶演奏家段善本与康昆仑竞技的故事:康昆仑是西域康国人,唐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的称号。贞元年间因长安地区天旱,东市与西市搭彩楼以音乐比赛的活动来求雨。东市康昆仑以其高超的技艺使观众为之倾倒。此时,一名抱着琵琶的女子出现在西市彩楼上,将康昆仑所弹的“羽调绿腰”移入更难奏的风香调中弹出,拨声如雷,妙绝入神。康昆仑惊服。原来这位女子是乔装的法师段善本。康昆仑乃拜段善本为师,并虚心学习琵琶艺术。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7)

西安昆明池内的王昭君像

笔者的观点

虽然琵琶要区分中国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但是,外来的“曲项梨形”的琵琶也不能说就与中国没有关系。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始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然。晋文王讳昭,故晋人改为明君。”

总之,当年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时,汉武帝为了减少她在旅途上的寂寞,特地命令乐师兼采筝、筑、箜篌等中原古典乐器的优点,改制成一只能在马上弹奏的直项琵琶。此“琵琶”为后人所谓的“汉琵琶”,后世称作“阮”。据谢春迟《中国古代乐器和著名音乐家简介·两汉时期的音乐家》考证,细君公主不但是弹奏琵琶的高手,而且她带到西域去的“盘圆柄直”的直项琵琶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只琵琶,它对西域游牧民族的马上弹拨乐器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这种“裁琴、筝、筑、箜篌之属”的乐器,后来被魏晋的音乐家们所欣赏,名士阮咸就曾一面改进,一面试奏,终使其以“善弹琵琶”而闻名遐迩。到了唐代,琵琶始有定型产品,故《通典》说:“旧弹琵琶均用木拨之,唐贞观时始有手弹之法。”至此以后,中唐琵琶成为重要的乐器,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王昭君为什么拒弹琵琶(王昭君真是是怀抱琵琶出塞么)(8)

笔者好喜欢的一张图,哈哈

所以,我们对王昭君怀抱琵琶之争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既然早于昭君出塞几十年的细君公主出塞时“发明”了“裁琴、筝、筑、箜篌之属”的“琵琶”,那么,西晋石崇在《王昭君辞》中推测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并不算胡说。

但是,她即使怀抱的是“琵琶”,也只能是傅玄所描述的圆形直柄的汉琵琶,决不可能怀抱比她晚四百多年才有的曲项琵琶。唐宋以后乃至今天的绘画、小说、雕塑、戏剧等文学、美术作品,因为不知道琵琶在中国的发展史,又由于曲项梨形琵琶的美观程度远胜于圆形直项琵琶,便想当然地给王昭君配上了这样的琵琶。


本文参考:《通典》、《旧唐书》、《汉书》等

特别说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与中国传统乐器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