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左传》的先秦散文名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年迈的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说服秦国退出战斗,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的故事。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1)

然而,这位说客貌似厉害得过了头,被游说的乃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独霸西方的秦穆公,一代雄主退兵不说,还甩了晋国转头跟郑国结盟,并留下一些兵将协助郑国防守。这样的结果令笔者禁不住感叹,到底是烛之武太能说,还是这位霸主心眼太实呢?


这个问题,在原文也许能找到答案。

说词中的阳谋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郑国被秦穆晋文两大霸主围攻,烛之武不顾年迈,借用夜色的掩护绑在绳子上溜到了城外(夜缒而出),见到秦穆公后说了这样一番话: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2)

烛之武的话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方面“越国鄙远,亡郑陪邻”,您二位灭掉郑国并无悬念,然而郑国地处秦晋之东,紧挨着晋国,秦国不能越过晋国管理一块飞地,这种猫替狗找食的事情,您还要继续下去吗?另一方面我知道您跟晋国有盟约,可当年许诺您的焦、瑕二地,姬重耳一回国就修城墙,想必难以兑现。我听说晋国从来都是贪得无厌的,东面全取了郑国土地,如果哪天想着向西发展,不收拾秦国还能找谁?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3)

后世有大家用“俱为至理”四个字来形容这段说辞,不同于苏秦张仪的天花乱坠,烛之武只是安静地替秦穆公分析了当下的局面和未来的走势,可谓丝丝入扣,句句在理,如果秦穆公执迷不悟的话,烛之武说过的话都将一一实现。

说到这份上,秦穆公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自带游说加成BUFF的秦穆公

烛之武料到了秦国的退兵,但绝对想不到对方居然如此上道,偷偷跑路不说,还留下一堆秦国将士协助郑国防守,想来郑文公看着堂下的秦国将领也是目瞪口呆的:烛大夫这张嘴也太牛了吧!

其实如果郑国人研究一下秦穆公过往的“优秀”表现,大概也就不会这么吃惊了。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4)

▲五张牛皮换回来的贤大夫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君主,在位三十八年,重用百里奚,由余和蹇叔,任人唯贤,秦国在他手底下两立晋侯,三败晋军,西征消灭戎人十二国,是周天子亲自册封的西方霸主。

说来这个人的水平是在线的,但身为大国国君、西方霸主(虽然当时还不是),却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特色:一直都太实心眼(好忽悠)了。

笔者曾不无恶意的揣测是否跟他的名字有关,嬴姓赵氏,名任好,是否是“任你怎么说,我都觉得好”的意思呢?


闲话不说,我们来看看赵任好同志在位期间的某些表现吧。

穆公四年:主动当了敌人的好女婿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秦晋两国的都处在国势上行的当口,晋国在位的是著名的老色鬼晋献公,与影视剧印象不同,他只是年迈,却不昏庸,其“灭国十七,服国十八”的伟业正处在收尾阶段,第二年将完成第二次“假途伐虢”,控制殽函通道出口。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5)

▲闷声发财的晋献公

然而,此时晋国也走到了内乱的边缘:献公迎娶骊姬为夫人已有数年,小儿子奚齐也已经步入少年,孝悌忠信的大儿子于当年底自杀,春秋最著名的老公子,时年四十有二的姬重耳同志将于第二年“出奔”... ...西方实力强大的秦国本是献公的心腹之患,此时却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四年(前656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史记.秦本纪》

史书上没说谁主动提出的联姻,总之赵任好同志貌似铁了心要跟晋国成为好邻居,笔者翻遍史册,貌似终献公之世他都没给老丈人添过一点麻烦。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6)

晋国略强于秦国,不去死磕倒也说得过去,但眼睁睁地看着晋国东征西讨,最后占据殽函之地,牢牢控住了秦国的东出之路,这就有点糊涂了。

也许他想的是:大家都是一家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然而,他的大舅哥们很快就用行动告诉他:这话只对了一半。

不厚道的大舅哥

穆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随之乱成了浆糊,大夫里克连杀骊姬的两个儿子奚齐和卓子,辅政大臣荀息气得自杀。此时具备晋侯继承权唯有夷吾和重耳两兄弟,而有能力帮忙的只有齐晋二国,前者实力强,后者离得近。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7)

为了博取秦穆公的欢心,夷吾慷慨地开出了“河西八城”的条件,话说这河西之地大家并不陌生,乃是函谷关至黄河的战略要地,后来战国初年秦魏两国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前后三易其手,可见其重要性。赵任好同志自然是开心的,但他貌似忘记要调查一下这位大舅哥的人品。

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

果然在借齐秦两国之力回国之后,夷吾后脚就放了妹夫的鸽子。其实照笔者看来,虽然春秋时期此类先例不少,但当许诺的好处明显超过了对方承受能力时就肯定是一张空头支票,不要说是夷吾这个小人,哪怕是齐桓管仲说的也不会作数,而偏偏秦穆公就信了。

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穆公貌似通过深呼吸咽下了这口恶气,还好后面有机会。

救灾和韩原之战:实在人的怒火

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左传.僖公十三年》

四年之后(前647年),晋国因天灾而颗粒无收,走投无路的夷吾只好向妹夫借粮,本来这事秦国借机要挟“河西八城”的最好时机,秦穆公却选择了慷慨,甚至悲天悯人地说了一句名言: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8)

这样的高风亮节并没有收获感动,第二年秦国也遭遇了旱灾,在向晋国求救之后不久,穆公就收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晋国居然出兵伐秦了。

实在人赵任好这次动了真火,第二年在韩原(今陕西韩城)作为东道主跟晋军狠狠干了一架,战况有些波澜,结果则是不小心生擒了那个升级为白眼狼的妹夫。后面的剧情有点出乎意料:本来要被杀掉祭天的夷吾因为秦国夫人的一哭二闹又被放了回去,晋太子圉被当作人质留在秦国,河西之地也搞到手了,实在人赵任好这次没有给晋国赖账的机会。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9)

▲晋惠公姬夷吾被生擒

不过他对于内侄圉还是不错的,将自己的掌上明珠--怀嬴公主嫁给了晋怀公(后又转手给了重耳),所谓“秦晋之好”,原来从头到尾就是个笑话。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随后子圉的不告而别令秦穆公又生了一阵闷气,看来只能在名声在外的“贤公子”姬重耳身上碰碰运气了。

霸主的PK:姬重耳的“谲”

重耳到底还是来了,这个辗转列国十九年的落难公子站到了秦国的朝堂,向妹夫郑重风轻云淡地放出了求帮忙的信号。

看着对面苍老的身影,赵任好心里五味杂陈,哪怕他已经六十二岁,哪怕一天国君也没当过,却依旧不卑不亢,神态淡然。秦穆公却感到了一股熟悉的气质,二人的“霸王色霸气”在此刻进行了不经意的碰撞。帮吗?害怕,不帮吗?有违本心。

实在人赵任好摁捺住心中杀人的冲动,坚定地选择了助人为乐,当然条件还是要有的。

后来的事情就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场景,之所以会陪着重耳攻打郑国,想来是后者用了刘备借荆州的套路:

孔明曰:“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闇弱,我主将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你帮我打郑国,我就把焦、瑕二地给你,赵任好同志自然是深信不疑的,到了郑国门口却碰上了烛之武,中原人的聪明这次他算是见识到了,秦穆公心中有了一些明悟(开窍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被忽悠,之所以留下兵将协助郑国,其实是在恶狠狠地向晋文公表达自己的态度:我看透你们了!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10)

▲久经磨难的重耳

这是晋文公的表态,言语中丝毫没有对秦国背弃盟约的失望和指责,反而透露着感恩和解脱,既然你都知道了,不如就此打住吧。不同于夷吾的沾沾自喜,晋文公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一代霸主的睿智和气度,虽然他也很想坑妹夫一把,无怪乎后来孔子说他“谲而不正”。


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肴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被烛之武开了窍的秦穆公终于奋起余勇,奠定了霸主的功业,“实在”人也能当得了霸主吗?真实的秦穆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吟诗谈政治:同级别的对话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这是史书记载重耳在秦国求助时的场景,《国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记载的细节更加丰富,会面的两篇诗歌都取自《诗经》,两位霸主的朝堂对话仿佛在对山歌,一般人肯定听不懂。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11)

▲两位霸主的会面

《河水》即《沔水》,重耳通过“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表达了他就像河流一样,奔向宽厚如海的秦伯的想法,穆公自是高兴,于是回了一首《六月》,这首诗记述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玁狁的诗歌,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赞美了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和英雄风范,意思是希望重耳能够如同尹吉甫一般日后辅佐天子,匡扶王室,弦外之音则是你回国的事情,交给我了!

无怪乎赵衰一听,立马跳出来替主子表达感谢,一场政治谈判也如此诗情画意,古人比我们风雅太多了。

打住,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聪明人之间的对话不需要挑明,合同和承诺这些东西对于双方来说谈条件太俗气了,这是平级高手之间的对话;另外,哪怕被当做蛮夷,秦穆公的礼乐知识也是优秀的。

本色演出的真君子

笔者认为,人是演不了一辈子的,秦穆公这一辈子总是以诚待人,不负于人,不光是前文外交政治上的表现,《史记》的某段记载也足以佐证。

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史记.秦本纪》

穆公的长者之风在这里一览无余,一次无心之举令三百“岐下野人”为之感恩,并在韩原千钧一发之际救下自己并扭转战局生擒夷吾,可见这天下也不全是白眼狼。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12)

老实并不等同于呆傻,生于西陲,秦国的民风本就比中原要淳朴,从上到下都没有晋国人那么多心眼,故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还一如上古那般简单,这就是他“实在”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也值得笑话,那我们是否内心过于黑暗了呢?

黑化:霸主的成色

从郑国回来的秦穆公仿佛完成了从实在到腹黑的“黑化”,为了达到目的而开始不择手段起来。比如殽之战之前,他想趁着晋国国丧(文公去世了)之际偷袭郑国(未果);攻灭西戎用的也反间计和美人计,拐走了西戎重臣由余。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13)

借用他曾经不屑的手段,开了窍的秦穆公晚年终于成为了西方霸主,虽然成色相比齐桓晋文略有不足,但这是平台的问题,而非能力。

然而有得就有失,赵任好同志也丢失了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结语:可叹的“善始善终”

公元前621年,一代雄主秦穆公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挣扎着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实在”之举。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史记.秦本纪》

相对于中原列国对于“始作俑者”的大惊小怪,秦国还保留了商代浓烈的殉葬风气,然而穆公带走的却是秦国的半个朝堂。后果自然是灾难性的,不单是秦国后继乏力,更吓得东方的士子“百年不敢入秦”--被吓坏了,缺乏中原文化输血的秦国一直在原地踏步,在商鞅变法之前不光再次丢失了河西之地,若非函谷天险甚至姚被灭国了。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实)(14)

▲陪葬186人的秦景公大墓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打头一个说的就是秦穆公赵任好,一代明君未能善始善终,的确可惜。更可叹的是,当他实在的时候秦国屡次被忽悠,而等到开窍黑化之时,三两下就成为了西方霸主... ...

前人有多实在,后人就能多上道,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成了诸侯们为之色变的“虎狼之邦”,不光武力爆表,更是擅长绑架、欺诈和趁人之危。也因为他们的不厚道,大秦帝国在走上巅峰之时轰然倒塌,徒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遗憾。

这才是真正的讽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