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清晰、细节扎实、情感细腻,《啊摇篮》虽然没有恢宏的叙事,却通过战争背景下对延安保育员群体的描绘,再现旧时延安的风土人情、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一群女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这是,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红色后代的人们,写下的关于爱的“红色童话”。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1)

有温馨的时刻,也有心痛的瞬间,有战争的无情与残酷,也有人性的美好与良善。记不清有几次泪雨滂沱,为战争年代里太多生死离别的悲伤,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热血澎湃,为那个时代里人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情、爱与忠诚。

由林柯执导,海清、周也、李泽锋等人主演的《啊摇篮》本周已收官,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40集电视剧,讲述了丑子冈、沈元晖、曹和静等革命工作者,为保护红色后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历。

所有的故事,围绕着于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央托儿所展开。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2)

关于当年的延安,关于那时的保育院,过往已有多种形式、不同题材呈现过那段历史,但无论是电影还是舞台剧,大多侧重于还原保育院的工作人员护送孩子告别延安、辗转进京的曲折经过,但电视剧《啊摇篮》却从托儿所成立开始到迁址进京结束,完整地展现了延安中央托儿所十年间的风雨历程。

宝塔山下、延水河畔,只有6孔窑洞的中央托儿所成立了,倔强、理智、做事雷厉风行的共产党员丑子冈,放弃了自己去前线的理想,变成了这里的“丑妈妈”。托儿所里有中央领导的孩子、革命烈士的遗孤、抗战将士的子女,为了这些孩子们的成长,丑子冈和她的战友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物资匮乏时,丑子冈四处“化缘”;“大战百日咳”时,丑子冈到处寻找治病的良药,沈元晖运用自己的知识带着战友们隔离、护理病儿;“挥别延安”时,丑子冈“身先士卒”,小葫芦被绑架她对敌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保护月月的生命安全她奋勇击敌……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3)

还有,在托儿所遭遇敌机轰炸时,为追逐爱情来到延安的唐素素,虽然平时有些幼稚,却会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

在丑子冈遭遇敌人围捕时,自己还是个孩子的保育员囡囡,勇敢地向敌人开枪,引开了对方却再也没能睁开双眼;

在争渡黄河时,视孩子为生命的罗爷爷,为保护孩子们负伤而后牺牲……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4)

一桩桩温暖的小事,一次次痛苦的离别,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战争缝隙里的甘与苦、悲与欢,构成了《啊摇篮》时而温柔时而悲情的底色。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的不断切换中,“整风运动”“敌机轰炸”“特务偷袭”“刘华北之死”“更名洛杉矶托儿所”“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这些来自真实历史事件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也在那些富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的奋斗故事里一一浮现。

若不是《啊摇篮》对这些场景进行的“复原”,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往事呢——

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华北,在中央托儿所遭到了暗杀,去世的时候只有6岁;从延安到西柏坡到落脚北京,从最初的7个孩子到后来告别延安时的96个孩子,众多红色后代在中央托儿所度过童年,那其中,还有一些人们熟悉的名字: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维汉的儿子李铁映;1947年,国民党轰炸延安,中央托儿所随第一批中直机关撤退,在撤退途中,300多人、100多辆马车的队伍遭到敌人猛烈袭击,幸运的是,最终这些孩子无一伤亡跟随解放大军进入北京……

不只是故事的架构遵循历史,《啊摇篮》中的大部分角色都在现实中确有其人,除了丑子冈、沈元晖、曹和静三个托儿所的元老级人物,周桂枝、寇英娥、任宝珍等保育员和托儿所里的一些孩子都是真实存在的,且沿用了真实姓名。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5)

真人、真事、真历史,在看似有限的发挥空间里,《啊摇篮》对于人物的刻画却异常细腻,从人物的性格,从人物的情感——

龙槐生、葛六斤、傅连暲……虽是绿叶,剧中却不乏这些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男性形象。就如陕北汉子龙槐生,初见时候憨厚朴实、头脑简单,但也心地善良,从不情愿到心甘情愿,这个托儿所的“编外人员”为托儿所做了很多事。在与保育员的交集中,他也一点点地改变,从不着调的“混混”成为满怀热忱英勇牺牲的战士,他的内心发生了质的改变。

剧中的女性角色都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泼辣的丑子冈,也有片刻对丈夫的柔情蜜意;

内敛的沈元晖,也会在工作期间没有人听从指挥时大发雷霆;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6)

任性的唐素素,这个根据多个人物原型而虚构的原创人物,在十年间不断成长,她理解了何为使命,也理解了爱人的信仰;

质朴的农妇马五婶,偶尔霸气彪悍、偶尔呆萌可爱,为救赎自己的过错,留在托儿所多年一直无偿奉献……

她们的人设并不完美,她们会胆怯、会嫉妒、会不知所措,也会烦恼自己的事业、爱情、家庭,《啊摇篮》并没有以仰视英雄的角度,来刻意凸显她们的伟大,而是以微小的细节,着力挖掘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蜕变,以此展现她们人性中的真、善、美。

而她们彼此之间的革命友谊,她们与孩子之间胜过亲人的特殊情感,她们的爱情、亲情,剧中这些情感的刻画,也都在为角色本身服务,让她们更具人情味道。

与每一集的剧情相对应,《啊摇篮》每一集的片尾都加入了一些角色的原型人物接受采访的片段,或是曾经在那工作过的保育员,或是在那里长大的孩子们,他们都已白发苍苍,那一段段对当年经历的追忆,为这部剧增添了一份历史的真实感、厚重感。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7)

若不是这些亲历者的口述,人们怎会知道,剧中那些闪耀人性光辉的一幕幕,原是曾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争渡黄河九死一生,马背上的摇篮在山间摇摇晃晃,都是血肉之躯,他们的身影却是那样高大,为信仰而战的他们,一生平凡,却是真正的英雄。

出彩的角色、扎实的细节决定了一部剧的成败,因此,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才如此打动人心,才能让人们感知到:他们面对每一个孩子的怜惜与疼爱,面对战友牺牲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和不曾有过一丝动摇的付出无悔。

脉络清晰、细节扎实、情感细腻,《啊摇篮》虽然没有恢宏的叙事,却通过战争背景下对延安保育员群体的描绘,再现旧时延安的风土人情、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一群女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穿越历史的尘烟,《啊摇篮》虽然总会让人想起战争的残酷,但孩童们的天真、"丑子冈们"永远坚定的眼神,却会让人们在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种,这是,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红色后代的人们,写下的关于爱的“红色童话”。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钟玲

图片/啊摇篮官博

编辑/陈晓冰

审核/志飞

1998年的童话书(啊摇篮战争年代的)(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