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其时苏轼贬官密州。政治上很不得志,又兼兄弟长期分离,在中秋醉饮之后,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久被称道的好词。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赞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深刻的思想感情的矛盾,人世间所遇的困顿挫折,使他幻想超凡的天上;而天宫的清虚空冷,又使他留恋实实在在的人间。最后词人发现,不论天上人间,都没有幻想中所希望的那么完美无缺,真正的希望所在乃在人间的切实生活之中。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仰望高天明月,把酒问天:“明月几时有?”以向往光明的热望与青天对谈,何等磊落的胸怀,何等豪放的气魄!青天难答,又连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因问之而不得其解,故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是词人出世与人世的矛盾心情的表露。“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做清寒寂寞的天上神仙,不如生活在这虽然有烦恼忧愁,但却是有实际快意的人间为好!这是执著地追求人间的生
活,从幻想天阙生活彻底落脚在人世了。
下片抒发的是人间的感慨和对于生活的
希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中秋的
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借见月而表达作者
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词人对人世悲欢
离合的诠释,词人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形成了
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
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
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
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把悟得之理,深情地告诉子由,互相可以在“难全”之中,多加保重,争取生命长久,深情长久,此夕共赏明月,争取后会有期,这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作为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此词自然和人生,幻想和现实、庙堂和江湖、出世和入世,疑问团团,矛盾重重,而终于豁然开朗,自我解答。通篇境界高远,情理报睡,语言流转,风格潇洒,其语然之气超绝尘凡。格调奇拔,“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细攀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音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