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顾雨婷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城市以其千姿百态的面貌,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获得尊重和善待,那么这座城市必定是有温度的。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1)

细节彰显境界。在嘉兴的城市角落里,藏匿着一个个小屋,它们的周围是适合漫步的,它们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它们的内在是最宜休憩的,它们提供的服务始终是有温度的。

它们有着同一个温暖的名字——禾城驿。很多人都想不到,它们的前身竟是一个个“公厕”,如今却成为了城市服务者和市民的温馨港湾。

“禾城驿”源于“厕所革命”,嘉兴将“邻避项目”打造成为“邻里项目”,再到“邻利项目”,实现向城市驿站的华丽蜕变,让城市更宜居、更有品质、更有温度。它不仅成为了嘉兴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传递嘉兴故事的一个“精彩窗口”。

一句承诺

三年大变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禾城驿”便源于一桩与你我息息相关的小事。如果说吃饭是人生之本,那如厕就是人生之急。过去,厕所是一个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刻板印象便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2018年,“推进‘厕所革命’”被列入浙江省、嘉兴市民生实事项目。一场革命就此打响:嘉兴市聚焦民生关切重点发力,大刀阔斧实施城市农村公厕、旅游厕所改造提升,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提升嘉兴的公共服务水平。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2)

从2019年全面启动“厕所革命”,到2020年逐步分批打造“禾城驿”,再到如今进一步扩大范围改造升级打响“禾城驿·温暖嘉”品牌,嘉兴着力把“小事”办好,让如厕更如意,交出了一份圆满的民生答卷。如今,结合“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理念,嘉兴在城市的“金角银边”,已建成“禾城驿·温暖嘉”品牌驿站68个。

小驿站,大心思。为建好“禾城驿”,嘉兴各地各级部门因地制宜,为办好这件“小事”动足了脑筋。

如强化规划引领,南湖区在率先全省出台农村公厕改造规划,各县(市、区)则纷纷将闲置基站、信号塔等已征地块改建成为公厕;又如制定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设计与整治导则(分导则),厕所按周边环境和建筑设计要求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标准,建筑外形要求新颖美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适合城市特点,形成独特景观;再如组织市政园林相关部门赴杭州、宁波等地学习好的经验做法,邀请设计公司对整治和改扩建的厕所,结合区位和外部风貌逐个制定设计方案……

一路走来,细细追循,我们不难发现,从初级版的“厕所革命”到升级版的“禾城驿站”,从仅配备如厕的简单功能,到配齐民生服务甚至赋能精神文化的地标场所,“禾城驿”的变迁体现的是地方政府从小处着眼,将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3)

这期间,我们还发现避免千篇一律又各具特色,是禾城驿站的最大亮点。以健康养老为主题的三元路驿站,以桥文化为主题的长征桥驿站,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望湖路驿站,以动漫文化为主题的长中港驿站,以建筑艺术为主题的老建委驿站……一座座点缀在城市角落的驿站,刷新了嘉兴人对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认知,也成了众多市民追捧的网红打卡点。

一座驿站

便民服务火“出圈”

驿站,顾名思义,就是行人歇脚之所。

炎夏的午后,嘉兴市区中山路上的老建委驿站静静伫立,每当工作告一段落,62岁的嘉兴环卫工人陈中明就会走进驿站小坐,掏出兜里的小本子和笔,静静写下诗句。陈中明老家在重庆,来嘉兴打工已有二十多年,爱写诗的他如今又多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空间:“生活虽然奔波,但在清凉的驿站里,我就能与诗歌为伴。”

既能歇脚,也是精神所寄。一座驿站便是一个文化符号。一条中山路,半座嘉兴城,坐落于中山路的老建委地块原本是城市的“边角料”,周边高楼小楼林立,只有一间公共厕所围着数棵香樟树。如今却换了模样:在专业设计师的创意下,清水混凝土围成了灰色的建筑极具现代工业风,见证城市变迁的香樟树被保留下来与建筑融为一体,新增庭院与立体书院区域,三角形结构的室内空间,隐喻“嘉兴粽子”,表达地域特色。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4)

“禾城驿”如何吸引人,留住人?在设计时,嘉兴的城市规划者们便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一线人员是否能够方便及时得到饮水?如厕是否能够就近、卫生?休闲活动场所是否能够多拓展一点?驿站是否能够传播更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问题,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公共服务的触角再延伸一点。

每天下午四点多,家住嘉兴市秀洲区中山花园小区的王皓便会准时带上儿子来到家附近的城市驿站消磨时间。“暑假在家无聊,来这里坐坐正好,还能顺便修修鞋哩。”王皓伸手一指,驿站一角,一处“驿站连心便民服务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拐杖租赁、修鞋修伞、皮衣保养等一系列便民服务一应俱全。65岁的程占新是服务点的志愿者,每天平均要接待二三十位市民。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5)

可喜的是,“禾城驿·温暖嘉”正被时代赋予更多内涵。望湖路驿站、长征路驿站为附近居民进行应急抢救培训;三元路驿站为老年人提供爱心义诊等服务,还为环卫工人举办集体生日活动;长中港、洪兴路等5个驿站设立了“妈咪爱心小屋”,为妈妈提供多种方便。

星罗棋布的“禾城驿”背后,是一个功能强大的10分钟便民志愿服务圈。今年,嘉兴推出“精神富有·润心在嘉”十大标志性项目“十心行动”,其中之一便是开展驿站连心——便民服务圈覆盖行动。众多驿站普遍设置了休息空间、公共卫生间,为市民提供免费饮水、图书借阅、WIFI、医疗急救等公益服务,今年年底前嘉兴将建成驿站100个。

下一步,嘉兴还将依托“禾城驿·温暖嘉”城市驿站品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入驻驿站,招募志愿者及没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小经营者,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并绘制禾城驿便民服务地图。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信息化链接,保证全市驿站信息“应联尽联”,方便一键查询周边驿站点位和服务功能、联系方式、地图导航等,形成便民服务矩阵。

小小驿站,温暖守护。“禾城驿·温暖嘉”不仅是传递善意的“邻里项目”,在一次次的改造提升中,更逐渐变成了广受百姓欢迎的“邻利项目”。改革之手在表面看来,似乎仅是对公共卫生间在形象、功能、服务等方面进行迭代升级,但从深处思考,其实就是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品牌华丽跃升的体现,最终一处处精致又功能齐全的场所,都有着同一个期盼,变身成为市民的温馨港湾。

一份情怀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写道: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应该保证个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对于从事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一座座小小的“禾城驿·温暖嘉”,让我们看到了嘉兴为民的初心所在,也让我们禁不住思考,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还应关注些什么。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6)

细节,决定成败。纵观全国,前有魔都上海优化提升5000处以上公共空间休憩座椅,打造“能坐下来”的城市;后有杭州带头开展斑马线礼让行人,在全市600多个路口划出“黄色网格线”缓冲区;在不少外国城市,关于细节的关怀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在城市里每一家小餐馆都配备婴儿椅,比如公共厕所的马桶垫必须时刻保持温暖,一个个被你我忽视却被城市记起的细节,将来者的挑剔尽数消弭。这种不经意的、时常能感受到的“小确幸”,却恰恰是让人们获得生活美好感、归属感的城市底色。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城市管理者要植根于人民,了解人民需求,从细处着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履职尽责的目标。在嘉兴,我们还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7)

2019年,嘉兴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791家文化礼堂,嘉兴为其配齐了1200余人的“两员”队伍,又培育出5000余支村级文艺团队和志愿服务队伍,每年开展文化活动5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50万人次。

在满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要求的同时,嘉兴的城市建设者们创造出了一个个活跃的社区活动空间,得以让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落细落实,真正落到群众心坎里,实现精神层面的共享普惠,逐步构筑起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嘉兴,还有一张密实的公共阅读网。嘉兴市图书馆,从一个场馆到镇村建起分馆,构建起以总分馆为基本结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个市总馆、两个区分馆、16个镇(街道)分馆、32个村(社区)分馆、20家智慧书房、1辆汽车图书流通车以及300多个图书流通站、农家书屋。在此基础上,以一年举办5000多场的活动,吸引了400万人次走进图书馆。

嘉兴南湖区科技城等区域划分(邻避项目成了邻里项目)(8)

一座城市的好风景不仅在于自然风光,也在于人文之美和精神之美。可以说,嘉兴的城市建设者们通过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尊重和善待那些被遗忘的细节,为小众需求提供出口,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成色,也为城市赢得了巨大的口碑。

一座令人期待的未来之城,嘉兴,你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