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台“对台戏”

在豫东各县巡演,桑振君最大的收获是近距离地接触豫东调的名家,领略豫东调唱腔的韵致。 请桑振君演出的柘城县“小公议班”,管主是人称“张太爷”的大士绅,听了桑振君甜润优美的唱腔,看了桑振君流畅飘逸的表演,觉得她是个难得一见的天才,为了提高自家戏班的名声,就在家门口的大广场上,转圈搭起七个大戏台,邀请了七个在豫东的知名戏班来连唱三天对台戏,其中就有黄儒秀、陈素花夫妇担任主演的商丘戏班、刘玉梅担纲主演的鹿邑县戏班。

陈素花是陈素真的义妹,又是陈素真在杞县时收的两个弟子之一。1934年,陈素花随陈素真来到开封,在豫声剧院和来自山东的黄儒秀相恋,二人相携来到商丘、宁陵、睢县等豫东地区发展,很快就风靡豫东艺坛。七台对台戏唱过,“张太爷”特意留下陈素花,让她和桑振君同台对唱《叶含鄢》。陈素花比桑振君年长十岁,风华正茂,演唱技巧也比初出茅庐的桑振君成熟,桑振君虚心向陈素花学习了《射雕》、《思春》两折戏,两人惺惺相惜,互相谦让,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

豫东调民间名家(拜师豫东调四位名家)(1)

在参加对戏的演员中,名震豫东的花脸王文才,也给桑振君留下深刻印象。王文才是安徽亳县人,父亲早丧,11岁进入亳县阎集科班学戏,刚一出科就唱出名气。王文才身架威严挺拔,表演优美洒脱,声音高亢洪亮,顶风能听八里地,观众送他外号“八里嗡”。他在《司马茅告状》中的“十告”唱腔,运用效果非常巧妙,将人物所处的情景和内心感情融合得恰到好处,急中有快,快中有巧,巧中有妙,桑振君听了,很受启发,开阔了艺术视野。

来自鹿邑县剧团的刘玉梅,是豫剧早期著名女演员之一,1914年出生在尉氏县花轿刘村,父亲刘丙午是在豫东有一定知名度的豫剧演员。1926年,12岁的刘玉梅进临颖县小李庄的龙虎班学戏,三个月后就能登台演出。1932年,18岁的刘玉梅第一次来到开封,竟能和永安舞台的主演马双枝、王润枝分庭抗礼。1936年,刘玉梅的身价和刚在开封唱红的常香玉相同。刘玉梅戏路宽,除应工青衣、花旦外,还兼演泼旦、老旦、刀马旦和丑行,在“豫东五旗”中,有“雪白旗”之称。在唱“对台戏”期间,桑振君曾慕名观看了刘玉梅主演的《秦雪梅》,深为她优美的唱腔、流畅的表演折服。

为了学会刘玉梅的演唱技巧,已经当上主演的桑振君,借故离开柘城县的“小公议班”,来到鹿邑县,拜刘玉梅为师。刘玉梅被桑振君的执著和真诚打动,把自己的拿手戏《秦雪梅》、《对绣鞋》一丝不苟地传给桑振君,成为桑振君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和谢顺明结婚的桑振君,和丈夫一起,再次专程来到鹿邑县,给刘玉梅“配戏”,饰演《秦雪梅》一剧中的丫环,虔诚地向刘玉梅学习《观文》一折。刘玉梅看桑振君一片真诚,毫无保留地把《观文》传给了她。

豫东调民间名家(拜师豫东调四位名家)(2)

5、与谢顺明结婚,“桑梨花”改名谢艳玲

1945年,桑振君16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未婚的“女戏子”,难免被官僚士绅和地痞流氓“惦记”。桑振君是谢顺明的“童养媳”,自1941年分别后,两人4年没有见过面。老师薛东信听说谢家兄弟正在徐州搭班演出,和桑振君一商量,赶紧派人把谢顺明和其母亲接到柘城。谢顺明比桑振君大三岁,1926年出生,4岁时就进入科班学戏,7岁出科登台演出,被誉为“七岁红”,12岁时就应工头牌武生,扮相英俊,唱腔宽洪圆润,尤其是他自幼练成的“翎子工”、“甩发功”、“髯口功”堪称一绝,深受观众欢迎。解放后,谢顺明以在《黄鹤楼》中扮演周瑜获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一等奖,曾多年担任开封市豫剧团的业务副团长、市戏校副校长等职。1979年,谢顺明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合作演出的《宇宙锋》,是陈素真保留不多的音像资料之一。

谢顺明到柘城后,当即就参加演出,他和桑振君在戏台上一生一旦,金童玉女一般,配合得很默契,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不久,就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戏班客居在外,仪式一切从简。结婚那天,戏班里除了参加演出的人,剩下的包括家属,分成娘家人和婆家人,一部分和桑振君来到客店,充当“娘家”;一部分留在剧团,充当“婆家”。大家嬉笑着七手八脚把桑振君打扮得花枝招展,穿着绣花棉袍绣花缎子鞋,头上带着绒球,和在戏台上也差不了多少。

等谢顺明来迎娶时,桑振君偷眼一看,忍不住“吞儿”笑了,原来谢顺明头戴礼帽,身穿黑大褂,两个肩膀上的两只醒目的红绣球随着脚步起伏直晃悠,也简直和演戏没多少差别。像在演戏一样,桑振君笑眯眯地坐上花轿,晕乎乎地正式成为谢家的媳妇。 桑振君因有“童养媳”的名分,从结婚这天起,“桑梨花”就跟随谢顺明的姓,改名谢艳玲。

豫东调民间名家(拜师豫东调四位名家)(3)

6、鼓师的一次刁难,促生了豫剧“桑派”艺术

婚后不久,桑振君和谢顺明应班主王福臣的邀请,到安徽界首演出。 桑振君的打炮戏是她跟刘玉梅潜心学习的《观文》。上台前,她一直揣摩着如何演好戏,忘了给乐队的师傅们行礼,鼓师王玉昆故意刁难。扮演秦雪梅的桑振君刚一出场,他就来个“大慢板头”,本来慢板是一板三眼,可他那一板六眼也不止,根本没法跟着唱。

桑振君知道鼓师是有意“掂”她,急中生智,想起童年时唱河南坠子时常用的“离调”、“抢板”、“闪板”、“滑板”等唱法,来了个“慢打紧唱”的“翻十字”,前面垛着唱,后边再甩起来,一板多字,打得越慢填字越多,闪前不坐后。观众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唱法,觉得板式巧妙,新鲜活泼,别致动听,纷纷叫起好来。本来是鼓师的刻意刁难,却让桑振君歪打正着,花样翻新,赢得个满堂彩。 桑振君的“翻十字”唱法受到观众的追捧,有顺口溜说:“听听桑振君的倒卷帘,强似蜜糖喝十年。”

这件事给年仅16岁的桑振君很大启示。从此,她有意地在这种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提炼,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戏剧情景的认定,琢磨出更准确、更生动、更优美的唱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桑振君创造了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被公认为豫剧唱腔的一绝。

这种唱法绘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错落,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清脆分明;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别具特色的唱腔风格,享誉菊坛,奠定了豫剧“桑派”艺术的基础。观众说,“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断了烟断了茶,省下钱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说:“搭上二亩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