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公安

加强村规民约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1)

文姬路派出所成功化解一起邻里桩基界畔纠纷

陕西省蓝田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吕氏乡约》的发源地。近年来,当地将“枫桥经验”和古老的乡约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枫桥经验 乡约”警务模式,使得全县连续多年未发生极端暴力犯罪或重大“民转刑”案件,辖区内发案数连年下降。

没能闹起来的矛盾

2021年3月29日晚10时40分,陕西省蓝田县文姬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张强的手机响了。蓝田县三里镇北小寨村的警务调解员钱力告诉他,村里罹患癌症的钱老汉已经磨了刀,扬言要在30日村里的一个婚宴上,把前来随礼的邻居小郭“捅了”。张强和钱力联系到了小郭,让他暂缓回乡参加婚礼。事后,张强和钱力又说服两人,彻底拔掉矛盾根子。最后,老钱和小郭在一场下午茶中重温了北小寨村“村规民约”,当听到“邻里守望”一节时,两人都落了泪。

“村民的矛盾,许多都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文姬路派出所所长胡森荣说,在一起矛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之间的利益纠葛。

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从2020年起,蓝田县开始探索实践“枫桥经验 乡约”警务模式。2021年3月,蓝田县公安局正式聘用警务调解员,并赋予其矛盾调解、信息采集、法律宣传等职能。这些昔日的村调解委员会主任、老教师、老干部等,也借助公安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高了矛盾调解的威信。

数据显示,蓝田县2021年发案数较2018年下降12.48%,矛盾纠纷数下降19.02%,涉公安机关信访问题下降100%。

给调解员“五星好评”

在蓝田县陶沟村,匡老太因为觉得邻居樊老太没征得她同意就推倒了自家后院的枣刺,两人先是发生口角,随后大打出手。匡老太被打后坐在地上,樊老太在冲突过程中也被匡老太的儿媳妇抓伤。警务调解员李芳香见状,先让匡老太儿子和儿媳妇把老太带回家去,说村里会处理,叫他俩别再参与。随后,李芳香又去樊老太家,好言抚慰了老太太,让她别找子女再去匡家“寻仇”。

“两个人都有子女,谁的妈受了伤,子女都不会善罢甘休。”下午,李芳香找到匡老太的儿媳,自掏腰包买了几盒礼品,一起去给樊老太登门道歉。匡老太的儿媳还给樊老太上了药,两家最终和和气气地解决了冲突。

在蓝田,如今涉纠纷对象除了能找警务调解员外,还能指定擅长该领域的行业调解员进行调解,并对调解员进行“星级”打分评价。通过评理说事、定分止争、依法调解和跟进化解,当地已初步探索建立起“四步矛盾纠纷化解法”。

“患难相恤”公约

2021年,蓝田县公安局发布了“患难相恤”公约,公民或组织机构均可自愿申请入约。

“不久前,我们对一个被父母抛弃、由爷爷抚养的未成年孩子进行了项目认领。他偷了爷爷收破烂的三轮车,并将其卖掉,如果放任其流入社会,可能会误入歧途。”蓝田县公安局副局长张津说,“最终一个加入‘公约’的餐饮业老板将其收为学徒,并送他到职高学厨师。”

蓝田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单强说,将产生于宋代的《吕氏乡约》和“枫桥经验”结合起来,重塑警务工作流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

在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看来,乡约是一种介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规约,可以填补法律与乡村习俗之间管理的真空,成为法律的必要补充。“对乡党邻里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进而通过社会舆论、邻里监督、必要的奖惩等加以落实,实现移风易俗和乡村自治,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农村生活的一条可行路径。”

#一线警察##我为群众办实事##公安心向党 护航新征程#

,