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的气势(从容不迫宏图在胸)(1)

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毛主席的诗词是传统诗词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座奇峰。已发表的毛主席诗词,几乎篇篇都是佳作和力作,深受世人称道。

谈论毛主席的诗词,当年轰动山城重庆的神品《沁园春·雪》几乎是必谈话题。其实,就词作而言,《水调歌头·游泳》,无论气势、意境还是艺术性,都足以与《沁园春·雪》并称双壁。

《沁园春·雪》是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毛主席于大雪中眺望抒怀之作,眼底万里河山,笔下千载风云,的确是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游泳》,则是195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展望祖国美好前景之作,极目楚天空阔,放眼宏图如画,无愧鸿篇巨制。

从容不迫的气势(从容不迫宏图在胸)(2)

赏析这首水调歌头,就要先谈谈游泳。毛主席一生喜爱在大江大河大海中搏击风浪,诗情何等澎湃,但以游泳为题的诗词作品仅此一首,究其原因是写游泳是虚,抒发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豪情才是实。

好作品,必成于不平凡的创作背景下,《水调歌头·游泳》正是如此。首先,毛主席领导党和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驱逐了倭寇,推翻了蒋家王朝。国家初立,百业待兴,孰料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又将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一边进行抗美援朝立国之战,一边解答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无古人的历史性伟大课题,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即便如此之难,毛主席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仍然对外取得了出乎全世界预料的立国之战的伟大胜利,对内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国家建设日新月异。1956年4-5月,毛主席总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发表了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之后,踏上了南方视察之路,赴广州,飞长沙,然后到达武汉,并三次横渡长江,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阙,节奏从容舒缓。毛主席选用这一词牌,显然是要抒发从容不迫、成竹在胸的胸襟。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作,上阙叙述行程、活动、所见、所感和豪迈的情怀;下阙叙述宏伟规划、美好展望。总体而言,表达了毛主席带领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心,描述了建国初期国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也通过长江天堑千古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贯通大江南北,以小见大地体现了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展望。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似乎是不经意间的信手拈来,诗人随意挥洒,起句将三国时的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巧妙地化而用之,既叙述了行踪、交代了游泳之地,又通过“才”“又”二字的时空快速转换,抒发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愉悦心情。“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直接开始叙述渡江活动。江流浩荡,晴空万里,诗人中流击水,极目楚天,这是何等气势、何等豪迈!新中国建设千头万绪,毛主席日理万机,时至今日才稍有闲暇,不由得豪气干云,发出了征服自然的最强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看到江水滚滚东逝,诗人不由得想起几十年风吹浪打的革命生涯,感叹时光流逝、时不我待,《论语》的成句自然涌上心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包含的内容既有历史的和自然的,又有人生思索,更有感情憧憬、只争朝夕情节。

对于毛主席这样的伟大革命家,一切的感情最终都寓于伟祖国的复兴之中。“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词的下阙,面对大好河山和千帆竟发的景象,诗人为祖国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已然成竹在胸。“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今日,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天堑从此成为通途;未来,社会主义的大道前景光明无比,中国的发展复兴一定会令世界瞩目。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非常突出,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用诗人一贯主张的形象思维方式作词,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有机结合,避免了干巴的说教,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建设颂歌,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第二是立意高远,气势恢弘,语言自然流畅;第三是以小见大,通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和三峡大坝的远景设想,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第四是用典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