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子会受到更多束缚。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

女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操控在男性手里。

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很多女性沦为道德的牺牲品。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1)

《儒林外史》并不是一本专写女性的书,书中的很多女性甚至都没有完整的名字。

大多数女性的人生完全是一个悲剧。

而造成她们悲剧的祸首,竟然是她们父亲。

书中写了三对父女关系:鲁编修和鲁小姐;郑老爹和郑小姐;王玉辉和三姑娘。

除了鲁小姐,其余两位小姐都香消玉殒。

而导致她们死亡的,竟然都与她们的父亲有直接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儒林外史》中,令人惋惜的父女关系。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2)

郑老爹在衙门里当差,是一个非常忠厚的人。

郑小姐是他的第三个女儿。

在潘三的撮合下,郑老爹将女儿嫁给了匡超人。

“郑家把匡超人请进新房,见新娘端端正正,好个相貌,满心欢喜。”

吴敬梓写女性,极少写女子外貌,这里“好个相貌”,可见郑小姐长相不错。

在古代,女方没有兄弟,父母才会考虑入赘。但是郑家是由儿子的,但是正老爹还是愿意让匡超人入赘,可以看出郑老爹对小女儿的宠爱。

只不过因为郑家房子实在太小,匡超人才在潘三的帮助下搬了出来。

“到得一年有余,生了个女儿,夫妻相得。”

这种融洽的夫妻生活,却在潘三被抓后,急转直下。

匡超人要去投奔李知县,郑小姐被他安排去大柳庄老家去住。

他的理由是郑老爹没有闲钱养这个女儿。

作为一个在县城里长大的姑娘,郑小姐自然不愿意去乡下生活。

“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得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3)

为了让娘子就范,匡超人做得更绝了——他干脆将租住的房子退了。

又搬出了岳父母。

母亲心疼女儿,不愿女儿去乡下受苦,所以支持女儿回家住。

而郑老爹却狠狠将女儿责备了一番。

原因是,好吹牛的匡超人对老丈人说,此番出去是为了做官。

以后做了官,他的女儿就是诰命夫人。

眼皮子浅的郑老爹,不顾女儿的哭闹,将她押上了下乡的船。

也将女儿押上了黄泉路。

郑小姐在下乡的几个月后,不明不白地死了。

匡超人的哥哥匡大说了一番话,很是耐人寻味:

“弟妇到了家里,为人最好,母亲也甚欢喜。那想她省里人,过不惯我们乡下的日子。况且你嫂子们在乡下做的事,弟妇是一样都做不来;又没有个白白坐着,反叫婆婆和嫂子伏侍她的道理,因此心里着急,吐起血来。靠大娘的身子还好,倒反照顾她,她更不过意。一日两、两日三,乡里没个好医生,病了不到一百天,就不在了。”

这番言辞条理清晰,言辞恳切。但不像是匡大这样的粗鲁乡下汉子能说出的。

这些话像是事先有人教匡大所说。

郑小姐病得蹊跷,“过不惯乡下日子”是真,但是心里着急到“吐出血来”,就很怪异了。

不会做事是真,但是“过意不去”的恐怕不是嫂嫂的真心照顾。

“乡里没个好医生”是真,但愿不愿意花钱去请又另当别论了。

郑小姐病了一百天,为什么没有人通知郑老爹?而在郑小姐死后,匡大能及时到省城通知郑家呢?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4)

在郑小姐生病的那段时间里,一场美满的婚姻正在进行中。

匡超人如愿找到了李知县,并且考到了教习。

知县爱才,想给匡超人配一桩婚事。匡超人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娶了李知县的外甥女辛小姐。

这个辛小姐不仅貌美,还带来了丰厚的嫁妆。

“自此,珠围翠绕,宴尔新婚,享了几个月的天福。”

一个缠绵病榻,一个新婚燕尔。两相对比,讽刺至极!

郑老爹和潘三共事多年,不是不了解潘三的为人。

他竟然同意让女儿嫁给和潘三走得很近的匡超人。

最主要原因还是看上了匡超人的秀才身份,再加上潘三的忽悠:匡超人将来肯定会做大官。

女儿嫁给他,不就是妥妥的诰命夫人了吗?

谁知夫人没做成,反把命丢了。

郑老爹除了大哭几声,和将女儿的墓修得厚一点之外,还能做什么?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5)

王玉辉六十多岁,做了三十几年的穷秀才。

他早已经放弃了科考做官,只在家编三部书:礼书、字书和乡约书。

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大女婿死了之后,大女儿就回了娘家守节。

这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又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偏偏这时,三女婿又病重过世了。

三女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绝食殉夫。

她的家人们有三种不同反应:

公婆:

“自古蝼蚁尚且偷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我做公婆的怎的不养活你!”

母亲急得大哭,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6)

王玉辉听闻女儿要寻死,非常地冷静:

“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

这个三小姐要殉夫,并不是贪图青史留名。

因为娘家穷困,还有一个姐姐养在家里,所以不愿再给父亲增加负担。

是因为穷,是因为体贴,所以才要寻死。

公婆都能来劝,但是王玉辉没有。

他默认了女儿寻死的理由,鼓励女儿去死。

女儿的死,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能为光耀王家门楣。

一辈子没有出过名的王玉辉,可以在女儿的殉节上,赚取好的名声。

三女儿饿了八天死了,母亲哭得昏死过去。

王玉辉反倒说:

“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她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她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一个好题目死哩!”

王玉辉说老妻是个呆子。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呆子。

读书读傻了,做什么都像做文章一样,要有个题目。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7)

女儿的死成了一篇最佳的题目。

但是,王玉辉毕竟不是一个心狠的人。

两个月后,上司批下了女儿的贞节牌坊。

几个文人办了一席给王玉辉庆祝。

“王玉辉到了此时,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

虽然三女儿的死,王玉辉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对于这位父亲,我们却恨不起来。

王玉辉不忍见妻子整天哭泣,决定离家去散心。

这时,人情压过了礼教,王玉辉展现了人性中最痛的一面。

“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一路上失魂落魄,想念着女儿,内心凄凉,但一直在强忍着。

直到在船上看到一位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妇人时,他再也抑制不住了:

“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8)

从女儿绝食,到女儿过世,王玉辉都没有掉过眼泪。

他一直在坚持,自己支持女儿去殉节这种做法,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是一件伟大而崇高的事。

那为什么见到一个陌生女子,他又忍不住流下眼泪呢?

这个时候,人情高过了伦理礼教。

王玉辉内心深处的父女亲情被唤醒。这时候的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而不再是被封建礼教层层束缚的傀儡。

跟三女儿一样,王玉辉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之一。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9)

跟前两位姑娘比起来,鲁小姐是幸运的。

一来,她的家庭富裕,不用为金钱操心;二来,夫家也是官宦世家,门当户对。

美中不足的是,鲁小姐一心想的是完成父亲的夙愿——让丈夫科举高中。

可是,蘧公孙志不在此,这也是鲁小姐闷闷不乐的主要原因。

在父亲死后,她将青春和精力都花在了培养儿子上。

希望能通过儿子高中,以后自己能得到诰命夫人的荣誉。

这样来看,鲁小姐的婚姻是不幸的。

但是,这种不幸又不同于前两位的不幸。

这种不幸,是鲁小姐自找的。

她从小被父亲洗脑,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的都是科举功名、富贵这一套。

一个好好的青春女子,被父亲教化得暮气沉沉,庸俗不堪。

鲁小姐这类的女子,永远不知道生活的激情和欢乐。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10)

从这三位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吴敬梓对那个时代的否定。

世人都说功名好,但是为了得到好名声,两个女儿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还有一个虽然活着,但是没有灵魂,形容枯槁。

父亲们的痛哭声,再也换不回青春的生命。

儒林外史讲述真正婚姻(错位的父女关系)(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